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死亡无惧(泰·锡度仁波切)▪P5

  ..续本文上一页

  中阴法门的见(地)、修(行)和行(止)也就是金刚乘的见、修、行。

  就见地而言,我们有许多可以讲的。但简要来讲,尤其仅就与中阴教法有关的部份来说,修行中阴之行者的见地,正如在所有密法中所提到的,应该离于二种边见,它指的是我们内在自性的显现。在这个内函中,生死的定义是化现、消失溶入;接着又化现,再消失溶入。出生时,我们化现而出;死亡时,此化现即消失溶入,但另有一个化现会再显现而出。倘若我们用非佛教的语言来说明的话,那么它就是创造、毁坏;接着再创造、再毁坏,永不止息。这就是化现和消失的定义。

  让我们再回到佛法的用词上。在中阴的教法中,我们用两条原则来说明它的见地。第一是,究竟上来说,一切现象都是究竟法性的化现。这意思是说,修习中阴的行者应该尊敬一切,对一切怀着圣洁的心;他们应该了解我们周遭的一切都同样来自此究竟自性的化现。这是第一项见地,也是究竟的见地。

  第二项见地是,相对上来说,一切都是互为因果且相互依存的,而且果将形成另一个果的因;因、缘、果之间的关系乃是一种相对上的知见。所以中阴教法的见地有两项,现在诸位已有基本的了解,我会再用普通的话来对它做说明。修习中阴的行者应该持戒是真的,因为这些原则可以告诉他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一点很重要,但它并非是究竟的。因为修习中阴的行者应该知道究竟上,它并没有好坏、善恶等这样的东西,所以也就没有该做与不该做的困扰。究竟上,一切都是同等神圣的,因为一切的根源,不论我们称它为“好”或“坏”,都是来自其究竟的根源。究竟的根源从不会有好坏之分,它永远是圆融无碍的。由于究竟上来说,一切都是神圣的,因此,修习中阴的行者永远不要把“应该”或“不应该”视为是某种绝对和固定的东西。究竟上来说,一切都是超越且离于伦理、戒律和准则的;但相对上来说,则一切都在伦理、戒律和准则的规范之下。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何时修习中阴的行者可以不必遵循伦理、戒律、准则,以及好坏之分呢?可以这么说,等他们开悟成佛时就行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等他成佛时,在那种层次中,一切都是神圣的。但是在成佛之前,虽然原则上一切都是平等而神圣的,但在修行上,它依旧是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但多善或多恶并非百分之百依于我们所做的,其中它还包括了我们决定去做的原因和心态等。有时有些事情看起来是恶的,但所结的果却是善的;因为它唯一不善的地方就是它看起来是不善的,除此外其它都是善的。而有时有些事情可能看起来是善的,但它却带来了恶果;因为它的善只是从外表看的而已,除此外,其它都是恶的,所以它会结成恶果。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但无论如何,做对事情、守好戒律、绝不做恶,对我们来讲才是最正确的。在我们成佛之前,这些都是我们的切身之要。初看时,我们会觉得它似乎有点矛盾──我们要遵循法则,然后我们又不依照它做。究竟上来说,一切都是好的、善的,但相对上我们也有坏的、恶的之分。所以若想具有一个正确的见地,我们一定要对整个事情有一个全盘的了解,否则我们的想法不可能是对的。

  在现今的社会似乎有许多人有这样的问题,有些人说是西方人有这种问题,但我不认为它是一个西方的问题。以前可能是,但现在它已不单纯是西方人的问题,它是一个现代社会的问题。问题是这样的,大家都认为他们无法同时看两样东西,他们只能一次看一样东西。容我不客气的说,大家的心就是这样被钉死了。也许大家会说他们只有一个眼睛,虽然我不是故意要不敬,但听起来好像他们丢掉了一个眼睛,所以无法看到三度空间的东西,他们只能看到一度空间的东西。当诸位的见解是属于一度空间时,那么当你好时,便极度的执迷于好,而当你坏时,也会极度的执迷于坏,其间并无平衡之处。只要有人相信某样东西,便把不相信的人都当成敌人看待。他们就是有这样的心态:“如果你不跟我站在同一阵线,便表示反对我。”这就是我所谓的“现代人的心态”,它是当今一个非常普遍而偏颇的人生观。

  在谈到俗世的事情,例如像法律这种东西时,我们同样很难在它身上找到一套完整的观点。一位律师若以相对和究竟的立场来面对他的顾客和案件时,一定会觉得很难。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写,因为要写出大套而完整的看法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制定出一条像那样完美的法律条文。法律意为大家制定一条规则,把它写下来,然后说假设你这样做的话,便是违法,而假设你那样做的话,便是守法。于是聪明的人在不违法的原则下,另外开辟了一条超级高速公路,那倒是不错。一个知道如何驾驶那条路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生存。我很尊敬这种人;但这种世法的见地仍是有碍的,因为倘若不是这样的话,那它就不叫世法的见地了。以无碍的见地来说,我们根本不可能用它来管理一个社会。我想除非大家都开悟成佛了,否则它根本不起效用。但我们可以把无碍的见地放在上面;我们可以把世俗上的实用方法和精神上的圆融见地叠置一起,交互使用。我不是要谈政治,但若我看得不错的话,我觉得你们的国家运作得很好,因为大家把宗教和修行等的东西都放在上面。当然放上或放下得看政治家如何想了,但我想精神或修行上的东西最好还是放上面。不要把究竟的东西相对化,究竟的东西一定要归位于究竟的地方。然后既然世间的运作是二元性的,我们才让它随着相对的事实去运作。

