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消除掉,讓自己的心態慢慢的平靜下來的時候,你的五眼就會自然而然的打開。並不是說真有一個什麼天目,真有一個什麼佛眼,不是的!那只是名相上給它的一個定義、一個名稱而已。
五眼人人都有,是因爲自己的迷心、妄想心、執著心太多太重,覆蓋了自己原本清淨的佛眼、法眼、慧眼。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以前是用恒河沙中所有沙數等恒河來比喻七寶,這個時候比喻的是佛的世界。
佛問完五眼,接著問佛的世界,用層層比喻從小到大、從低到高來形容,恒河中的沙子已經數不清了,但是每一粒沙又變成恒河,每一恒河中又有沙,這樣層層無盡的去比喻佛世界多不多。
須菩提就說,非常多。因爲恒河是在印度釋迦佛講經的祁園精舍旁邊,佛一般說法的時候都是用恒河來比喻。他就問這個恒河中所有沙子變成恒河,恒河又有沙子,這樣佛的世界多不多。須菩提就說,非常非常多。
從我們自性來講,我們的佛世界也是非常非常多。我們把每一個煩惱、每一個妄想之念都變成佛世界。佛世界是清淨的是無爲的,把我們的叁千煩惱,叁千並不是說是一個死的數字,是叁千大千世界這麼多煩惱,都變成清淨的佛世界的時候,這個人也就清淨了,也就五眼六神通具備了。
具備的前提是什麼呢?是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要四大皆空。只有四大皆空,不再執著人我,不再執著法我的時候,你自性當中的清淨的佛世界就會建立。不清淨的世界就爲魔的世界,因爲魔是煩惱的,是障礙的。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如來悉知。】前面講五眼,這裏是講心,這就可以證明眼就是心,心就是眼。
老百姓有句話:這人心眼真多,就是指眼目多。眼目多並不是說額頭上真的開了一個什麼天目,像楊二郎一樣,那是不可能的!那只不過是神話當中安插了那麼一段讓人能知道什麼叫天目。真正的眼目是在心裏頭,心中顯現出五眼六神通,都是在我們自性當中,這個自性就是心。
前面的五眼和現在的心完全結二爲一了,眼不是眼,心不是心,眼和心結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心眼。
佛告訴須菩提,前面比喻的恒河沙等多的國土當中,所有衆生若幹種心,非常多的心態,所有的佛都能知道,而且都非常清楚衆生的起心動念。或者說是自己的煩惱衆生所起的妄念,自性都是非常清楚的。
【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爲非心。是名爲心。】你知道因爲什麼嗎?佛又接著破須菩提心中的疑團。不論是外在衆生的各種心態,還是自性中的煩惱衆生的心態,雖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但都不是真心,都不是真如本性,我們只是起一個名字,叫心,但這個心是妄心。
只有自己的心清淨了,是一合相了,就不是諸心了,只有一念就是佛心,是真心,是常心,是般若波羅蜜心,是清淨菩提涅槃心。這個時候自性會建立萬法,表現出來的諸心,都是自性的表現,是自性的流露,是真心。這個時候的諸心,不是一個心字就能完全表達的,只能用一個假名來表述。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佛解釋完上面的,又回到了當下的現實中得出結論: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就是讓大家要把握好當下的心態,而不是生活在過去時態或者將來的時態。
有人說,佛教的思想,就寄托于死後,這是錯誤的認識,佛教的思想是積極的, 就是在當下的現實中要做好自己應該做好的一切。如果當下都把握不好,也就談不上將來如何的。
很多故事中都用這叁種心來比喻。過去心不可得,是前念的妄心已飄然過去,好比流水一樣,水流無痕,如何能得呀。前念妄念沒有了,是追不回來的,追不回來如何得呀,《心經》裏講“心無挂礙,無挂礙故”。以前的東西我已經沒有什麼挂礙了,過去了就過去了,不在心裏有什麼痕迹。
現在心不可得,現在心是真心是佛心,無相無形,無虛無實,又得不到。因爲我們覺悟了,覺悟了之後時時覺明了,時時在念我的佛陀,在念自性的佛陀,在念十方法界一切佛陀,所以說真心不動,如何得呀。不可得的時候就爲真心。
未來心不可得,前念沒有了,真心不動,未來的妄念就不可能生起來了。前念已經讓我消滅了、修沒了、修平了,心已經平平穩穩了,現在是真心,真心沒有妄念,那麼未來的心肯定是沒有妄念的。沒有妄念就本無可得,了無可得。了無可得的時候,習氣已經幹幹淨淨,業流已經沒有了,你不在六道當中輪回投胎了,已經跳出了叁界外,不在五行當中。只要你在叁界內,在五行當中就會受到一種引力的控製,就會輪轉不息。
當自己明白了這個過程,也就明白叁心爲什麼不可得。做到了叁種心不可得的時候,就是在當下了,時時這樣就是真正的佛,是真正的清淨,是真正的菩提,是真正的涅槃。
叁種心不可得是指自性中的妄念幹幹淨淨、習氣幹幹淨淨,末那識第七識完全幹幹淨淨了,回歸于第八識阿賴耶識的時候,也就是回歸于自性如來藏的時候,叁心合爲一心的時候是爲佛心,也就是所有的脈都回歸于中脈的時候,你也就即身成佛了。並不是說你的肉身如何,是因爲你的心性已經達到了佛的果位。
