卻殿仁波切開示《修心八頌》
Choden Rinpoche
2009.03.25于經續法林
重點摘要
* 調整聞法動機:
思惟爲了要饒益等同虛空般無量無邊的如母衆生,所以務必要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圓滿佛果位,以此動機而聽聞。所聽聞的法是大乘法,是噶當派大善知識朗日塘巴撰著的《修心八偈》。
* 撰者及傳承簡介:
所謂的修心也就是菩薩的修行,配合取舍法而修的行持,稱爲“修心”。
菩提心的修持有兩個傳承:1.釋尊→彌勒→無著:“七重因果”的修持。2.釋尊→文殊→寂天菩薩:“自他相換”的修持法。這兩類修心法當中,以“七重因果”較爲人知;“自他相換”以前是秘密傳的,只傳授給大乘種性利根者。今天所講的就是自他相換的修持法。
《修心八頌》是由寂天菩薩傳下來的自他相換的修持法。從阿底峽入藏後,由阿底峽傳給種敦巴,之後就形成噶當派並流傳下來。之後傳到朗日塘巴及夏惹瓦。
朗日塘巴緣念一切受苦的有情,生起無法堪忍有情受苦的心,願一切有情都能離苦,所以終生修持自他相換法。他依照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修心口訣而修持大乘的精華,因此在一世成就。
* 前行觀修法摘要:
修持《修心八頌》的時候,可以依觀音或依阿彌陀佛爲本尊來觀修。
修時,首先獻上七支供養,之後祈請,並思惟:“從上師的心間(心間可觀爲觀音或阿彌陀佛),從祂們之處流下甘露,甘露之流就進入到自己頭頂,淨化掉自己無始以來叁門所積聚的罪障,同時也淨化掉修持《修心八頌》的所有障礙,因此獲得加持。”
* 各偈的觀修法摘要:
1.我于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願成就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
要思惟珍愛他人的功德,發願:“自己能夠真正生起珍愛他人的心,要視一切有情遠勝如意寶。”爲何以利他爲主的菩薩視一切有情遠勝于如意寶?因爲如意寶只能帶給此世的利益,不能成辦來世的利益;而其他的有情不但能帶給此世的利益,甚至可帶給來世短暫的人天利益以及究竟解脫、佛果的利益。
若要獲得人天果報,持守戒律就可以獲得。例如斷除殺生,可獲得人天果報。可是要斷除殺生也是緣念有情!緣念有情才能修持“斷除殺生”這條戒。甚至要擁有眷屬或受用等,都是緣念有情而有。要行布施、修忍辱等,對象也是有情,若沒有有情,則談不上布施、忍辱等。所以要獲得增上生的一切功德,必須依于有情才能獲得。
要成就佛果也是一樣,必須依于有情才能夠成佛。首先要生起緣念有情遠離痛苦的悲心,若沒有有情的話,不可能有緣念有情,願有情離苦的悲心。沒有所緣,不可能生起悲心。
同樣,要生起爲饒益有情求證佛果的菩提心,也是要緣念有情才能生起。已生起菩提心後,修持六度也必須依于有情才能夠修持。所以《入行論》說:要成就佛果,可以說一半是依于佛,一半是依于有情。爲何我們恭敬佛而不恭敬有情呢?
我們從無始輪回以來,因爲我愛執的緣故,所以只做自利而已,從不做利他,因此造作了種種業、種種罪惡,所以仍在輪回當中。佛陀已舍棄我愛執,生起珍愛他人之心,因此佛陀已證得佛果。所以應該要生起珍愛他人之心,舍棄我愛執。我們去閱讀釋尊的傳記,可以了解釋尊是如何舍己爲他。我們應該發願也能夠如此做。
所以在修習《修心八頌》的整個階段,應該要祈請:“祈請上師、本尊加持,使我在心續中能生起珍愛他人之心。”
2.隨處與誰爲伴時,視己較諸衆人卑,從心深處思利他,恒常尊他爲最上。
與任何人在一起時,不論對方是親、敵、中庸,都應該視自己比任何人還要卑劣。意思就是要舍棄以己爲重,生起珍愛他人之心。主要是講要斷除我慢,因爲我慢可說是會阻礙大小乘功德的生起。我慢的種類很多,其中一種叫做卑慢。就是認爲他人雖有功德,可是我也有一點功德,這種慢就稱爲卑慢。只要有這種慢心,將會阻礙新生功德,也會導致不恭敬他人。所以不論與任何人在一起時,都要視自己爲最卑下的。
我們應當向種敦巴學習。種敦巴擁有阿底峽尊者傳下來的圓滿口訣,他也被尊稱爲妙王之王,雖然有如此功德,可是他把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他與任何人相處的時候,都視自己爲最謙卑的。一般而言,我們將自己的功德隱藏起來的話,比較不會有障礙。
當我們禅修這個偈頌時,我們要發願:“願能夠要效法種敦巴一般的修行,祈請上師加持!”也思惟:從上師之處降下甘露。
3.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消除。
此偈頌是講:應當要觀察自己的身語意叁門以及一切的心理活動、行爲等。這是非常重要的,若不觀照自己的身語意叁門,雖然自以爲是修行人,可是實際上並不是。所以平時不論我們做任何事或做功課時,都要以正念正知來做。所謂正知,就是指“偵察自己身語意叁門一切的行爲,到底是落入善或是惡”的一個偵察者,就稱爲正知。我們要以正知隨時來觀察自己,若發現自己心中生起煩惱,應當馬上察知,而且立刻將它斷除。例如瞋恚會使自己不舒服,別人看到你也不會舒服,所以瞋恚煩惱生起時,導致自他皆受傷。
