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注:假設供物是谷物)在掌心而握捧底盤內沿,平面向上方 ;然後右手取谷粒灑底盤之面,以右手內肘在盤面上順時針方向磨拭叁圈;再以右手取谷灑盤面,以內肘逆時針拭磨叁圈。這一部份極有意義:右手內肘有一脈與慈悲心有關,這樣地磨拭表義當速生起慈悲及菩提心之緣起。順時針方向拭叁次時要想著是在拭除貪、嗔、癡叁毒,逆時針方向磨拭叁次要想作是在增長戒、定、慧叁學,這既是吉祥之緣起,也是在策勵自己。這些小節如果能知道意義而憶想著地去做的話,是很有效的修持。如果不知道或者不去參想這些動作的內在表義的話,供曼達就與小孩子堆砌泥沙玩耍一樣,並無甚麼意義可言!
我們以自己方向爲盤之東方,面對方向爲西方,我們左邊爲南方,右邊爲北方。如果要嚴格地說,在供予自化本尊、供予面前本尊或師長之不同情況下,東方有時是己方,有些情況下則是面對之方向。這些細節大家不需全學,只要掌握基本要點而一心作供即可,衲只是順帶提一提讓大家知道有其它的供法,以令大家增長常識而已。大家不論任何情況都以己方爲東方作供即可。前面曾開示修〈兜率百尊儀軌〉應面向北方或心想正在面北,這一點與現在所說的是兩回事,大家不要混淆或以爲有矛盾。面北是爲了面向權宜所說之兜率淨土所在之故,現在以己方爲東方只是爲了定下一個指標,方便在底盤上放上代表宇宙各方的物品,所以二說並無矛盾。
然後我們取供物灑于盤中央,誦“唵班渣布咪阿吽 廣大黃金地基”,觀爲供上大地。谷粒或許會溜走而沒多少粒留在盤中央,這並無問題;再放上最大的一個圈于盤面,取谷繞圈之內沿順時針方向灑一圈,然後又取谷灑于圈中央,念“唵班渣裏其阿吽 中央爲諸山之王須彌旁周爲鐵圍繞”,觀宇宙邊緣是鐵嶺圍,宇宙中央爲高廣之須彌山,有關須彌山之觀想在前面已簡述過了。複念:
東方部洲 南方部洲 西方部洲 北方部洲
同時在圈中之東、南、西、北四方各放一撮谷,代表位于須彌山四面之四大部洲(即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及北俱盧洲);再于東南、西南、西北及東北四點各放一撮谷粒,代表東方二旁部洲,南二小部洲、西二小部洲及北二小部洲,同時念:
東方二旁部洲 南方具二旁部洲
西方亦具二旁部洲 北方亦具足二旁部洲作供
各小部洲其實是觀爲各大洲之左、右二旁的,如東方之二小洲應觀在東勝神洲之左、右兩邊,余此類推地觀想;在放谷時,我們爲了方便之緣故,在四維(即東南、西南、西北與東北)各放一撮,以各大部洲之左方一撮代替了實在是位于其左、右二方之兩個小部洲。然後再取谷粒填滿這一圈,再放上第二個圈于填平了第一圈之谷粒上,于四方順序及四維順序放一撮谷粒(即依序放于第二圈中之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八處),代表宇宙各方之寶物,同時念:
東方具有寶大象 南方具寶統主
西方爲寶駿馬 北方具有寶皇後
東南方爲寶將軍 西南方具有寶輪供
西北方具有珍寶石 東北方爲大財寶瓶
以上寶物之意義若果要一一細述,大家也沒能力全學懂,所以只想著有這些寶物就可以了,並不一定要全知道它們是甚麼及有何殊勝之處等小節。單只觀想具足這些寶貝作供,這樣已十分足夠了。研究〈俱舍論〉 的學者倒應該知道細節,因爲這些全是俱舍部宇宙觀的內容。
我們把第二圈也以谷粒填到平滿,放上第叁個圈,在東面放一撮谷,西面也放一撮,同時念:
在內東方爲日 西方爲月
並觀想日與月于宇宙頂方;再以谷粒填滿第叁圈,最後放上頂飾,同時念:
我供奉身語意及自他所具福財與自他叁世所積功德予上師本尊及叁寶 奉上此寶貴曼達具足雲海妙供品 祈以大悲賜予加持
再以右手取少許谷于掌中而握底盤,想左、右手一爲帝釋天王,一爲大梵天王,把全個組合(見圖)置胸前,唱誦最後之四句及供咒而觀整個宇宙作供;這四句偈與短略曼達供養偈是相同的:
以花鋪蓋塗香之大地 須彌四洲日月作飾嚴
觀想爲佛陀土作供養 願普有情受用清淨土
依登 古路 勒那 曼達那康 尼呀他呀咪
以上是作二十五供之方法 (見二十五供次序圖示)。叁十七供是在供品上較詳細地列出宇宙中其它珍寶,排列方法與二十五供已列之供品所置方位有小異之處,其它則大致是一樣的。
在念完四句偈文後,把整個堆砌好之組合向內方(己方)倒翻還原。傳統上,除障時會把盤向外倒盤,祈請加持時就向己方倒盤,大家修〈兜率百尊儀軌〉時宜向己方倒盤,以祈上師加持入于自己心中。
供叁十七或二十五供者,宜先背誦整個供文,否則邊閱讀、邊作供,又要觀想,肯定會出現手忙腳亂之笨拙情況!若信口可背出來,各供品放何處等也熟記了,則口誦與手作的動作幾乎是自動的,心就可以集中去觀想。大家聽了剛才開示,或會以爲供曼達十分複雜,其實只要照著做叁數次,就會學懂全部動作和次序,一點也不難,唯一的小難處只在于觀想方面。
