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通過看經文能明白釋迦佛所說的是什麼。第二個般若是觀照般若,明白文字般若之後,還要把修法和息法配合起來。你把修法和息法結合爲一的時候,你就起到了觀照作用,也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覺照。
通過覺照,來反觀自己的心態是不是真的平穩,是不是真的空寂了。這個空寂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沒有頭腦的人才叫沒有。哪怕是傻子也會有思維,只是他的思維是亂的。大腦和心之間是一條線,只要中間的路途有個坑,人的基因就會變化,變化的時候神經就會錯亂,神經一錯亂的時候,那種很穩定的有一定方向旋轉的線粒體思維就會曲折,思維就會錯亂,就會成爲瘋子或者成爲傻子,但他心中是有東西的,那個東西是散亂的。
修行就是讓自己的思維像電流一樣,是定向而流,沒有通電的時候是散亂的。
究竟無我第十七品,佛直接就告訴我們了,如何能達到究竟無我。這個究竟是清淨的意思,或者說原本就應該這樣的。原本我們人的心性,就應該是無我這種狀態的,是究竟涅槃的,是一念清淨心的,並不是後天的東西。
後天的東西分兩層意義來說:一是後天的色聲香味觸法六賊起到了作用,入了眼耳鼻舌身意六門,才有現在的山河大地,才有了五光十色的叁千大千世界。二是後天的思維參與了太多太多,我們的妄念就有叁千,貪嗔癡各占一千,加起來爲叁千大千世界。
如果大家都處在一心清淨的境界裏頭,就是究竟無我,也就沒有了後天的東西。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這個爾時,就是剛好釋迦佛講完前面那個問題的時候,須菩提是解空第一的阿羅漢,又開始祈請釋迦佛,如果善男子善女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清淨心的時候,應該如何安住他們那顆心,如何降伏他們那個心?這是他又一次來提問釋迦佛。
在前面他已經提問了這個問題,到了第十七品的時候,他又有點顛倒了。因爲釋迦佛講的法是無上大法,而不是苦集滅道小法,所以說他又有些顛倒,又重複的來問這個問題。
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真的是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應該生如是心,這“如是心”就是本來如是的清淨的心,本來就應該生那種清淨而且能正定下來的心。
一旦心能正定,我們就會出現智慧。智慧一旦打開,般若實相就能看到。
【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滅度一切衆生已。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度了誰了,在凡夫角度這個層面上來講,我們的上師、我們的師父、我們的老師、某一位大德,他說出這樣的話是完全百分之百對的。因爲站在凡夫的角度,我們需要一個人帶領。
如果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上來說,沒有誰度誰,只有自己度自己。如果這個話暫時搞不懂,沒關系,你明白《金剛經》就會懂了。
須菩提在問,如果釋迦佛滅度五百年後了,真的有人發無上正等正覺的菩提心的時候,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因爲凡夫都是在妄想河流之中輪回的,那麼應該如何讓我們那個清淨心依靠什麼法能住留在本位上,又依照什麼法來降伏自己那顆浮躁心,他問的話就是這個。
因爲前面釋迦佛已經講了,要依照這個般若波羅蜜多金剛經來降伏其心,來駐紮在自己的本位。
但是須菩提到第十七品又有些顛倒,雖然須菩提已經是阿羅漢解空第一了,但他還沒有證到,也就是他的修爲或者說他真正的道行沒有到四果羅漢的地步,所以說他只是解空第一,就是從文字上已經明了了釋迦佛所說的什麼。
釋迦佛就告訴他,首先要修行,要發一個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心,才可以轉變自己的心態。所以說後來釋迦佛讓阿羅漢都舍小取大,舍掉小乘佛法苦集滅道小法,向大乘法去靠攏。大乘法首先要發大的心願,大的心願就是度脫一切衆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樣的正等正覺的心,才可以沒有妄想妄念,你才是真正的慈悲。
釋迦佛又告訴他,如果真的發了這種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他應該生如是心。“如是心”就是那種大的心願,大的心量。有大的心願和大的心量的時候,你才能做大的事情,所以說要生這樣的心,叫如是心。
小乘羅漢沒有度脫衆生的心,釋迦佛後來講了二十多年的經,就是在講大乘佛法,讓這些羅漢都舍小取大。如果他真的生了那種心的時候,我應滅度一切衆生,我就應該滅度一切衆生,這個“我”包含兩個,一個指的是釋迦佛,另一個指的是衆生心裏的我,要從兩方面去講這個心這個“我”字。
從釋迦佛的“我”來說,就是釋迦佛,滅度了一切衆生,一切衆生都是由我來度化的,當初大聖人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開悟之後,他度了最先跟他修行的陳喬如等五個人,成立了最初的僧團,慢慢開始發展壯大,後來他度脫了很多人,這是從表面上看。
