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正行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連當時漢地之皇帝也因敬信而欲請大師擔當國師之位。大師在世時不但不以神通吸引徒衆,也禁止他的弟子無緣由地示現神通。有一次,他的一位弟子在大衆上殿舉行誦戒法會時遲來了,殿門已經關上,這弟子便穿牆而入。大師不但沒有嘉許弟子的神通,反而由大師之上首弟子克珠傑祖師處罰了他,把他逐出寺院,命令他離開寺院而去創立更多之格魯派寺院。這位弟子名叫雅弘竹巴,衲所主持之大藏寺就是由他所創立的。這個史迹是口耳流傳的,並不屬于派中的正史。大師雖不願示現神通,但即使單由上述各方面的迹像而觀察,自然可以明白大師實乃佛陀之人間化現。

  我們觀想叁祖師(宗喀巴大師及二心子)身體光芒萬丈,耀目莊嚴,自己心中誠心祈請他們來臨的念頭,好像盲人求他人帶自己過馬路那樣的心態,也好像渡海的人堅定依止船長來帶引一樣,一心依止大師與其心子,一心祈請他們到臨自己面前,引領我們脫離輪回苦海,去到兜率淨土。我們同時要想:宗喀巴大師與自己之根本上師是同一體性的,他也就是我們之根本上師,但現相是化現爲宗喀巴大師之德相的,換句話說,即外表爲大師而內性實爲自己師長。

  大家不需懷疑叁祖師到底會不會應請而到臨。諸佛之悲心無等,力量也無等,只要我們起念迎請,一彈指間他們就已在我們面前,只是我們因業力蒙蔽,無法見到他們而已。諸佛不是凡夫,不需要用轎車接送,只要一起念,他們就臨前!即使觀想不好,他們也一樣會來臨!甚至沒有召請,諸佛是一樣在面前的,因爲諸佛其實根本就是同時遍布一切時處的。所以我們不需生疑,也不要擔心請不到叁祖師來面前。不理觀想好不好,只要心念一生起祈請他們到臨之念,他們實時就在面前了。有關這一點,衲爲大家說一段佛經上載之典故作爲依據:在佛陀住世時,有一個國王的女兒天生醜陋無比,令國王十分憂心,不敢讓公主出外,又不能把他許配予鄰國之王孫貴族,因爲公主實在太醜了。後來國王就強迫一個大臣迎娶公主,大臣在沒法之下也屈服了,但就把公主鎖在一個木櫃內,只把食物定時通過櫃上之小孔喂食。大臣的友人及同事都十分好奇,大家都以爲公主必定國色天香,所以大臣才會不願被人看到她的美色。有一天大家忍不住好奇了,就借故把大臣灌醉,偷了他的門匙來看一看這公主怎樣地美麗。一看之下,大家都嚇了一大跳,原來公主的皮膚好像蛤蟆那樣,大家都嚇跑了,從此大臣就更加嚴禁公主與外界有任何接觸。有一天,佛陀與衆弟子來了這國土,所有人都去供養及瞻仰佛容。公主聽到消息後很傷心,想著自己不只天生貌醜,還十分福薄,無緣供養佛陀,心中很想要供養佛陀。突然間,她透過小孔看到櫃外金光萬丈,發現佛陀不知怎地就已經站在櫃門外了,光明正是佛陀的袈裟放出來的。原來是釋迦如來應她心中之祈請,以神通現化在她面前。公主就對佛陀作了供養及禮拜等,佛陀也加持了公主。這件事發生以後,公主的身體起了奇妙的變化,好像蛇脫皮那樣,外面之粗糙皮層裂開脫掉,下面是很美的皮膚。大臣後來當然很以這妻子而自豪,就放了她出來,也允許她出外與國民見面了,這公主之美貌就此成爲該國之佳話。這是佛經上的一段記載,從其中可以知道只要衆生誠心迎請,佛陀等聖衆的確會來臨加持。

  實際上,諸佛是同時遍布一切時處的,哪爲甚麼又要迎請他們呢?其實這個迎請之步驟,是爲凡夫行者而開示的。諸佛的確無處不在,但爲了培養出 “佛在面前” 之尊敬仰止的態度,我們才特別去觀想迎請佛來臨,然後想著他們已在自己面前,再作供養、禮拜等等修持;如果不做迎佛之部份,我們這些凡夫很難會生“佛就在面前了/這種尊敬的心態。如果真正能圓滿生出“佛在面前”及“處處是佛”的心,行者就不太需要常常去寺院拜佛,不論身在何處,一樣可以修持,因爲佛不只是在寺院的佛像中。只要對佛陀有敬信,那裏就有佛!如果沒有敬信心,就算身處聖地,甚或親見佛陀,也不會有甚麼得益!佛陀在生時,就有一個叫提婆達多的人,他是佛陀未出家前的親戚,又是佛陀之親弟子,但因著他的惡念及業力,他就是看不到佛陀的功德、智慧與悲心,所以也得不到甚麼加持與進步,他甚至還處處陷害佛陀!所以,如果我們不生敬信的話,即使佛在面前,我們或許也看不到他的身、語、意功德。

  在念誦召請偈時,心中要懇請叁祖來臨面前,然後觀想兜率淨土彌勒之心有無盡結,由此化出了叁祖師坐白雲上,然後這白雲一直飄來自己面前,但雲的尾端仍牢固地連著彌勒佛之心。應觀想這團雲好像橡膠那樣,一端連著淨土中的佛心之無盡結,另一端是呈叁團形狀的雲朵,上面是叁祖師。雲的中間延伸極長,由淨土佛心一直接到身在須彌山腳南瞻部洲的我們面前,中間極幼,像拉長了的橡膠繩,但卻十分堅韌,很有彈性,拉得這麼長也不會拉斷。這雲線之觀想十分重要,要好好去觀!

