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解 第八讲▪P2

  ..续本文上一页通过看经文能明白释迦佛所说的是什么。第二个般若是观照般若,明白文字般若之后,还要把修法和息法配合起来。你把修法和息法结合为一的时候,你就起到了观照作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觉照。

  通过觉照,来反观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真的平稳,是不是真的空寂了。这个空寂并不是说什么都没有。没有头脑的人才叫没有。哪怕是傻子也会有思维,只是他的思维是乱的。大脑和心之间是一条线,只要中间的路途有个坑,人的基因就会变化,变化的时候神经就会错乱,神经一错乱的时候,那种很稳定的有一定方向旋转的线粒体思维就会曲折,思维就会错乱,就会成为疯子或者成为傻子,但他心中是有东西的,那个东西是散乱的。

  修行就是让自己的思维像电流一样,是定向而流,没有通电的时候是散乱的。

  究竟无我第十七品,佛直接就告诉我们了,如何能达到究竟无我。这个究竟是清净的意思,或者说原本就应该这样的。原本我们人的心性,就应该是无我这种状态的,是究竟涅槃的,是一念清净心的,并不是后天的东西。

  后天的东西分两层意义来说:一是后天的色声香味触法六贼起到了作用,入了眼耳鼻舌身意六门,才有现在的山河大地,才有了五光十色的三千大千世界。二是后天的思维参与了太多太多,我们的妄念就有三千,贪嗔痴各占一千,加起来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大家都处在一心清净的境界里头,就是究竟无我,也就没有了后天的东西。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这个尔时,就是刚好释迦佛讲完前面那个问题的时候,须菩提是解空第一的阿罗汉,又开始祈请释迦佛,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清净心的时候,应该如何安住他们那颗心,如何降伏他们那个心?这是他又一次来提问释迦佛。

  在前面他已经提问了这个问题,到了第十七品的时候,他又有点颠倒了。因为释迦佛讲的法是无上大法,而不是苦集灭道小法,所以说他又有些颠倒,又重复的来问这个问题。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如果真的是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应该生如是心,这“如是心”就是本来如是的清净的心,本来就应该生那种清净而且能正定下来的心。

  一旦心能正定,我们就会出现智慧。智慧一旦打开,般若实相就能看到。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我们经常听到有人说度了谁了,在凡夫角度这个层面上来讲,我们的上师、我们的师父、我们的老师、某一位大德,他说出这样的话是完全百分之百对的。因为站在凡夫的角度,我们需要一个人带领。

  如果从一个更高的角度上来说,没有谁度谁,只有自己度自己。如果这个话暂时搞不懂,没关系,你明白《金刚经》就会懂了。

  须菩提在问,如果释迦佛灭度五百年后了,真的有人发无上正等正觉的菩提心的时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因为凡夫都是在妄想河流之中轮回的,那么应该如何让我们那个清净心依靠什么法能住留在本位上,又依照什么法来降伏自己那颗浮躁心,他问的话就是这个。

  因为前面释迦佛已经讲了,要依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金刚经来降伏其心,来驻扎在自己的本位。

  但是须菩提到第十七品又有些颠倒,虽然须菩提已经是阿罗汉解空第一了,但他还没有证到,也就是他的修为或者说他真正的道行没有到四果罗汉的地步,所以说他只是解空第一,就是从文字上已经明了了释迦佛所说的什么。

  释迦佛就告诉他,首先要修行,要发一个无上正等正觉这样的心,才可以转变自己的心态。所以说后来释迦佛让阿罗汉都舍小取大,舍掉小乘佛法苦集灭道小法,向大乘法去靠拢。大乘法首先要发大的心愿,大的心愿就是度脱一切众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样的正等正觉的心,才可以没有妄想妄念,你才是真正的慈悲。

  释迦佛又告诉他,如果真的发了这种心的善男子和善女人,他应该生如是心。“如是心”就是那种大的心愿,大的心量。有大的心愿和大的心量的时候,你才能做大的事情,所以说要生这样的心,叫如是心。

  小乘罗汉没有度脱众生的心,释迦佛后来讲了二十多年的经,就是在讲大乘佛法,让这些罗汉都舍小取大。如果他真的生了那种心的时候,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就应该灭度一切众生,这个“我”包含两个,一个指的是释迦佛,另一个指的是众生心里的我,要从两方面去讲这个心这个“我”字。

  从释迦佛的“我”来说,就是释迦佛,灭度了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是由我来度化的,当初大圣人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开悟之后,他度了最先跟他修行的陈乔如等五个人,成立了最初的僧团,慢慢开始发展壮大,后来他度脱了很多人,这是从表面上看。

