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止观修学法要
净界法师讲授
第一卷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请放掌。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四堂课来解释念佛止观的方法。
在经典上,佛陀讲到,修行的内涵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我们整个佛法的修学基本上是两个次第。刚开始是要求自己的身口二业能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我们刚开始要求自己从身口的断恶修善来做一个基础;那么进一步我们就是要自净其意,要求来净化我们的思想。但是这个身口二业跟我们内在的思想事实上是有相互关系的。因为如果我们内心的思想是邪恶的,我们就很容易创造罪业;如果我们的思想是清净的,我们也就容易创造善业。所以身口意的修学其实重点还是要以自净其意——就是思想的改造、思想的净化当作一个佛法修学的重点。
天台智者大师是把众生分成了四个不同的种性。那么第一种人呢叫作三途种性。三途种性就是说,他的心是一种增上的恶心。这种人多数是对生命的因果完全不明白,或者是半信半疑。那么这种人他认为生命是没有轨则的,造善是不能招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也不能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他对生命的诉求就是及时地行乐。所以他在做什么事情,他内心当中没有任何的道理作标准,完全跟着感觉走,心随妄转。我现在打什么妄想就去做了,我现在生起什么念头就去做了,他的生命是完全没有任何章法的。这种人当然就很容易生起欲望的烦恼。那么三途种性的意思就是说,智者大师说这种人他在三界的流转当中多数都是在三恶道呆过去的,即使从三恶道出来得到人身,他一下子又到三恶道去了。因为这种人他是完全没有对真理的了解,讲增上的恶心的三途种性。
第二种人是属于增上的善心,智者大師說这种人是人天种性。就是说身为一个凡夫他也有一些欲望烦恼,但是他对业果的道理有很深刻的学习跟理解,他知道生命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在三界的流转当中,是因为善业去创造安乐的果报,由罪业去招感痛苦的果报,他对这个善恶的轨则生起坚定不移的理解。那么他就用这种因果的道理呢,经常来克制自己的欲望,克制自己的烦恼,因为他不想痛苦,所以他开始去以这个业果的道理来调伏自己的欲望。那么这种人他的生命当中呢,善心就比较强,偶尔起起烦恼,但是因为他对道理的理解,他有一种惭愧心来克制自己、调伏自己,那么这种人的种性叫人天种性。就是说他的生命当中在六道轮回当中,他多分是在人天果报里面活动的,这种人叫做人天种性,他对业果是有深刻的理解。
那么第三种人是二乘种性。二乘种性基本上对生命的苦谛做很深入的观察,观察这个三界是没有价值的,透过无常、苦谛的观察。那么当然从大乘佛法认为他是比较悲观的,但是他对五欲身心基本上、他认为三界的果报体不管是善业所招感的是安乐果报或者是罪业所招感的痛苦果报,三界就像火宅一样,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但求自度,不欲度人。那么二乘种性的人他的一个特色就是出离心很强,那么他一心一意地想要远离这个三界的火宅,但是他对积功累德、广度众生呢不生好乐,那么这种人叫作二乘种性。如果他不加以调整,那么他的生命就很容易趋向于涅槃。
那么第四种人是智者大师赞叹的菩萨种性。菩萨种性,他能够有智慧来观察三界的无常、苦,他也有大悲心来怜悯众生,就是悲智双运。那么这种种性的众生,他的生命就能够趋向佛道,成就究竟的安乐。
所以我们在座的诸位基本上我们是有四种种性的差别,那么也就影响到我们整个生命的一个差别的果报。当然佛法是讲到缘起性空,就是这个种性的差别是可以透过佛法的修学而加以改变,这个改变的方法就是止观。所以今天的止观就是改变我们内心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颠倒的思想。透过思想的改变,我们就会改变我们的行为,乃至于改变我们未来的生命。所以这个课程的主题就是《念佛止观修学法要》,主要是透过念佛跟止观的方法来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
我们看讲义,将述此义,大科分四:
甲一、总标念佛法要,首先我们解释念佛的方法。
甲二、别明止观体性,第二个是说明止跟观的体性。
甲三、正示念佛止观方法。前面是各别地解释念佛跟止观各别的内涵,第三段就是我们的主题,就是把念佛跟止观相互的一个运用作一个介绍。
甲四、结示劝修,我们作一个前面的回顾跟总结。
首先我们看甲一、总标念佛法要。这当中分两科,先看第一科的明念佛超胜。这一科是蕅益大师的一段《弥陀要解》的开示,我们先把它念一遍:
原夫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随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好,我们看第三面,我们把蕅益大师的开示作一个简要的说明。那么这段呢,主要是讲到净土法门在一般法门当中殊胜的地方。那么这当中呢,我们先分两段。第一个,先总叙功能,先把佛法的修习的差别说出来。那么在十方诸佛呢,他们在大般涅槃的寂静安乐当中,都是以大悲心来怜悯这些流转的众生。那么佛陀在度化众生,基本上是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设不同的教法,这当中呢,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是遵循两个规则。第一个是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第二个是方便有多门。那么佛陀在施设教法呢,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契理,就是契合三世诸佛实相的道理。比如说业果的道理、或者是空性的道理、或者是真如的道理,那么这种道理是不能随时空改变的,是不变的,就是说佛陀在三千年前是这样讲,现在也是这样讲。第二个是契机,这个契机就是有它的随缘、方便,比如说我们今天契入这个道理,你可以参禅或者持咒或者念佛等等。就是说三世诸佛在施设教法有他的契理性跟契机性。
那么再看第二段,别显净宗。在整个方便当中,这个地方我们是针对契机来说啦,在一切的方便的施设法门当中,我们如果要找到一个特别的直接而且特别圆顿,下手特别简单而成就特别高超的,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那么在所有的契入真理的方便当中呢,以念佛是最为直接跟最为圆顿的。
那么这个地方我们作一个简单的说明。当然,其实我们讲方便啊,方便有多门,那么契入诸法实相有多种方便,但是这个方便其实不离开止观,没有一个宗派的修行能离开止观的。但是这个地方的差别就是所观境有差别,他所依止的、所观察的境界有差别。那么智者大师把这个整个佛法的所观境分成了三类:第一个是观察众生法,第二个是观察佛法,第三个是观察心法。我们简单地解释一下。那么智者大师在解释《法华经》,就是《妙法莲华经》,九旬谈妙,那么什么是妙法呢?智者大师就分成众生法妙、佛法妙、心法妙。那么我们在修止观的时侯,第一个我们可以选择观察众生法,就是这个五蕴,我们现前的色、受、想、行、识,就是观察我们这个身心世界。那么基本上这个小乘的学者啊,我们看《阿含经》或者《阿毗达摩论》,小乘的经论,他的所观境是偏重在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观察身心世界在整个小乘的传承啊,他是用不净、苦、无常、无我这个四念处来观,用四种的光明智慧来照我们的身心世界。所以小乘学者基本上对生命采取比较悲观的,认为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不净、苦、无常、无我。所以当然,一切法因缘生,他不断观察以后,就把生命的这种相续的力量给消失掉,就是到了这种偏空的涅槃。所以一般来说呢,以这个五蕴为所观境的,小乘的学者多分是采取这样的方法。第二种的所观境是以佛法界为所观境。佛法界当然是万德庄严,依正庄严。以佛法界为所观境的,在整个宗派当中,密宗、净土宗的本尊相应法…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