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經常采用這種方法。你看密宗他是觀文殊菩薩,以文殊菩薩爲本尊,觀察他的相好、他的功德;淨土宗當然是以阿彌陀佛爲本尊,觀察阿彌陀佛的正報、依報的莊嚴。當然,這樣的心態跟前面的觀五蘊就不同,因爲你觀五蘊的話,你馬上知道五蘊的生死是有很多過失的;那麼在觀察以佛爲所觀境的時候,他內心當中是贊歎跟皈依的,因爲他觀的是一個佛的功德,所以他的當初的心情是一種贊歎的心情、皈依的心情來直接地契入本尊的功德,他基本上的觀法是樂觀的、肯定的這一面。那麼第叁種觀法是觀心,像天臺宗、唯識宗是觀現前一念心性。當然天臺宗觀心,是觀這個即空、即假、即中,它剛開始是強調是要從假入空,天臺宗的第一個層次就是說你在觀心的時候,你會發覺到我的心有善的功能也有惡的功能,但是你這個時候要把這些善惡因緣所生的功能都把它撥開來,觀到你內心的最深的、不生不滅的、清淨的本性,那麼這個時候你就知道原來,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就是,從因緣所生法,雖然我是有種種的煩惱跟罪障,從因緣所生法,諸佛是有種種的功德莊嚴,但是當我們把因緣所生法都撥開了以後,我們發覺我們的本性是如,叁世諸佛也是如,一如無二如,這點在天臺宗是非常重視這個觀念的。就是剛開始在觀心,是把心帶回家,就是先把心歸零,就是你先回到我們心的最初的原點,就是禅宗說的本來面目。那麼這個時候你會知道,其實我跟諸佛是沒有差別的,只是一種時間的差別,就是我遲早要成佛,因爲我本性如此,我跟諸佛所差別的只是我的時間還不夠。那麼從本自清淨,換句話說,只要我通過忏悔業障、積聚資糧,我就能夠有一天跟諸佛一樣。所以在菩薩戒的戒體當中就很強調你對本性的勝解,因爲這是你能夠納受菩薩戒戒體的關鍵。當然他的即空,他這個時候一開始從假如空啦,空當然是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他有時候從空出假,他又從無有少法可得的心當中出來,出來的時候就跟境界接觸,他又知道,雖然是清淨但是因果絲毫不爽,有雜染的因緣、清淨的因緣、有十法界的因果。
那麼當然觀心法門是一種心地法門,它是偏重在一種真如的觀察智,是無相形。前面的衆生法跟佛法偏重在有相形。有相形當中呢,衆生法當然它是一種屬于這種消滅形的,他觀察五蘊身心呢是用不淨、苦、無常、無我,他的心態是要把這個生命消失掉。那麼淨土宗觀察佛的功德是肯定的,我要成就像諸佛一樣的依正莊嚴。所以這個地方大家一定要清楚,同樣是修止觀,但所觀境是有所不同。不過蕅益大師的意思就是說呢,在叁種的所觀境當中,站在成佛之道,講到最直接而且最圓頓的是以念佛、直接憶念佛的功德來求生淨土,這件事情是最直接、最圓頓,因爲它有佛力的加被,那麼這是第一層的比較。我們再看第二層的比較,他是由粗到細,把這個所觀境慢慢地做一個比較。
又于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我們說過在念佛法門當中,主要是一種本尊相應,所謂的相應就是感應道交。感應道交就是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跟阿彌陀佛功德的心要能夠接觸。那麼接觸就要有方法啦,那麼在淨土宗的傳承呢,我們這念心跟彌陀的功德要接觸啊,有叁種的選擇。第一個是觀像。你找一個阿彌陀佛的像,你眼睛打開來,你用眼睛去取這個阿彌陀佛的像,那麼把這個像記住,然後眼睛再閉起來,閉起來你看看在閉起來的時候你心中可不可以把這個影像現出來,那麼你剛開始會覺得很模糊,模糊的時候再打開,再看一次,再看一次呢再把這個像再取下來,再眼睛閉住,把這個像在心中再現出來,經過你一次一次的重複,到最後,你心中現的影像跟外面的影像是完全一樣的,清楚分別,這個時候你就成功了。觀像念佛,你的所觀境是一尊佛像,可能是一張紙做的或者是木頭做的,都沒關系,總之你要取那個像在心中顯現出來。第二種的修行是觀想。觀想就是前面沒有像,但是你假借經論的文字隨文入觀——阿彌陀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你就隨文入觀,把文字的相在你心中變現出一種佛的影像出來,這個時候也是要如鏡現像,經典上說,就像鏡子清楚把影像現出來一樣。這樣的一個方法也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第叁種是憶念阿彌陀佛的聲號,就是以聲音——南無阿彌陀佛。您能夠,這個聲音呢,你自己能夠在心中創造一個聲音,然後你再把這個聲音聽回去,你只要聽得到你自己佛號的聲音,這個就是感應道交了。這叁個方法。因爲,我們說過,淨土法門是一個他力法門。他力法門就是,不管你用什麼方法,你一定要想盡一切辦法使令你的心跟彌陀的功德接觸,就是感應,這兩條線要能夠接觸。當然我們不能胡思亂想啦,什麼方法都是要傳承,那麼淨土宗的傳承,你有叁個選擇:第一個觀想,第二個觀像,第叁個持名。
