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第九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消除掉,让自己的心态慢慢的平静下来的时候,你的五眼就会自然而然的打开。并不是说真有一个什么天目,真有一个什么佛眼,不是的!那只是名相上给它的一个定义、一个名称而已。

  五眼人人都有,是因为自己的迷心、妄想心、执著心太多太重,覆盖了自己原本清净的佛眼、法眼、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以前是用恒河沙中所有沙数等恒河来比喻七宝,这个时候比喻的是佛的世界。

  佛问完五眼,接着问佛的世界,用层层比喻从小到大、从低到高来形容,恒河中的沙子已经数不清了,但是每一粒沙又变成恒河,每一恒河中又有沙,这样层层无尽的去比喻佛世界多不多。

  须菩提就说,非常多。因为恒河是在印度释迦佛讲经的祁园精舍旁边,佛一般说法的时候都是用恒河来比喻。他就问这个恒河中所有沙子变成恒河,恒河又有沙子,这样佛的世界多不多。须菩提就说,非常非常多。

  从我们自性来讲,我们的佛世界也是非常非常多。我们把每一个烦恼、每一个妄想之念都变成佛世界。佛世界是清净的是无为的,把我们的三千烦恼,三千并不是说是一个死的数字,是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多烦恼,都变成清净的佛世界的时候,这个人也就清净了,也就五眼六神通具备了。

  具备的前提是什么呢?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四大皆空。只有四大皆空,不再执著人我,不再执著法我的时候,你自性当中的清净的佛世界就会建立。不清净的世界就为魔的世界,因为魔是烦恼的,是障碍的。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前面讲五眼,这里是讲心,这就可以证明眼就是心,心就是眼。

  老百姓有句话:这人心眼真多,就是指眼目多。眼目多并不是说额头上真的开了一个什么天目,像杨二郎一样,那是不可能的!那只不过是神话当中安插了那么一段让人能知道什么叫天目。真正的眼目是在心里头,心中显现出五眼六神通,都是在我们自性当中,这个自性就是心。

  前面的五眼和现在的心完全结二为一了,眼不是眼,心不是心,眼和心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完整的心眼。

  佛告诉须菩提,前面比喻的恒河沙等多的国土当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非常多的心态,所有的佛都能知道,而且都非常清楚众生的起心动念。或者说是自己的烦恼众生所起的妄念,自性都是非常清楚的。

  【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你知道因为什么吗?佛又接着破须菩提心中的疑团。不论是外在众生的各种心态,还是自性中的烦恼众生的心态,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都不是真心,都不是真如本性,我们只是起一个名字,叫心,但这个心是妄心。

  只有自己的心清净了,是一合相了,就不是诸心了,只有一念就是佛心,是真心,是常心,是般若波罗蜜心,是清净菩提涅槃心。这个时候自性会建立万法,表现出来的诸心,都是自性的表现,是自性的流露,是真心。这个时候的诸心,不是一个心字就能完全表达的,只能用一个假名来表述。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佛解释完上面的,又回到了当下的现实中得出结论: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就是让大家要把握好当下的心态,而不是生活在过去时态或者将来的时态。

  有人说,佛教的思想,就寄托于死后,这是错误的认识,佛教的思想是积极的, 就是在当下的现实中要做好自己应该做好的一切。如果当下都把握不好,也就谈不上将来如何的。

  很多故事中都用这三种心来比喻。过去心不可得,是前念的妄心已飘然过去,好比流水一样,水流无痕,如何能得呀。前念妄念没有了,是追不回来的,追不回来如何得呀,《心经》里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故”。以前的东西我已经没有什么挂碍了,过去了就过去了,不在心里有什么痕迹。

  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心是真心是佛心,无相无形,无虚无实,又得不到。因为我们觉悟了,觉悟了之后时时觉明了,时时在念我的佛陀,在念自性的佛陀,在念十方法界一切佛陀,所以说真心不动,如何得呀。不可得的时候就为真心。