噶當派格西奔恭佳的事迹大家可能知道。他前半輩子是強盜、小偷。之後他醒悟,就依噶當派的善知識修行。他的主要修行就是隨時用正知觀自己的心,一旦煩惱生起,就馬上強製地斷除煩惱。某次法會中,有人在分發酸奶,他心想:“前面的人倒那麼多,輪到我時,會不會喝不到?”如此擔心著。然後他馬上用正知偵察到自己有這樣的念頭,于是把他的杯子倒覆。等到倒酸奶的人來,他對那個人說:“那個造惡業的人已經喝過了。”
有一次功德主即將要來,他心想:“必須把房子好好整理一下,打掃幹淨,並擺上莊嚴的供品。”打掃及擺好之後,他坐下來觀察自己的動機,發現自己的動機沾染到世間八法,他馬上起身到外面抓一把灰,灑在擺得很莊嚴的供品上。這件事傳到帕當巴桑皆,就贊歎:“奔恭佳的供品是全世界最好的供品,他已經堵住了世間八法的口。”
當唸到此偈頌時,應該發願:“願自己能效法奔恭佳的修行,令自己能夠如是輾轉增長。”
4.秉性邪惡衆有情,恒爲猛烈罪苦迫,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恒惜此難得寶。
這裏所說的“秉性邪惡衆有情”是指隨著業和煩惱而轉的生死輪回者。這些輪回者都是一向造作罪惡,造作痛苦的因,將會感受痛苦的果。“造作痛苦的因”例如造作十惡業;或者往昔曾造作十惡業,現今正受到惡業的苦果。意思也就是這位有情平時很容易瞋恚或是行爲很惡劣,本性很不好的有情。這種有情當他處在困境或受苦時,可能就沒有人願意幫忙他。在這種時候若去幫助他的話,對他的幫助是非常的大,即使我們也可以得到很大的利益的。當見到這樣的有情時,我們應當視他如同大珍寶般珍惜他。
無著賢也是這樣修行。有一次他見到一個很可憐的乞丐,身上長了許多跳蚤,一直在吸他的血,所以在哀嚎。他看了以後,就幫這位乞丐洗澡及換上新衣服。他又擔心這些跳蚤沒東西吃會死掉,所以把乞丐的衣服穿到自己身上,讓跳蚤吸他的血、咬他的身體。很多人看到他這樣做,就勸他千萬不要這樣做,因爲以前很多噶當派的格西都是這樣子修,有些甚至被跳蚤吸血而死。無著賢聽了,就贊歎那些前輩做得實在是非常好。
所以我們應當發願能夠效法噶當巴格西他們的作爲,願能夠去除一切有情的痛苦,令一切有情獲得安樂。我們應該盡己所能,盡量去做。如果沒辦法做到的話,也應當要發願:願自己真的能夠效法噶當派祖師他們的修行。
5.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粗惡穢言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當我們在修心時,應該將一切勝利歸于他,一切吃虧自甘受。若有人因爲嫉妒心而以批評、侮辱、毀謗、或用粗言惡語來相待時,對這些非理的行爲,我們不應當心生報複,因爲如果去報複的話,即使是回一句報複的話,也會傷害到對方,而使自己的菩薩行退失的。所以無論他人是多麼惡劣的對待,我們應該要坦然接受,將一切勝利歸于他。
我們要證得佛果,除了這一條道可行之外,無其他者可行。遇到他人非理毀謗、侮辱時,應當把一切勝利歸他,而吃虧自甘受。若現在沒辦法做到,也應該發願:將來能夠這樣做。
6.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爲善知識。
當我們在修心的時候,即使對方是我們一向很幫忙的、對他利益的人,他反過來傷害的時候,千萬不要爲此而生氣、瞋恚,也不應該因此而怯弱、退縮,應該要對對方修慈悲心,應當要視對方爲自己修行忍辱的善知識。同時要思惟:輪回當中無一處是可保信的,凡是輪回者必定是有錯的。我們可以從釋尊的傳記當中了解到很多這一類的修行方式。
7.無論直接與間接,願獻利樂于慈母,如母有情諸苦患,我願暗中自取受。
總之應當舍棄我愛執,應該拾取珍愛他人,將自己的短暫的或者究竟的利樂施予一切如母有情。一切有情如果有任何的苦患,應當要自取受。這個偈頌就講到要修取舍法。
在修心的整個過程,一些行爲好像都跟世間人的行爲相反,例如幫助他人,他人反過來傷害時,我們反而要視他爲善知識而修歡喜心,這樣的修行方式,就跟世間整個相反的,可是實際上真的是對我們修行很有幫助。所以在修這種修心時,應當要秘密而修。
這個修的法門在切喀瓦之前,都是非常秘密的在傳授,絕不公開。切喀瓦看到《修心八頌》,就發覺對自己的心非常有幫助,當時朗日塘巴已經圓寂,他就到夏惹瓦的座前去請益。夏惹瓦告訴他說:“凡是要成佛的,除了這條道之外,沒有其他之道可行了。”切喀瓦問夏惹瓦《修心八頌》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誰?夏惹瓦回答:可以追溯到龍樹菩薩。因爲龍樹菩薩在《中觀寶鬘論》…
《修心八頌(卻殿仁波切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