  接下来他又说,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真正的没有一个众生是我释迦佛度化的,为什么?苦口婆心不一定能起到作用,鞭打棒喝反而是能出高徒。这都是因机而来设教设宗派,从佛教或者其它很好的教派的发展过程看,这一句话可以适应在任何一个门派里头。从表面上是释迦佛给我们开辟了一个阳光大道,但是这个阳光大道开辟了之后,你走不走是自己的事,所以表面文字是这么说。

  从众生心里的“我”来说,真正的那个“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从密意上讲这个“我”代表我们每一个人,不只是释迦佛了,字面上是释迦佛,密意上是每一个众生。应当生如是心,是每一个众生要灭度自己身体内的六贼,这个六贼可以产生八万四千种烦恼,这是一个数量词,只是代表烦恼多,真正的烦恼是三千烦恼。

  为什么和尚要把头发剃掉?三千烦恼丝啊!这个三千也可以说成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烦恼,本身我们内心当中的烦恼就是非常多。这么多的烦恼,都是我们的众生,都是我们应该去度的众生。

  灭度一切众生已,等我们把贪嗔痴慢疑烦恼众生全都度光之后,这也就是达到了灭度一切众生已,一切众生我们都度化了、度干净了。干净的时候我们的心就清净下来了。

  我们的心一旦清净下来的时候,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一旦我们的心清净下来之后,也就没有众生需要我们度了。体内的众生没有了,体外的众生也没有了。因为你心中的眼睛看到的都是西方极乐国、东方极乐国,根本就没有众生需要你来度。因为大家都有佛性,都有原本清净不增不减那个智慧团。

  智慧团就是性光,我们的性光团本身就没有增减,像十五的月亮一样,我们的本身的能量就跟十五的月亮是一样的,不增不减的,所以说我们那个时候心里心外都没有众生需要度。

  唯一的只有一样,就是让自己更加明亮,照到更多的黑暗的国土当中,让那些没有听闻过佛法的众生开始修行,达到跟你一样。这是佛讲经四十九年原本的心意,也是诸佛如来的心意。

  从字面上讲是度身外的,也就是说心外的,心和身体以外的别人叫众生,比如说人、畜生、天人、魔、鬼等都是众生。这些众生也都是因为我们凡夫有妄念之后产生的烦恼,烦恼化为魔、鬼、天人、畜生等,就化出了不同层次的生灵,生灵也为众生。

  我们大家一定要明了,修行修的是什么?看经文如何看?看哪一段说的是我们的心态,看哪一段说的是法义。大家如果看经文只是从表面去理解文章,这个只能说你明白了一部分,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你看经看到深处了,也就是《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如果看得不深,非常浅,你只不过是一个自在菩萨,还没有达到观自在。你能达到观自在菩萨的时候,看经文或做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往深里走。这个深就是密意,你不懂密意,就不懂深浅,懂得密意就懂得深浅。

  《金刚经》和《心经》是一部经,《金刚经》是《心经》的展开说,《心经》是《金刚经》的缩影说,《心经》是观音菩萨修行法门,《金刚经》是文殊法门,因为展开说就是文殊法门,让你明白更多的智慧,进入文殊智慧海里头。

  为什么说是文殊智慧海?因为文殊在密宗、在印度最原始教派里,她是大日如来,大日如来代表的是智慧无量,是最光明的,所以说入了大日如来法,也就是说入了文殊法门。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知道为什么吗?须菩提。一个修行的菩萨如果心中有了四相的时候,她肯定就是凡夫,不是真正的菩萨。真正的菩萨是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她的心是空空的,这个空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是有!是有而不生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她生起来了,就是凡夫。

  没有四个相的时候,心中也不会生起念头,这叫无念法门无相法门。禅宗是无念无相无住,最根本的就是两个字:无心。有心则生四相。无心什么相都没有,也就是心空空之处,才能有万法。

  如果只达到空,这只能说是罗汉果位。若达到空空之处的时候,才能进入八地菩萨往上的果位,或者直接就是佛位,就看每个人的智慧,因为智慧有大有小。

  心中没有四相、空空之处的时候,才能称为菩萨,才能证得涅槃之果,才能住在涅槃之果上。有些人说释迦佛不住涅槃,不住涅槃只是相对而说,因为他还要来来去去。为什么来来去去?释迦佛本身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老子本身就没有离开过我们身边,所以说叫来来去去,他不住涅槃的是报身、化身,不是他的法身。法身是住在涅槃上的,是清净无为的,是如如不动的。报身和化身是随机而现、随机而来。

  有四相就不叫菩萨,无四相的人就叫菩萨。不管你是张三,还是李四,只要你修行,哪怕你不是修佛教的,你是修基督的也好,修清真的也好,修瑜珈的也好,修道家的也好,只要你真正做到了心中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你是菩萨。

  菩萨并不一定非得说是修佛教的才可以称为菩…

《金刚经讲解 第八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