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這個地方呢,就是說啊,你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這是藕益大師說的。沒有平常的正念,絕無臨終的正念!所以我平常的時候,心中的愛取煩惱都不對治,很強大,我希望我臨終的時候正念分明。諸位想想看,這樣子講是不是有點不切實際呢?念佛法門雖然不斷煩惱,但是這個人的煩惱一定是很淡泊,他的心是調得很淡泊。當然淡泊就是有方法調整。這個地方呢,就是說明,假設我們今天在平常不修觀,你心中的顛倒在臨終的時候會現前,然後就把佛號給消滅掉了。
那麼應該怎麼觀呢?我們看第十四面。那麼第十四面,這個觀察有兩個內涵。這個淨土的觀是偏重在有相的觀。那麼有相觀,主要有兩個:第一個是對娑婆世界的觀察,第二個是對極樂世界的觀察。也就是說,我們身爲一個凡夫,我們來生有兩個選擇。因爲我們不可能到涅槃去,所以我們今生積集的布施、持戒、忍辱的善業,到底我們這個善業要把它投資到哪裏去?要把它回向到哪裏去呢?我們有兩個選擇。那麼我們在選擇之前,應該觀察觀察,這兩個有什麼差別?
第一個,我們可以把我們今生所積集的善業,那麼把它回向到娑婆世界,做一個大國王,或者大富長者。但是娑婆世界的果報有叁種障礙,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不管你福報多大:第一個,煩惱障。也就是說我們在叁界得一個安樂的果報,你做一個國王,你內心能夠受用五欲的快樂,但是這個快樂出現的時候,內心有煩惱的活動,就是貪嗔癡的煩惱活動。而煩惱是擾動相,所以障礙你的安樂。所有的安樂一定要跟寂靜相應。所以,假設我們今天願意把這個善業,把它回向到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那麼這樣子的安樂就有煩惱的幹擾。第二個,有業障。那麼我們不完全只是造了善業,也造了罪業啊。所以我們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我們的一個人事的障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是你有一些業力,罪業,使令你不得自在。第叁個,報障。就是不管你福報多大,你的身體會出現老、出現病、出現死亡的障礙。這個老、病、死出現的時候,也障礙你快樂的生活。所以娑婆世界應該說是惡夢者也,是添夢者也,它是苦多樂少的,而且它會增長我們的顛倒。
那麼反過來呢,那麼說是娑婆世界這個地方不是皈依處,那麼我們應該把我們念佛、持戒、修福的善業到哪裏去呢?好,我們看看極樂世界是怎麼回事。那麼假設我們今天把生命的規劃、來生把它規劃到淨土去,那麼我們的淨土的果報體有叁種功德:第一、法身德。法身德就是針對這個報障,極樂世界的果報體沒有老病死的問題。在極樂世界,你在一期的生命當中不會老,你出生的時候是如此的莊嚴健康,以後永遠是這樣,不會有衰老、醜陋的情況;第二個,不會生病;第叁個,不會死亡。第二、般若德。那麼在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的內心當中沒有煩惱的幹擾,他永遠保持寂靜。不管你去受用多麼快樂的感受,你永遠不會生起貪嗔癡的煩惱,內心有寂靜,般若德。第叁,解脫德。那麼在極樂世界沒有這種惡業的系縛,你能夠自在。所以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醒夢者也!這就是我們經常要給自己一個心理建設,就是我們認爲叁界果報是一個美妙的果報,這是錯誤的,因爲娑婆世界的果報是煩惱障、業障、報障;極樂世界的果報是法身德、般若德、解脫德。所以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啊,我們今天的生命的快樂有兩種情況:第一個是五欲樂,第二個是聖道樂。就是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善業轉換成五欲的快樂。就是你怎麼去轉換。你願意去追求五欲樂,那你的善業就轉成五欲樂,各式各樣的眷屬,各式各樣的財富。但是這個五欲的快樂,有煩惱障、業障、報障。那麼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善業轉成聖道樂,那麼這個聖道的快樂是沒有障礙。