  未来心不可得,前念没有了,真心不动,未来的妄念就不可能生起来了。前念已经让我消灭了、修没了、修平了,心已经平平稳稳了,现在是真心,真心没有妄念,那么未来的心肯定是没有妄念的。没有妄念就本无可得,了无可得。了无可得的时候,习气已经干干净净,业流已经没有了,你不在六道当中轮回投胎了,已经跳出了三界外,不在五行当中。只要你在三界内,在五行当中就会受到一种引力的控制,就会轮转不息。

  当自己明白了这个过程,也就明白三心为什么不可得。做到了三种心不可得的时候,就是在当下了,时时这样就是真正的佛,是真正的清净,是真正的菩提,是真正的涅槃。

  三种心不可得是指自性中的妄念干干净净、习气干干净净,末那识第七识完全干干净净了,回归于第八识阿赖耶识的时候,也就是回归于自性如来藏的时候,三心合为一心的时候是为佛心,也就是所有的脉都回归于中脉的时候,你也就即身成佛了。并不是说你的肉身如何,是因为你的心性已经达到了佛的果位。

  如果你想肉身不烂,千年不死,可能还得修一些法术,才可以保持千年不死,万年不烂。如果不修法术,只明了心性的话,百年的时光已经够用了。很多的法师明了之后,能量俱足之后撒腿就跑啊,根本就不会管别人的,什么拉一把拽一把啊,先上去看一看老家在哪儿,先把家安顿安顿,然后再下来度你们。这都是罗汉自了汉,能量俱足了撒腿就跑。

  发大乘心愿的人就不能这么做,修大乘佛法要度脱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时候三心变成一心的时候,是真正的佛心,是一合相,是一真法界。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法界通化。法界是遍虚空的,遍虚空的才能叫法界,不能说一个中国就叫法界。整个虚空叫法界。法界可以化为十方国土,十方佛国合成一个法界,合成一个虚空,通化就是通达无碍。这是从字面上讲叫法界通化。

  从我们的心性来讲,我们的心为法界,通化无碍的时候,是因为我们三心不可得了。只有我们三心不可得的时候,才能叫法界通化。看经一定要把前后的话接应上。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释迦佛又开始问须菩提,你是怎样认为的哪?假如有人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用那么多世界的七宝,用七宝布满那么多的世界,以这个人这种布施的因缘,须菩提啊,你看他得的那个福报多不多?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就是非常多的,世尊啊。如果这个人真的是用布满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地方的七宝来布施,他得福是非常多非常大的。

  【须菩提啊。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这里佛是打破有相、有住的心态,转为无相、无住的心态。

  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啊,如果把福德当成实实在在的话,这样去布施是有为布施、有求布施,是住相布施,是有限量的,是生灭的,我如来就不说得的福德多了。因为不是三轮体空,所以这样的布施的福报就大大的打折扣了。

  用一颗无所求、无所住的心,和求福德没有关系的心态来布施,这样我才说得的福德多呀。就是用清净圆满的心性去布施的时候,他的功德是无边无际的是无量的。正因为他是无相之心,所以说他的福德是无量无边的,是和宇宙同存的。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俱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离色离相。这一分已经就告诉我们了,成佛就在这第二十品以后了。第二十品以前,是修行的一个过程,是一个阶段。第二十品往后也就达到了《心经》里说的“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了,这时候都要离色离相。离色离相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来具足的佛性。所以说离色离相的时候,才能叫圆满,虽然我们是个凡夫体,但是你已经修的圆满了。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俱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释迦佛苦口婆心的讲到第二十分的时候,怕众生又听糊涂,把如来等同于显现的身体,又开始新一轮的棒喝。须菩提啊,你是怎样认为的哪?佛可以是显现出来的具足的色身吗?菩提回答说,不能啊,世尊!如来不是显现出来的具足的色身啊。

  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接着佛又说: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怕我们后来的众生和当时听法的徒弟颠倒迷茫,就提醒大家以及未来的众生。如来可以幻化出全部的色身来,它本身就具有这样的能力,但这些具足的色身并不是如来呀,只是假名为具足色身。从名相上外观上看到了有三十二相,观音有三十二化身八十种好,这都是为了你能辨别他。真正的法身如来,是看不见的。它幻化出形象来,也是在迎合众生的心,为了度众生的方便啊。

  如果把看到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认为是如来的真法身,那就说明你还是迷惑迷茫的,并没有…

《金刚经讲解 第九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