把全個組合向內方倒翻後,又取出叁個圈與頂飾置旁,以左手取底盤,就可以作下一次之曼達供了。還是同樣地以右手取谷灑上,順磨叁次;灑谷而逆拭叁次....等等如前所作。
修七供之法則簡單得多。先如二十五供般持盤,順及逆拭擦各叁次並灑谷等如前所作,然後在底盤之中央、東、南、西、北、內南方及內北順序各灑上少許谷粒,分別代表須彌山、四部洲、日及月(見七供次序圖示)。在作以上動作時,同時念皈依偈:
行者皈依直至成正覺 佛陀正法以及聖僧衆
因作布施等諸修持故 願證佛境利普有情生
在七供中,只用底盤,不用叁個圈與頂飾。由于七供並不用圈,谷粒通常會溜下而沒多少會附在盤上,這個並無問題。在略加訓練後,就能做到同時念皈依偈,同時作順逆拭擦及放上七供,念誦與動作同步完成;若未能做到也並無問題。在二十五供中,日與月是分別放內東與內西方的;在七供中,日與月分別放內南與內北方,與二十五供中的處位有別。“內南方”是指盤中近中央的南方,余此類推。
在放好七供及念了皈依偈後,右手取谷而握供盤于胸前,唱誦短略曼達供養文與曼達咒,即是以手印作供所誦的供文與咒,又即二十五供的供文尾部的四句和咒:
以花鋪蓋塗香之大地 須彌四洲日月作飾嚴
觀想爲佛陀土作供養 願普有情受用清淨土
依登 古路 勒那 曼達那康 尼呀他呀咪
唱時同時觀整個宇宙,不是只觀七種供品。雖然念的是七供,觀想中還是盡己所能而觀整個宇宙所有東西的,這一點不論是修七供、二十五或叁十七供都一樣。宇宙中之珍寶及物品並不止于叁十七種,供曼達時所供的是整個世界,包括人、動物、花、草、河、海等等,所以不論是作哪一種曼達供,包括以手印作供也一樣,都是觀宇宙中所有東西而供的,要隨自己能力而盡力觀爲廣大、齊備和莊嚴。
作了以上步驟後仍把盤向己懷裏方向翻倒,如此算作一次曼達供;然後再由持盤、灑谷及拭擦底盤開始作又一次的曼達供。
修加行者,一座中第一次與最後一次之曼達必須修叁十七或二十五供,但主要之積集數目是以七供來累積的,期中偶爾做數次叁十七或二十五供即可。一座下來,共做了多少次長供及七供就是這一座中供曼達之總數。例如前、後各一次二十五供,中間一百次七供而加插六次二十五供,就是供了一百零八次曼達。供七供期間偶爾做一次二十五供或叁十七供,是爲了令觀想之細節不會因重複作簡單之七供而忘失了。
不論以手印供或以供盤作叁十七、二十五或七供,都同時要保持觀想供養之對象,即面前之宗喀巴大師、二心子及雲線等等之觀想。在做完曼達後,心中祈願衆生皆能淨化罪障和積聚功德與智慧,再想面前大師欣然納受供養而應允加持我們積資忏罪。
若配合爲衆生之利益而修行的心念,即使供上小小的一柱清香,也能積不可思量之功德!何況供養整個宇宙呢!所以大家要好好修這曼達法門。如前所說,即使不擬修曼達者,在儀軌之供曼達部份,仍然至少要以手印供一次短略曼達供養。這是傳統儀軌中之一部份,即使不修曼達者也不宜跳過,至少也要誦一遍而作手印供養。
在儀軌中之曼達部份後,就是持咒的環節了。但在這兩個部份之間,我們可以加誦 〈啓勝道門·曆代上師啓請文〉和〈普善德根本〉這兩種祈請文﹙見附錄﹚。前者爲向菩提道次第曆代傳承祖師的啓請,祈請對像包括由釋迦牟尼佛至阿底峽及宗喀巴等曆代祖師,最後至自己的師長。文中之“慈心戒律諸等聖財寶…” 四句是啓請柏繃喀大師加持,此偈把大師之全名巧妙地嵌入了贊文之中。大師全名爲 “慈心持教事業海”,此數字分別嵌于四句之贊文中﹙注:上師講解乃指藏語原文,但附錄中之漢譯本亦以同一方式譯成﹚。“總集一切善慧法王智…”一偈四句乃啓請衲之根本上師—— 知真仁波切——賜予加持,大師之全名“善慧智持教海” 亦是巧妙地嵌入了四句贊文之中的。在念誦此曆代傳承大師啓請文時,同時保持觀宗喀巴大師,想著宗喀巴雖現爲大師身相,內證其實卻總攝了全部傳承祖師。例如念至啓請釋迦本師時,心想:“宗喀巴大師!您即釋迦牟尼本師/而作祈請;誦至其它曆代祖師時亦是同樣地想著:“宗喀巴大師!您即阿底峽!阿底峽亦即您宗喀巴/ 等等。行者必須至心啓請曆代祖師加持自己,尤其懇切祈請加持令自己能證悟菩提道次第教法。〈普善德根本〉﹙亦譯作〈菩提道次第極略頌〉及〈諸功德根本頌〉﹚乃叁藏佛法之濃縮精髓。誦時一心啓請宗喀巴大師與曆代祖師、自己師長等加持令自己能證悟道次第教法、加持令能除去障礙。叁藏佛法無不統攝于〈菩提道次第…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正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