這個《維摩诘經》啊,它裏面講一個事情,說是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比丘叫持世比丘。這比丘他住茅棚啊,持戒清淨,修習止觀,修四念處的止觀。那麼這個時候,這個魔王波旬就想要去幹擾這個比丘。因爲魔王的心情不希望大家成就聖道,希望大家都在叁界流轉。魔王當然他不可能現出魔王的相,他現出釋提桓因,就是帝釋天的相貌。他帶了八萬個天女唱歌跳舞、敲敲打打就到了這個持世比丘的茅棚去。魔王就現出帝釋天的身相,向這個比丘頂禮說:善哉!比丘,你修行聖道,我這個八萬個天女都全部供養你。比丘說:這個不符合佛陀的戒律,我不能接受。那這個帝釋天說:沒關系,這是我虔誠供養你的。堅持要供養,這個比丘就是不接受。那麼,這個在推讓當中,維摩诘居士就來了。維摩诘居士是一個大威德的境界,魔王有神通,他是天人,他的心也會去用神通去觀察維摩诘居士,一看,這個人不好惹。他想要離開,但是不能離開,維摩诘居士就說:說你這個帝釋啊,你要把天女供養這個比丘,這個強他所難。我是個在家居士,你送給我好了。但是魔王不肯啊,但是他又知道他自己神通道力不是維摩诘居士的對手,他就趕快要離開,可是不能離開。虛空就說話:說這個波旬啊,你話出口了,現在只有把八萬個天女供養維摩诘居士,你才能離開。魔王就心不甘、情不願就把八萬個天女送給維摩诘居士,就回到天宮去了。那麼維摩诘居士,大威德的居士,就帶了八萬個天女浩浩蕩蕩,回到他那大戶長者的家宅去。
到家宅以後他就問這個天女,你們在天宮都幹什麼事情?她說:長者啊!你不知道啊,我們天宮啊果報體不用工作,也不會生病。不像人世間啊,福報再大,你總會生病,總要工作,耗損你很多快樂的時間。我們天上的人不生病,不老不病,也不用工作,衣食自然。所以我們整天就是大家在一起,唱歌、跳舞、吃東西,享受快樂。那麼維摩诘居士就說啊,你們錯了,顛倒了。這種快樂因有煩惱故、有諸罪業故、有老病死故、非是安樂住。維摩诘居士就開顯這個五欲快樂的過失。這個快樂,第一個,你會生起煩惱,第二個,你容易創造罪業,第叁個,有老病死的幹擾。這個快樂有什麼好處呢?那麼這個天女說:我們習慣這種安樂啊!那你要我們放棄快樂,那你總得告訴我們另外一個方法嘛。哦,我放棄這個快樂,那麼另外還有其它的快樂可以讓我受用嗎?那麼維摩诘居士說:有聖道法樂讓你們受用。就告訴她們,發菩提心!我們發菩提心的時候,心中有法喜的快樂。布施是快樂,持戒是快樂,忍辱、精進、禅定,六波羅蜜,都能夠使令我們內心産生樂受,而這個樂受是沒有過失的。那麼這個天女也是有善根,這八萬個天女就嘗試著慢慢地放棄五欲的快樂,開始去遵循長者的開示。喔!她覺得發菩提心、修六波羅蜜,産生了樂受,而這個樂受是沒有過失的。這個時候,天女就慢慢慢慢習慣了這種大聖法樂了,聖道樂。
那麼過了一段時間以後,魔王又來光顧這個維摩诘居士。說居士啊, 我聽說菩薩要廣修布施的,你身爲一個菩薩,你應該把八萬個天女再布施給我才對啊。哈!維摩诘居士就說:可以啊,就再送還給你好了。送還給他的時候啊,這八萬天女要回到天宮之前,跟長者告假,就說:長者啊,我們現在很困擾,怎麼回事呢?我們現在已經習慣這個聖道的快樂,對那種比較低俗的五欲快樂不生好樂,那我們再回到天宮怎麼辦呢?維摩诘居士說:你要修無盡燈法門,譬如一燈燃百千燈。你心中回到天宮去,不管外在環境怎麼樣,你還是修你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六波羅蜜的法門,然後你把這個法門輾轉地去教導其她的宮女,讓她們也能夠覺悟。這是無盡燈法門。
這個地方就是說,身爲一個有情,我們希望快樂,這個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問題是,我們在選擇快樂之前,你要先想一想,先想一想。第一個,你選擇五欲的快樂,這五欲的快樂呢,在經典上佛陀講出一個譬喻:譬如美食,夾雜毒藥,初雖美味,終成大患。它是一個甜美的食物,但是不幸,這個甜美的食物裏頭有毒藥,你剛開始吃的時候很甜美,但是你同時也把毒藥吃進去了。就是當我們在受用五欲的快樂的時候,我們也在累積我們的煩惱罪業,也在爲以後的叁惡道果報已經種下一個因種,你要爲這個快樂付出慘痛的代價。那麼假設我們今天選擇是聖道的快樂,就沒有這個過失了。這個快樂在受用的時候,不會産生煩惱跟罪業的毒藥。所以我們平常啊,你要經常地去觀察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跟極樂世界的差別,然後從內心當中的深處,真實地發出一個願力,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好,我們再往下看,那麼再看戊二的別相觀。前面是一個對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的一種籠總的觀察,那麼這以下就別相的觀察。
那麼我們對娑婆世界的貪愛,有兩種貪愛:第一個是對今生的貪愛,第二個是對來生的貪愛。那麼當然對今生會貪愛的人,多數來說善業強,有些人他過去生有布施、持戒的善業,所以他今生啊種種都是順境,身體也健康,人也長得莊嚴,他又得到他美好的眷屬,又有廣大的財富。這個這個就麻煩,就是他很難從這個…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