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P2

  ..續本文上一頁的方法、理論和真理,根本就沒有釋迦佛自己的東西。他已經是了無所得啊。

  《阿彌陀經》,也是他觀到了阿彌陀佛有這麼大的願力,也只有阿彌陀佛可以救度末世衆生,給大家種個善根,給大家一個方便的法門可以帶業往生。這都是不了義,不是究竟的法門,但是沒有辦法。帶著一些業習往生西方極樂國,然後慢慢修掉它。但從另外一個經典上又講了到了九品蓮臺上,你還得倒駕回航,還得回到娑婆世界去度化別人,你在度別人的時候,自己在修正自己,把業習修沒。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法是針對煩惱來的,沒有煩惱了,也就沒有法了,也就沒有什麼法可說。

  真正說法的人,自己心中是了無可得,沒有問題,也就沒有法可講,沒法可說,所以叫無法可說。自己沒有問題,哪來的煩惱啊。有煩惱才會有問題,釋迦佛已經證到了無煩惱,已經清淨涅槃了,他哪裏還有一個法要說呢?他說法都是因別人的機緣而來說法。我自己沒有什麼煩惱,沒有什麼法需要修需要說了。是因爲衆生需要,我才來說法,才能從名相上說我好像是在給你們說法。

  如果從密意上講,自性每天都在說法,這個話我們大家可以考慮一下。比如說自己心中有個事情沒有處理好,你會時時不斷的在審判自己,爲什麼這個事情沒有處理好,我用哪種方法那種語言處理的更加恰當,這叫自性在說法。這個過程大家都能體驗過。自性講法是針對自己的煩惱衆生而講的,自性依然是如如不動的,只是給它個名稱叫說法。如果內心都清淨了,也就沒有什麼可講的了。

  釋迦佛自己沒有問題,自己已經沒有法了,什麼叫沒有法?自己沒有煩惱,也就沒有法來對治了。衆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我釋迦佛才說八萬四千種法門來對應他們的病,所以說是名說法。如果大家都自性清淨了,那我釋迦佛還說個什麼法呢?再說法就叫謗佛,就叫謗法。

  如果大家都能從自性中來反省自己,達到自性清淨、心神合一、知行合一的時候,也就無法可說了。

  大家以後有機緣看看《維摩經》,那裏已經說的比較清楚了。因爲《金剛經》是從六百部《般若經》裏抽出的,要想真正的把《般若經》完全看懂,那還得花費一定的時間。

  無法可說就是告訴我們自性要清淨,你清淨無爲的時候自然就是無法可說,表面說那只能說是名說法了,是表法啊。

  【而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而時,此時。慧命就是智慧。這個慧命已經表明須菩提已經證到了阿羅漢果了。釋迦佛前面解釋完那一段之後,馬上很有智慧的須菩提就來問佛,世尊啊,末世的很多衆生如果聽聞了這個經文或者這個法義的時候,他們內心當中能不能生起信心?

  佛告訴須菩提,如果那樣的衆生聽聞了,內心當中真的生起了信心,他就不是那些迷失自性的衆生了。非不衆生,不迷失自性的衆生,不是凡夫的衆生了,已經是自性覺悟的人了。須菩提,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

  緊接著佛說: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衆生”只是個暫時假立的名字。因爲在人世間爲了區分,必須給事物安立一個名字。比如房子,馬,車,人,樹,花,山河大地,我們都必須給它一個名稱,我們心裏才會舒服。

  釋迦佛給須菩提進一步的開示,這樣的衆生啊,已經不是迷失的衆生了,因爲他的自性已經清淨了,已經一合相了,只是給一個假名爲衆生,爲了表述的方便。只要他自性不癡迷、不迷亂、不顛倒,就不叫衆生,只能說給起個名字,暫時爲衆生。佛菩薩再來,我們也都叫他爲衆生,這也是個假名稱。

  真正的密意,就是說他的自性不癡不迷不顛倒、清淨無爲的時候,我們可以隨便叫他一個名字:佛、羅漢、菩薩。但他不是衆生裏的了,因爲佛菩薩羅漢不屬于叁界內的衆生,是屬于叁界外的生靈。叁界內的衆生都有迷惑顛倒,所以叫衆生。真正自性清淨無爲了,只能說是給他加一個名稱,便于區分和那些豬貓狗等。其實豬貓狗也是衆生中的一類,釋迦佛主要說的還是人。因爲須菩提問的是後來末世的人,聽聞這個法義之後,內心當中能不能生起信心。釋迦佛就說,生起信心的,不叫衆生;生不起信心的就叫衆生。這個還是沒有離開自性來講。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無法可得、離色離相、一體同觀都是說的我們的自性。你自性當中真的是清淨無爲的話,還有什麼法需要得的哪。你有得法的那個能所心的時候,還是凡夫心。你真正內心當中自性當中,沒有執著得不得法的時候,才叫無法可得,自性清淨了。就像你每天吃飯似的,餓了自然就會做飯吃飯,沒有人逼你。我用凡夫的吃飯來比喻,還是不恰當的,因爲自性是用語言無法形容的。沒有辦法,只能用凡夫的這個狹隘的語言來比喻一下。

