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死亡無懼(泰·錫度仁波切)▪P5

  ..續本文上一頁

  中陰法門的見(地)、修(行)和行(止)也就是金剛乘的見、修、行。

  就見地而言,我們有許多可以講的。但簡要來講,尤其僅就與中陰教法有關的部份來說,修行中陰之行者的見地,正如在所有密法中所提到的,應該離于二種邊見,它指的是我們內在自性的顯現。在這個內函中,生死的定義是化現、消失溶入;接著又化現,再消失溶入。出生時,我們化現而出;死亡時,此化現即消失溶入,但另有一個化現會再顯現而出。倘若我們用非佛教的語言來說明的話,那麼它就是創造、毀壞;接著再創造、再毀壞,永不止息。這就是化現和消失的定義。

  讓我們再回到佛法的用詞上。在中陰的教法中,我們用兩條原則來說明它的見地。第一是,究竟上來說,一切現象都是究竟法性的化現。這意思是說,修習中陰的行者應該尊敬一切,對一切懷著聖潔的心;他們應該了解我們周遭的一切都同樣來自此究竟自性的化現。這是第一項見地,也是究竟的見地。

  第二項見地是,相對上來說,一切都是互爲因果且相互依存的,而且果將形成另一個果的因;因、緣、果之間的關系乃是一種相對上的知見。所以中陰教法的見地有兩項,現在諸位已有基本的了解,我會再用普通的話來對它做說明。修習中陰的行者應該持戒是真的,因爲這些原則可以告訴他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這一點很重要,但它並非是究竟的。因爲修習中陰的行者應該知道究竟上,它並沒有好壞、善惡等這樣的東西,所以也就沒有該做與不該做的困擾。究竟上,一切都是同等神聖的,因爲一切的根源,不論我們稱它爲“好”或“壞”,都是來自其究竟的根源。究竟的根源從不會有好壞之分,它永遠是圓融無礙的。由于究竟上來說,一切都是神聖的,因此,修習中陰的行者永遠不要把“應該”或“不應該”視爲是某種絕對和固定的東西。究竟上來說,一切都是超越且離于倫理、戒律和准則的;但相對上來說,則一切都在倫理、戒律和准則的規範之下。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何時修習中陰的行者可以不必遵循倫理、戒律、准則,以及好壞之分呢?可以這麼說,等他們開悟成佛時就行了。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等他成佛時,在那種層次中,一切都是神聖的。但是在成佛之前,雖然原則上一切都是平等而神聖的,但在修行上,它依舊是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

  但多善或多惡並非百分之百依于我們所做的,其中它還包括了我們決定去做的原因和心態等。有時有些事情看起來是惡的,但所結的果卻是善的;因爲它唯一不善的地方就是它看起來是不善的,除此外其它都是善的。而有時有些事情可能看起來是善的,但它卻帶來了惡果;因爲它的善只是從外表看的而已,除此外,其它都是惡的,所以它會結成惡果。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但無論如何,做對事情、守好戒律、絕不做惡,對我們來講才是最正確的。在我們成佛之前,這些都是我們的切身之要。初看時,我們會覺得它似乎有點矛盾──我們要遵循法則,然後我們又不依照它做。究竟上來說,一切都是好的、善的,但相對上我們也有壞的、惡的之分。所以若想具有一個正確的見地,我們一定要對整個事情有一個全盤的了解,否則我們的想法不可能是對的。

  在現今的社會似乎有許多人有這樣的問題,有些人說是西方人有這種問題,但我不認爲它是一個西方的問題。以前可能是,但現在它已不單純是西方人的問題,它是一個現代社會的問題。問題是這樣的,大家都認爲他們無法同時看兩樣東西,他們只能一次看一樣東西。容我不客氣的說,大家的心就是這樣被釘死了。也許大家會說他們只有一個眼睛,雖然我不是故意要不敬,但聽起來好像他們丟掉了一個眼睛,所以無法看到叁度空間的東西,他們只能看到一度空間的東西。當諸位的見解是屬于一度空間時,那麼當你好時,便極度的執迷于好,而當你壞時,也會極度的執迷于壞,其間並無平衡之處。只要有人相信某樣東西,便把不相信的人都當成敵人看待。他們就是有這樣的心態:“如果你不跟我站在同一陣線,便表示反對我。”這就是我所謂的“現代人的心態”,它是當今一個非常普遍而偏頗的人生觀。

  在談到俗世的事情,例如像法律這種東西時,我們同樣很難在它身上找到一套完整的觀點。一位律師若以相對和究竟的立場來面對他的顧客和案件時,一定會覺得很難。他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寫,因爲要寫出大套而完整的看法是不可能的,我們無法製定出一條像那樣完美的法律條文。法律意爲大家製定一條規則,把它寫下來,然後說假設你這樣做的話,便是違法,而假設你那樣做的話,便是守法。于是聰明的人在不違法的原則下,另外開辟了一條超級高速公路,那倒是不錯。一個知道如何駕駛那條路的人,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生存。我很尊敬這種人;但這種世法的見地仍是有礙的,因爲倘若不是這樣的話,那它就不叫世法的見地了。以無礙的見地來說,我們根本不可能用它來管理一個社會。我想除非大家都開悟成佛了,否則它根本不起效用。但我們可以把無礙的見地放在上面;我們可以把世俗上的實用方法和精神上的圓融見地疊置一起,交互使用。我不是要談政治,但若我看得不錯的話,我覺得你們的國家運作得很好,因爲大家把宗教和修行等的東西都放在上面。當然放上或放下得看政治家如何想了,但我想精神或修行上的東西最好還是放上面。不要把究竟的東西相對化,究竟的東西一定要歸位于究竟的地方。然後既然世間的運作是二元性的,我們才讓它隨著相對的事實去運作。