  現在觀于面前之宗喀巴大師與二心子,就是修這個儀軌的資糧田了﹙見圖﹚。這兜率法門資糧田之生起有兩種傳承,一種是如前述般召請;另一種傳承則先要觀面前有叁祖師,然後請求淨土中之“智慧身”來臨融入自己預先觀出之形相(注: “誓身” )中合爲一體,這兩種傳承都是如法的。大家依衲所說的觀想去修即可﹙注:即第一種傳承﹚,這裏只是略提一提,讓大家知道也有另一種略異的傳承而已。

  如何作七支修持

  在觀想召請了資糧田後,正文余下之七支及隨後的部份,乃行者對資糧田作各種修持以積聚功德及忏淨罪障的環節 。正文余下之七偈分別爲七支修持,即七個類別之修持。七支修持在佛教中常常要做,不同本尊之儀軌也多包含了七支在內,有些是七句,有些每一支各有很多偈文,所觀之資糧田不同,所以禮拜、供養及隨喜等之對像也不同。在此儀軌中,每一支修持爲一偈四句,資糧田是宗喀巴大師與二心子,所以禮拜的對像是叁師,供養之對像也是他們,隨喜的內容當然也就是他們之功德。

  七支修持一般以禮拜爲首支,但在此法門中,爲積聚特別之吉祥因緣,以請長住世支爲第一支。

  請長住世支

  正文中之請住支偈文是以下的四句:

  面前降臨獅座蓮與月 至尊上師歡顔坐其上

  祈請長住百劫揚聖教 祈作弟子信心勝福田

  

  剛才所說之叁祖師坐于白雲上,白雲從兜率淨土彌勒佛心化出,越拉越近我們,最後到臨我們之面前。偈文中之“面前”是指行者面前 “不遠不近,不高不低” 之虛空中。“不高不低”即以觀在眉心間之高度爲宜,觀得太高易生掉舉,令行者心念過度興奮,不宜修持;太低則易昏沈,令人易睡及疲累。“不遠不近”是說約爲眉心對開一臂至兩臂長度距離之間爲宜。形相之大小方面:應觀祖師不大于半臂高度,也不小于半個姆指,這二者之間,大家可以自己找出適合自己觀想清楚之大小,又或觀爲真人之大小亦可以。傳統上說不應觀爲太大﹙大于半臂之高度﹚,否則很易分 心,但也勿觀得小于半姆指。對修禅定者而言,觀爲約半姆指大較好,比較容易專注。這些是傳承之開示,大家宜小心記祝尤其修禅定的人,觀想之對像之大孝距離及高度都影響了修定的進度,所以必須仔細學懂這些開示。現在並不精修禅定的人,也要好好學懂這些支節,在未來有機會修定時,因爲需要知道的要訣早已學齊全了,也就可以信手拈來。這些傳承開示十分寶貴,等于是成就之匙!自己看經修持當然也有很多利益,但與依止一位師父而修學是兩回事。在書中,很多傳承之要訣及心髓並沒有寫出,必須從師而學才能得到,而且在依師修學時還會得到傳承之加持。傳承之加持、曆代祖師之體驗及自己上師之開示心訣等于是佛法成就的寶庫之匙,沒有鑰匙而只靠自己亂摸的話,是不會開啓到寶藏的。

  偈文的前二句說大師與心子皆坐其座上來到面前,面露歡欣的笑容。偈文中的“獅座蓮與月”是指宗喀巴大師之座,二心子則只坐在蒲團上,不坐在獅座等上。這些座與叁祖師是在雲端上的,雲端之另一頭仍在淨土的佛心中,這點不可忘記,要常常保持觀想。這時要強烈生出宗喀巴大師即自己上師、自己上師即宗喀巴大師、二者之體性並無不同之意念。

  爲何要觀祖師現笑容呢?單單說這個笑容之因緣,起碼可以說上七天七夜才可以言盡!這其中有很廣深之妙義在內!現在礙于時間與大家之程度的關系,只可以略爲說一下其粗略之意思:諸佛是恒常以悲心觀視衆生的,但我們所作所爲很少令他們歡喜,我們恒常的心態都是貪、嗔、癡、妒忌及傲慢等情況及充滿各種煩惱的,然後由這些煩惱惑見與業力之驅使,我們作出種種令自己與衆生受苦的因,又說出種種不好的語話,像河川一樣不曾息止。在偶爾有人修持的時候,即使他做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修行,但因爲其希有的緣故,諸佛會心生歡喜。就像一個母親,她的獨子常常做壞事,令母親天天憂心,有一天這兒子偶爾做了一點象樣的事,雖然不是甚麼偉大的事業,也會令母親開懷安慰,在那一刹那,母親會覺得這忤逆子還有一點的希望。我們觀祖師面帶歡容也是這樣的意思,他看到我們在召請他、在作修行,即使我們觀想不好,發心不完全清淨,或許也不太專心,但他也會感到高興,所以露出喜容面對行者。我們的修持雖然不見精深,但在盡能力修行時,我們就造下了一個成佛之因,這小小的因像一個種子,遲早會遇上水份及陽光等外緣而成芽。在修持的幾分鍾或幾小時內,最起碼的利益是我們至少在這段時間中沒有作惡口、兩舌、绮語及妄語等不善語業,所以我們在修持時會令祖師及諸佛心生歡喜。

  偈文的後二句是祈請祖師﹙也即自己之上師﹚長住世間,作我們的資糧田,讓我們可以籍著供養及禮拜等而積聚功德,也因受持他的教法而積聚福慧。“祈作弟子信心勝福田” 的意思是祈…

《《心生歡喜》兜率淨土上師相應法門導修 正行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