  只有你自性當中,自然體現出來的東西,才不會有執著心。比如穿衣吃飯睡覺,行走坐臥,不需要別人強製,這是一種無爲而無不爲的行爲。該睡覺的時候,你肯定會躺在一個舒服的地方,如果讓你躺在廁所裏睡,你肯定心裏不安逸。

  我們自性當中,就會有一個自性調解的東西,那個就是不要去執著世間的有爲法。有爲的東西都是開啓六根的東西,然後是六識、六塵,還是在眼耳鼻喉舌身意上轉悠。自性是跳出六根的東西。

  佛說,你想真正自性了無可得、無法可得的時候,只有一樣,清淨。這清淨的背後是什麼,就是不要執著法相,不要執著我人衆生壽者四個相。你把人法全都抛開之後,不去執著了,自然內心當中就無法可得了。

  無法,也可以稱爲無上的智慧,無上的道法。我用中國的道法來說,其實這個道就是宇宙的規律,無上的智慧可以看到無上的宇宙規律。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會清淨下來,因爲你知道宇宙的規律是你控製不了的,也就說明你沒有法去對治宇宙的運行規律,這個也可以稱爲密意的無法可得。你了知了宇宙的運行規律,也就知道人類的科學或者人類的這種法則,跟宇宙不能比。不能比的時候,也叫作無法可得。

  你不能用自己凡間凡人的思想,來控製宇宙的運行規律,這個也叫無法可得,這個是從密意上講。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前面你能明白標題,後面這一段會更加清楚了。

  須菩提問了,世尊啊,您老人家如何得無上正等正覺這個法,爲什麼無所得耶?您證到佛的果位之後,爲什麼說自己沒有什麼可得呢?這是須菩提在問他。

  佛就告訴他,問的好,問的好,原本就應該這麼問,原本就應該這麼問。

  須菩提啊,我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啊,就是我證到了無上正等正覺,我一點得法的執著心都沒有,就是我心中根本就沒有得法與不得法的概念,就是我的自性我的心,沒有一點執著有爲的小法和無爲的大法的心。正因爲我沒有執著有爲的小法和無爲的大法,才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說起名叫無上正等正覺。只要你的能所心真的滅了,心行處滅的時候,你自己的心性中自性菩提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我如果有得菩提這一點點心的時候,我就是凡夫了。因爲我執著法相,執著還有一個我。我在無我、無法相的情況下,才能真正的得到無上正等正覺果位。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清淨的菩提心,或者是涅槃心,或者是佛心,所以說才起名無法可得。

  釋迦佛講的這部《金剛經》,每一分都在講自性的東西,自性不要去執著法相,不要執著四個相,把法相和四個相全都排掉排空了之後,才是真正的證得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叁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淨心行善。從這個標題上我們就能明了, “淨心”的原文原話是“梵心”,就是你那個凡夫心要清淨下來,要安靜下來,這樣去做善事,這是從表面上來理解。如果從自性上來理解,你只有達到與宇宙相合的時候,你做出來的行爲,都可以叫作善事。逆天而行肯定是惡事。順天而做順天而行,基本上都是善事,這是從自性上來講。

  從法上來講,只要你心中還存在有法的執著心的時候,那情生就會有高下。什麼叫情?因爲人是有情感的,七情的情,有這個情就會分出高和低了。分出高和低的時候,有時候我們會把握不住,分別心就出來了,也就無法淨心行善。

  

  【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從這一段上來分析的話,釋迦佛再一次告訴須菩提,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無二的,無有高下的,這是從表面上來分析。

  如果從密意上來講,從法義上來講,這句話就出來真正的味道了。我們人間有一句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的平等嗎?不是平等的。人間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佛法裏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不是一樣的呢?非也。從表面凡夫的眼光看,這倆有時候可以對等。

  從修法上說,修行的機緣、修行的法都是一樣的,這叫是法平等,沒有高下。起步都是一樣的,並不是根基都是一樣的。比如說上師傳一個咒語,傳一個人,傳十個人,傳一萬個人,都是這個咒語,是平等的。不是說你有錢,上師就傳你一個秘密法,你家窮,就傳你一個平平常常的法。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一樣的對待,起步都是要從基礎修起。不是因爲你家裏有錢,就不用修基礎的,傳一個秘密法,就一步登天,這是不可能…

《金剛經講解 第十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