如果你想肉身不爛,千年不死,可能還得修一些法術,才可以保持千年不死,萬年不爛。如果不修法術,只明了心性的話,百年的時光已經夠用了。很多的法師明了之後,能量俱足之後撒腿就跑啊,根本就不會管別人的,什麼拉一把拽一把啊,先上去看一看老家在哪兒,先把家安頓安頓,然後再下來度你們。這都是羅漢自了漢,能量俱足了撒腿就跑。
發大乘心願的人就不能這麼做,修大乘佛法要度脫一切衆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個時候叁心變成一心的時候,是真正的佛心,是一合相,是一真法界。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法界通化。法界是遍虛空的,遍虛空的才能叫法界,不能說一個中國就叫法界。整個虛空叫法界。法界可以化爲十方國土,十方佛國合成一個法界,合成一個虛空,通化就是通達無礙。這是從字面上講叫法界通化。
從我們的心性來講,我們的心爲法界,通化無礙的時候,是因爲我們叁心不可得了。只有我們叁心不可得的時候,才能叫法界通化。看經一定要把前後的話接應上。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釋迦佛又開始問須菩提,你是怎樣認爲的哪?假如有人用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來布施,用那麼多世界的七寶,用七寶布滿那麼多的世界,以這個人這種布施的因緣,須菩提啊,你看他得的那個福報多不多?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就是非常多的,世尊啊。如果這個人真的是用布滿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地方的七寶來布施,他得福是非常多非常大的。
【須菩提啊。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這裏佛是打破有相、有住的心態,轉爲無相、無住的心態。
解空第一的須菩提啊,如果把福德當成實實在在的話,這樣去布施是有爲布施、有求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限量的,是生滅的,我如來就不說得的福德多了。因爲不是叁輪體空,所以這樣的布施的福報就大大的打折扣了。
用一顆無所求、無所住的心,和求福德沒有關系的心態來布施,這樣我才說得的福德多呀。就是用清淨圓滿的心性去布施的時候,他的功德是無邊無際的是無量的。正因爲他是無相之心,所以說他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是和宇宙同存的。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俱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離色離相。這一分已經就告訴我們了,成佛就在這第二十品以後了。第二十品以前,是修行的一個過程,是一個階段。第二十品往後也就達到了《心經》裏說的“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了,這時候都要離色離相。離色離相才能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本來具足的佛性。所以說離色離相的時候,才能叫圓滿,雖然我們是個凡夫體,但是你已經修的圓滿了。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俱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釋迦佛苦口婆心的講到第二十分的時候,怕衆生又聽糊塗,把如來等同于顯現的身體,又開始新一輪的棒喝。須菩提啊,你是怎樣認爲的哪?佛可以是顯現出來的具足的色身嗎?菩提回答說,不能啊,世尊!如來不是顯現出來的具足的色身啊。
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接著佛又說: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怕我們後來的衆生和當時聽法的徒弟顛倒迷茫,就提醒大家以及未來的衆生。如來可以幻化出全部的色身來,它本身就具有這樣的能力,但這些具足的色身並不是如來呀,只是假名爲具足色身。從名相上外觀上看到了有叁十二相,觀音有叁十二化身八十種好,這都是爲了你能辨別他。真正的法身如來,是看不見的。它幻化出形象來,也是在迎合衆生的心,爲了度衆生的方便啊。
如果把看到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認爲是如來的真法身,那就說明你還是迷惑迷茫的,並沒有…
《金剛經講解 第九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