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我們看丁叁的罪相輕重。整個淫欲的判定是很簡單的,它沒有所謂的對象的問題。不管是人、不管是畜生、不管是鬼神,只要入道,就犯重。什麼叫入道呢?就是男衆入男衆的二道,男根入男衆的大便道跟口道;男根入女衆的叁道,小便道、大便道跟口道,所謂的男二道、女叁道,統統犯重,也就失去了戒體。那麼什麼叫作輕罪呢?就是只是身體的接觸而沒有入道,犯輕罪。
我們看第18頁,犯罪的成重有叁種因緣。第一個是道,就是男二處、女叁處,第二個是起淫欲心,第叁個就是入如芝麻許,或是入如毛頭許。
我們在受菩薩戒的時候,你戒相了解,你盡量不要犯重,不要讓重罪的因緣全部要具足,你以後會比較好忏悔。任何時候盡量不要犯重,因爲這個重罪出現以後,它對你往生淨土的障礙,對你修學的障礙,對你積集資糧都産生一個很大的障礙。
我們看丁四開緣的情況。第一個爲盜賊或怨家所執,如熱鐵入身,唯苦無樂。就是你整個淫欲的心是被強迫的,整個過程也沒有快樂的感受,不犯。第二個熟睡不覺知,或精神錯亂,也沒有犯,因爲你沒有犯罪動機,你在熟睡。
我們看丁五的異熟果報。那麼它的整個果報是地獄、餓鬼、畜生,它的余報就是招感妻不貞良,它會招感不貞潔的眷屬。而且你在未來的生命當中會有一些不滿意的眷屬。你滿意的人沒辦法跟你結成眷屬,你不滿意的人卻成爲眷屬,這種都是跟前世的邪淫有關系。
在四重當中,我們研究戒律可以知道一個情況就是,殺罪大概是傷害最大的,第二個就是淫罪了。這兩條戒大部分來說不要等到來生,現世都會有事情出現。殺生它直接表現的是身體的病痛,淫戒它直接現出來的就是傷害你的功名。你本來可以做到什麼大官的,結果犯了淫戒就損了你的陰德。你本來有很多財富的,也會因爲這樣破財。所以淫戒所傷害的是一個功德跟財物,而且這個大概現世就會出現。
這個淫戒,它的起因是來自于顛倒,就是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色身、對他人的色身産生錯誤的認知。因爲我們的色身,問題在哪裏?問題是在那一層皮很好看。我們被那一層皮服所迷惑,所以在對治淫欲心的時候,不淨觀,佛陀說你不要看他的表皮,你把這個皮剝開來,把肉剝開來,你看到內部的種種不淨物,充滿于身內,長流出不止,如肉囊盛糞。所以這個色身不是一個清淨的東西。你把這個肉撥剝開,裏面的東西是膿血屎尿,裏面五髒六腑沒有一個是幹淨的。而且它這個東西還透過兩個眼睛、一個嘴巴、兩個鼻孔、大便處、小便處九孔流出不淨物。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們要經常保持不淨觀。第二個就是遠離惡因緣。很多事情都是循序漸進的。要遠離惡因緣,盡量不要一男一女單獨,你坐他的車,他坐你的車,要保持距離,保持距離。我們講日久生情,情久生欲,時間久了會産生感情,感情久了産生欲望,所以這個都是你修行菩薩道要避免的。因爲這個對未來功德的傷害力是很大的。
看第四條妄語戒。妄語戒它的正式的製訂的是大妄語戒。什麼是大妄語戒,我們到了戒文再說明。看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乃至不見言見,見言不見,身心妄語。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而反更起一切衆生邪語邪見邪業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把這個戒文加以解釋。若佛子,身爲一個發了菩提心、受了菩薩戒的佛子,首先你應該斷的事緣有叁條。第一個你自己去妄語,這個地方的妄語是指大妄語,什麼叫大妄語呢?就是宣說過人之法。就是你對外宣布你有超越一般凡夫之法。比方說,你說你成就了初禅;比方說,你認爲你證得初果;比方說,你說你昨天在作功課的時候有鬼神來跟我溝通,有鬼神來給我供養,我可以跟鬼神直接溝通……諸如此類的等等,只要這個事情是一般凡夫沒有的,而你說你有,就犯了大妄語,就是宣說過人之法。那麼自己去做當然是犯重,那麼你教人去打大妄語,你教他說,你去宣說過人法,但是你不要說你自己,你教別人去說犯輕。方便妄語就是你假借別人的因素來顯現你有過人之法,你教你的弟子來宣說,你教你弟子說你自己有過人法,你教他說,你假借弟子的因緣、假借弟子的方便來宣說你有過人法,而別人也理解,犯重。你教別人宣說,說你自己有過人法,也犯重。
我們看它整個的犯罪過程,因緣法業。我們看丁二,第20面。妄語的犯罪動機就是欺诳之心,也就是說這個簡別你自己不知名相,産生增上慢,比如說我認爲我證得初果,我沒有欺騙大家的意思,因爲我自己對教理不了解,我對整個修學的位次不了解,我以爲我證得初果了,那麼這種情況不犯,那麼這個是愚癡的增上慢,因爲他沒有要欺诳他人的心情。這一條戒就是說,你明明知道你沒有證果,你明明知道你還是宣說,就是欺诳心。
妄語緣,行來動止,語默威儀,種種方便。你用種種的動作、種種的語言、種種的手勢來表達你有過人法,就犯重。