那麼前面說過,在所有的方法當中,念佛是最直接、最圓頓。那麼如果我們再微細地分析呢,在叁種的念佛當中,我們要找一個下手最簡易、成功的比例最高、最穩當的,那就是以信願的心來執持名號。執持名號是特別的簡易跟穩當,特別在臨命終又是關鍵。淨土宗他的感應是在臨命終的時候,臨命終的時候要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是亂心位啊,所以憶念彌陀的聖號是最爲簡單。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而古人獨以《阿彌陀經》列爲日課,這是表示在《淨土叁經》當中,《無量壽經》、《觀經》、《阿彌陀經》。當然《觀經》是講觀想、觀像,觀想觀像的所緣境太過于複雜了,我們一般人心思太粗重,境細心粗,觀難成就。那麼《無量壽經呢》,它是強調發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它要你修諸功德、發菩提心,對有些在家居士也有困難。那麼《阿彌陀經》的特色啊,我們讀《阿彌陀經》你會知道,釋迦牟尼佛在講到修行的因地,釋迦牟尼佛對其它的助行,持戒、修福,只字不提。只有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但是要我們執持名號,其它的法門完全不提。所以說這樣子的一個方便啊,在跟彌陀感應道交當中,執持名號這個法門就特別地普被叁根,對我們一個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特別地方便。這也就是爲什麼淨土的經論這麼多,但是曆代的祖師呢,這種大智慧啊,只是把《阿彌陀經》列爲我們的每天的晚課,那麼因爲執持名號的法門普被叁根,而且有事有理,這的確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法門。那麼這個地方的開示主要是說,我們在修止觀之前,你一定要先選擇你的所觀境,因爲你的所觀境會影像到你後來的結果。當然從這個地方呢,蕅益大師是以阿彌陀佛的聖號爲所觀境。
在中國的叢林啊,我們看《淨土聖賢錄》講到一個事情,就是有一個法師叫做冬瓜和尚。冬瓜和尚他長得矮矮胖胖的,就像冬瓜一樣。古時候的叢林不是在都市,是在山中。古時候他下山一次要叁個小時,上山叁個小時,就六個小時。古時的叢林如果諸位去研究,他就像一個小社會一樣,是分工合作的。到了早課做完,吃完早餐,你參禅的到禅堂去,念佛的到念佛堂去,你要聽教的到講堂去,那麼工作,你是屬于執事的,就去工作。那麼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購,就是每天爲大衆師去買一些飯菜。早餐以後就從山中走下來到菜市場去,衆生這些雜亂的環境,去買這種飯菜等等,買完以後再走上山去,一天就是做這個事情。那麼一年一年過去,當然修一點福報啦,但是福報是不能調伏煩惱的。所以時間久了,他就感到弟子心不安,他覺得內心當中有這個煩惱波動,雖然他積聚善業,但是臨命終時沒有把握,他就希望找一個解脫的法門,他覺得,我出家不能老是修福報,太可惜了。那麼這一天呢,就有一個法師來挂單,剛好住在冬瓜和尚的隔壁。他就跟他請教說,我現在是真的想要修行,出家這麼久,時間也過了很多了,有什麼法門能夠簡單地、直接了當讓我能契入重點?法師說:你是幹什麼的?他說我是采購啊,整天要去菜市場買東西。他說,這樣的話所有的法門都不適合你,你就是念阿彌陀佛的聖號,然後以這樣的功德一心一意地求生淨土!那麼冬瓜和尚他這個人是單純啊,他聽了以後就相信了,念佛!他當然做事還是每天去菜市場買菜,心中就念佛。看《淨土聖賢錄》,不到叁年,不到叁年的功夫,這一天做早課,做完以後大家下殿,冬瓜和尚就跟維那師說:大家且慢!哈哈,我今天要往生淨土了,大家來幫我念念佛,幫我送一程!惟那師一想,平常念佛堂也沒看到你人,你要求生淨土?大家半信半疑啦,但是想說甯可信其有,爲他念佛。念了一段時間以後,他果然就在大衆當中在打坐的時候坐化了,坐化的時候他還講出一個偈頌,古人都會留一句話給大家參一參。他說是:“終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知,別有一天堂。”那麼他這個偈頌剛開始是描述他的身體的狀態,他說,你看我的身體啊,“終日走街坊”,哎…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