  中陰行者的兩個見地中,第一項正如我所說的,精神或心靈上的見地應置于一切世法的運作之上;第二項是關于我們應該做和不應做的一個法則。若做好事,我們便會獲得獎勵或晉升;而若做壞事的話,便會被關入牢中。這是相對層次的東西,所以才會有善惡業等,一位中陰行者應將這兩種層次的見地結合。但只有在發心虔誠,真心的投入修行生活時才有用,因爲如此我們的心、我們的知見才會有所轉化。假設我們將它弄成一條規定,然後寫在紙上,這樣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因此,中陰的見地就像任何密法的見地一樣,只是我們特別用這樣的題材把它帶出來。

  修

  現在我要開始講修行的部份。修行和行止涵蓋整個我們今天所講的法。修行指的是將我們的見地加以實踐,以達目標。所以根據這個,修行是此法的一個層面,而行止則是另外一個層面。相對上來說,這就像做事時無法禅修,而禅修時就無法做其他事一樣。不過有些做得熟練的人就可以兩樣一起來,只是普通我們是無法做到這一點的。禅修和行止,我們只能一次修一個。好,中陰的修行就像所有其他的修行一樣,它比較特別的部份是,我們要在白天醒著的時候修幻身,而在晚上睡覺的時候修睡夢瑜珈。此外,我們還要修空性的止觀禅修,以及與中陰有關的一些法,包括觀想和持咒、念誦法本等。這是中陰法門的一個概要。

  那麼“幻身”和“睡夢瑜珈”是什麼意思?下面我簡單的說明一下。至于諸位所較常聽到的止觀和空性教法,在此我就不再贅述。幻身和睡夢瑜珈基本上指的是同樣一個東西,但在個別的定義上則有差距。概略來說,幻身意爲我們這個身體是來自其因緣業力的一個幻化,它是來自我們無數生的業力所産生的一個果,而形成今天的我們。因此,它是來自我們過去業力的一種幻化、一種結果的顯現。雖然我們的身體是真實的,我們是由我們的父母所生,但它整個的東西還是來自于它自己因緣業力的一種幻化。所以它不是一個無因無緣,毫無來頭的化現。它不是說我們是一堆垃圾,我們絕不是垃圾,我們不是毫無根據的投錯了胎,我們是自己多生來的因緣業力和覺受所産生的一個幻化和結果。所以這是幻身的理論基礎,但我們還有許多實修和觀想要做才能圓滿見地。

  睡夢瑜珈與此相似,但它相當具有特性。因爲夢在定義上,其本身就是一種虛幻;夢是夢本身的因緣業力所産生的一個結果,就像我們的色身一樣,而夢與真實生活之間所差異的一點就是時間。我們的夢境通常只持續幾個小時的時間,我們不會做上好幾年或好幾個月的夢;但我們的生活從出生就開始了,一直到死亡才結束。所以可以這麼說,生活是一個長夢、一個長的幻境,而夢則是一個短的幻境。我們上床睡覺,然後做了夢;在夢中,我們醒著到處走,做盡任何事,而當我們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仍在床上。所以無疑的,這就是一種虛幻、一種幻境,但是屬于短的幻境。夢亦屬一種因緣所生法,但我們無法什麼都夢,我們所能夢到的東西亦是有限的。倘我們問自己周遭的人做過什麼夢,一定千奇百怪的都有,但是有少許一些東西他們還是無法夢到──他們無法夢到自己開悟成佛。倘若他們夢到自己開悟成佛的話,那麼當他們醒來時,他們一定還是佛。他們不可能只有在夢中是佛,而醒來時不是。

  但在夢中是大成就者,醒來後卻不是,這是有可能的,我自己就有許多次這樣的經驗。在夢中我騎著獅子,在夢中我也曾對佛陀講話。這些都是好夢,我不講惡夢。我曾做過像那樣的好夢,但醒來時,我只看到佛像,而我又不能跟佛像講話。所以在夢中,我們可以做到遠比在真實生活中更高深的事。我相信諸位一定曾經夢過自己在天上飛翔,在夢中我們會飛,也可能會被老虎或大象等的野獸追趕。起先我們不停的跑、跑、跑,然後接著我們會注意到:“喔,我只是在做夢嘛!”我們就幹脆坐下來,瞪著大象看,然後大象又變成一只小頰鼠對著我們微笑,跟我們講話。我們可能在夢中夢到像這樣的東西,但這表示我們還有一點定力。做夢也可以培養定力,喚醒我們的生活。我們做夢的心和醒著的心是一樣的,只是在夢中我們更爲接近幻境,因此,可以不受限製和拘束的做出我們在真實生活中所無法做到的事。因此,夢境對于一位行者而言是一個大好…

《死亡無懼(泰·錫度仁波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