那麼怎麼表達呢?你說你是成就十地,大乘的十地,小乘的四果,禅定等等,神通,都叫作過人之法,凡是凡夫沒有的,你說你有,都是過人之法。了了出口,前人領解,這個妄語業的成就就是對方了解就犯。如果你今天針對一個小孩子,你講了半天,他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不犯,因爲他不理解。所以這個地方的業的成就是對方理解就犯了。
我們看菩薩應修的,菩薩應修的實語,真實語之行。而菩薩常生正語正見,亦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身爲一個菩薩要宣說真實的語言跟真實的正見。這個如實語是這樣子,當然有些話我們是不應該說了,但是我們又不想打妄語。所以在律上有些地方可以保持默然,就是我拒絕回答,可以。因爲我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所以當你面臨困難的時候,我覺得菩薩可以保持默然,可以。那麼正語正見也必須生一切衆生正語正見。而身爲一個菩薩,他不但不保持正語正見,還宣說邪惡的語言,散發邪惡的知見,創造邪惡的業力,這個菩薩就失掉菩薩戒體,失掉大乘的六波羅蜜的功德,造成了佛法的棄罪。
我們看罪相輕重。這條戒正式製訂的是大妄語,就是宣說過人之法,這有兩種情況,第一個你講得很清楚,對方也理解,你在大衆宣布,或者針對某一個人說,我已經成就禅定,我也已經成就神通,我也可以有鬼神種種的供養,我可以跟鬼神種種的溝通,對方聽了很清楚,也知道你在講什麼,犯重。假設你表達方式是一個含糊籠統的,對方也聽得不是很理解。比如說,有一個人他有神通,他剛好在你的前面,那前面有很多人,到底是誰你沒有講清楚,這個時候犯輕,因爲你表達不清楚,對方也不完全理解。
小妄語,這個地方有四條,這個都是輕罪的。兩舌,就是挑撥是非;绮語,就是講一些靡靡之音,擾亂別人正念;妄語,就是不見言見,見言不見;惡口,就是講一些粗惡難堪的話,這個犯輕。
我們看具五緣成重。一、你的對象是衆生,而且你知道是衆生,而且你産生欺诳之心,而說出過人之法,對方也理解,就犯重。
我們看丁四的開緣情況。嬉笑說,你跟他很熟,你真地是跟他開玩笑,沒有欺诳心,不犯。但是事後要說明。獨說,你把門關起來,你面對牆壁說,我證得初果,那因爲沒有一個人當對象,不犯。誤說,就是你一時的口誤,本來講這件事講錯了,不犯。精神錯亂也不犯。第二種,菩薩爲救脫彼諸有情命難故,自無染心,覆藏所知,故作妄語。這一條是針對小妄語來說了,就是說,菩薩有時候打妄語是不犯的。就是說,菩薩不是爲了自己喲!是爲了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這個人的生命發生了危險,你講實話他肯定要死。那個人拿一個刀子在追這個人,你看到往東邊去了。然後那個拿刀子的人問說,你有沒有看到他,你說有,他往西邊走了,你指出錯誤的方向。這個時候你不是爲了自己,你是爲了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不犯。在《瑜伽菩薩戒》上說,菩薩爲了救拔有情衆生的命難而故意講出妄語,不但不犯還生諸功德。因爲他的生命面臨著危險,你講真話他就死掉了。這個時候菩薩不能講真話,這是唯一開緣的情況,但是不是爲了自己,是爲了別人。
我們看丁五的異熟果報。妄語的果報正式來說是在地獄、餓鬼、畜生。從叁惡道出來以後余報,多被誹謗,你做什麼事情都被人家誤會。明明不是你做的,但大家就是誤會你,你過去生講很多的妄語。爲他所诳,你遇到的朋友都是騙你的,沒有一個好朋友,而且你也很容易被騙。這樣子都是跟妄語的業有關系。
這一條戒正式的製訂是大妄語,就是以凡濫聖。你明明是凡夫,卻說你是聖人,結果擾亂了佛法的次序,讓大家産生錯誤的認知。說你是一個初果,怎麼你的行爲不像一個初果?這樣子,讓凡夫跟聖人的位次産生錯亂,破壞衆生的信心,所以這條戒對整個佛法的住世會産生重大的影響。 有關不妄語的功德,我們也講一個實際的公案給大家作參考。這個是在廣化老和尚的《五戒相經箋要》中說,過去在大陸的湖南有一個叫住聖寺。這個住聖寺有一個老和尚傳授五戒,有一個小偷他剛好經過住聖寺,看到很多人要受五戒。他說,哎喲!這個受五戒恐怕不錯噢!那麼多人來受五戒,他也跑進去受五戒。受五戒,這個時候戒師就問,你要受哪一條戒?這小偷說,殺盜淫妄酒,我其它都不能受,只能夠受不妄語,就受一條不妄語戒。那麼受完以後,他就回去了。
當天晚上,他那些小偷的朋友,小偷都是成群結黨的,那些朋友就來找他。說某某人啊,我們的機會來啦!這個隔壁村莊有一個團長帶了十箱的軍饷,那個銀兩都是發給軍人的那些軍饷,今天晚上會住在隔壁村莊,我們去把它偷過來。那麼說著說著小偷說好啊,機會難得啊!他們就要去偷隔壁村莊的軍饷。結果要走的時候,這個小偷的叔父出現了,叔…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