接下來他又說,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真正的沒有一個衆生是我釋迦佛度化的,爲什麼?苦口婆心不一定能起到作用,鞭打棒喝反而是能出高徒。這都是因機而來設教設宗派,從佛教或者其它很好的教派的發展過程看,這一句話可以適應在任何一個門派裏頭。從表面上是釋迦佛給我們開辟了一個陽光大道,但是這個陽光大道開辟了之後,你走不走是自己的事,所以表面文字是這麼說。
從衆生心裏的“我”來說,真正的那個“我”應滅度一切衆生,從密意上講這個“我”代表我們每一個人,不只是釋迦佛了,字面上是釋迦佛,密意上是每一個衆生。應當生如是心,是每一個衆生要滅度自己身體內的六賊,這個六賊可以産生八萬四千種煩惱,這是一個數量詞,只是代表煩惱多,真正的煩惱是叁千煩惱。
爲什麼和尚要把頭發剃掉?叁千煩惱絲啊!這個叁千也可以說成叁千大千世界那麼多的煩惱,本身我們內心當中的煩惱就是非常多。這麼多的煩惱,都是我們的衆生,都是我們應該去度的衆生。
滅度一切衆生已,等我們把貪嗔癡慢疑煩惱衆生全都度光之後,這也就是達到了滅度一切衆生已,一切衆生我們都度化了、度幹淨了。幹淨的時候我們的心就清淨下來了。
我們的心一旦清淨下來的時候,而無有一衆生實滅度者,一旦我們的心清淨下來之後,也就沒有衆生需要我們度了。體內的衆生沒有了,體外的衆生也沒有了。因爲你心中的眼睛看到的都是西方極樂國、東方極樂國,根本就沒有衆生需要你來度。因爲大家都有佛性,都有原本清淨不增不減那個智慧團。
智慧團就是性光,我們的性光團本身就沒有增減,像十五的月亮一樣,我們的本身的能量就跟十五的月亮是一樣的,不增不減的,所以說我們那個時候心裏心外都沒有衆生需要度。
唯一的只有一樣,就是讓自己更加明亮,照到更多的黑暗的國土當中,讓那些沒有聽聞過佛法的衆生開始修行,達到跟你一樣。這是佛講經四十九年原本的心意,也是諸佛如來的心意。
從字面上講是度身外的,也就是說心外的,心和身體以外的別人叫衆生,比如說人、畜生、天人、魔、鬼等都是衆生。這些衆生也都是因爲我們凡夫有妄念之後産生的煩惱,煩惱化爲魔、鬼、天人、畜生等,就化出了不同層次的生靈,生靈也爲衆生。
我們大家一定要明了,修行修的是什麼?看經文如何看?看哪一段說的是我們的心態,看哪一段說的是法義。大家如果看經文只是從表面去理解文章,這個只能說你明白了一部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你看經看到深處了,也就是《心經》所說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如果看得不深,非常淺,你只不過是一個自在菩薩,還沒有達到觀自在。你能達到觀自在菩薩的時候,看經文或做事情的時候,一定會往深裏走。這個深就是密意,你不懂密意,就不懂深淺,懂得密意就懂得深淺。
《金剛經》和《心經》是一部經,《金剛經》是《心經》的展開說,《心經》是《金剛經》的縮影說,《心經》是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金剛經》是文殊法門,因爲展開說就是文殊法門,讓你明白更多的智慧,進入文殊智慧海裏頭。
爲什麼說是文殊智慧海?因爲文殊在密宗、在印度最原始教派裏,她是大日如來,大日如來代表的是智慧無量,是最光明的,所以說入了大日如來法,也就是說入了文殊法門。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知道爲什麼嗎?須菩提。一個修行的菩薩如果心中有了四相的時候,她肯定就是凡夫,不是真正的菩薩。真正的菩薩是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了。她的心是空空的,這個空空不是什麼都沒有,是有!是有而不生起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如果她生起來了,就是凡夫。
沒有四個相的時候,心中也不會生起念頭,這叫無念法門無相法門。禅宗是無念無相無住,最根本的就是兩個字:無心。有心則生四相。無心什麼相都沒有,也就是心空空之處,才能有萬法。
如果只達到空,這只能說是羅漢果位。若達到空空之處的時候,才能進入八地菩薩往上的果位,或者直接就是佛位,就看每個人的智慧,因爲智慧有大有小。
心中沒有四相、空空之處的時候,才能稱爲菩薩,才能證得涅槃之果,才能住在涅槃之果上。有些人說釋迦佛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只是相對而說,因爲他還要來來去去。爲什麼來來去去?釋迦佛本身就沒有離開過我們,老子本身就沒有離開過我們身邊,所以說叫來來去去,他不住涅槃的是報身、化身,不是他的法身。法身是住在涅槃上的,是清淨無爲的,是如如不動的。報身和化身是隨機而現、隨機而來。
有四相就不叫菩薩,無四相的人就叫菩薩。不管你是張叁,還是李四,只要你修行,哪怕你不是修佛教的,你是修基督的也好,修清真的也好,修瑜珈的也好,修道家的也好,只要你真正做到了心中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稱你是菩薩。
菩薩並不一定非得說是修佛教的才可以稱爲菩…
《金剛經講解 第八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