  中阴行者的两个见地中,第一项正如我所说的,精神或心灵上的见地应置于一切世法的运作之上;第二项是关于我们应该做和不应做的一个法则。若做好事,我们便会获得奖励或晋升;而若做坏事的话,便会被关入牢中。这是相对层次的东西,所以才会有善恶业等,一位中阴行者应将这两种层次的见地结合。但只有在发心虔诚,真心的投入修行生活时才有用,因为如此我们的心、我们的知见才会有所转化。假设我们将它弄成一条规定,然后写在纸上,这样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因此,中阴的见地就像任何密法的见地一样,只是我们特别用这样的题材把它带出来。

  修

  现在我要开始讲修行的部份。修行和行止涵盖整个我们今天所讲的法。修行指的是将我们的见地加以实践,以达目标。所以根据这个,修行是此法的一个层面,而行止则是另外一个层面。相对上来说,这就像做事时无法禅修,而禅修时就无法做其他事一样。不过有些做得熟练的人就可以两样一起来,只是普通我们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禅修和行止,我们只能一次修一个。好,中阴的修行就像所有其他的修行一样,它比较特别的部份是,我们要在白天醒着的时候修幻身,而在晚上睡觉的时候修睡梦瑜珈。此外,我们还要修空性的止观禅修,以及与中阴有关的一些法,包括观想和持咒、念诵法本等。这是中阴法门的一个概要。

  那么“幻身”和“睡梦瑜珈”是什么意思?下面我简单的说明一下。至于诸位所较常听到的止观和空性教法,在此我就不再赘述。幻身和睡梦瑜珈基本上指的是同样一个东西,但在个别的定义上则有差距。概略来说,幻身意为我们这个身体是来自其因缘业力的一个幻化,它是来自我们无数生的业力所产生的一个果,而形成今天的我们。因此,它是来自我们过去业力的一种幻化、一种结果的显现。虽然我们的身体是真实的,我们是由我们的父母所生,但它整个的东西还是来自于它自己因缘业力的一种幻化。所以它不是一个无因无缘,毫无来头的化现。它不是说我们是一堆垃圾,我们绝不是垃圾,我们不是毫无根据的投错了胎,我们是自己多生来的因缘业力和觉受所产生的一个幻化和结果。所以这是幻身的理论基础,但我们还有许多实修和观想要做才能圆满见地。

  睡梦瑜珈与此相似,但它相当具有特性。因为梦在定义上,其本身就是一种虚幻;梦是梦本身的因缘业力所产生的一个结果,就像我们的色身一样,而梦与真实生活之间所差异的一点就是时间。我们的梦境通常只持续几个小时的时间,我们不会做上好几年或好几个月的梦;但我们的生活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直到死亡才结束。所以可以这么说,生活是一个长梦、一个长的幻境,而梦则是一个短的幻境。我们上床睡觉,然后做了梦;在梦中,我们醒着到处走,做尽任何事,而当我们醒来后却发现自己仍在床上。所以无疑的,这就是一种虚幻、一种幻境,但是属于短的幻境。梦亦属一种因缘所生法,但我们无法什么都梦,我们所能梦到的东西亦是有限的。倘我们问自己周遭的人做过什么梦,一定千奇百怪的都有,但是有少许一些东西他们还是无法梦到──他们无法梦到自己开悟成佛。倘若他们梦到自己开悟成佛的话,那么当他们醒来时,他们一定还是佛。他们不可能只有在梦中是佛,而醒来时不是。

  但在梦中是大成就者,醒来后却不是,这是有可能的,我自己就有许多次这样的经验。在梦中我骑着狮子,在梦中我也曾对佛陀讲话。这些都是好梦,我不讲恶梦。我曾做过像那样的好梦,但醒来时,我只看到佛像,而我又不能跟佛像讲话。所以在梦中,我们可以做到远比在真实生活中更高深的事。我相信诸位一定曾经梦过自己在天上飞翔,在梦中我们会飞,也可能会被老虎或大象等的野兽追赶。起先我们不停的跑、跑、跑,然后接着我们会注意到:“喔,我只是在做梦嘛!”我们就干脆坐下来,瞪着大象看,然后大象又变成一只小颊鼠对着我们微笑,跟我们讲话。我们可能在梦中梦到像这样的东西,但这表示我们还有一点定力。做梦也可以培养定力,唤醒我们的生活。我们做梦的心和醒着的心是一样的,只是在梦中我们更为接近幻境,因此,可以不受限制和拘束的做出我们在真实生活中所无法做到的事。因此,梦境对于一位行者而言是一个大好…

《死亡无惧(泰·锡度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