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P9

  ..续本文上一页/B>。我们一个人去打佛七,打佛七呢,就不是你一个人打,有一百多个在打佛七。那每一个人都创造一个声音,那这个时候,哪一个声音是我的皈依处呢?这个诸位要知道,你只能够听你自己的声音。这个很重要。不管你的声音是多么地微小,你在修止的时候,你那个就是说,一百多个打佛七,这个虚空当中创造一百多个佛号出来,你只能够去取你自己的声音。当然其它的声音我们不必要去排斥,但是它只是一个助行,你知道它存在就好。但是,你听到的,只能够专注到一个Point,就是你自己的声音。这点非常重要。这样子,在《楞严经》上说,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自己听回去,你的心才会慢慢慢慢地寂静,对治妄想。如果你听别人的声音,刚好是心随境转,你越念佛、心越散乱。所以这个地方要注意。第二个,注意你当下的佛号就好。有些人念佛,他就是想说我念得不好、下一句佛号是不是会更好,或者你前面打妄想、那么开始后悔。诸位,我们念佛一定要知道,不要管过去、也不要管未来,注意当下的佛号,注意当下就好!你把每一个当下的佛号都念好了,你的佛号就是圆满了!不管你的妄想打得多深,只要一抓回来,第一件事,注意当下的佛号。你在打佛七,从第一天打到第七天,每一句都是注意当下的佛号,注意你自己的佛号。那么这个佛号怎么操作,我刚刚讲过,透过三个次第:念、诵、听。那么当然这个地方啊,念佛有很多,有出声念、有默念。那么出声念,当然因为你这个要取所缘境,一定要善取所缘境的相貌,理论上你的声音越大声对你越有利,因为你越容易去取到你的声音,但是你声音太大,你就伤气、不能持久。而你念佛最忌讳嘴巴都不动,你那个时候声像模糊,你自己要专注就有困难,你很容易妄想插进来。所以黄念祖老居士的大智慧,他告诉我们——金刚持,就是嘴巴要动,声音在唇齿之间,在嘴唇当中。嘴巴动,但他不是很大声,但是他的确有创造一个声像。那这样子,你念整天你不会累,但是他的所观境清楚。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督摄六根的时候,你可以采取金刚持的方式。

  

第二个,我们强调十句成片三三四。那么我们希望每一个皈依的专注的佛号能够在心中能够产生一种比较大的力量,就是能够相续。那么这当中既然相续,就必须有一个韵调。因为你念佛,最怕就是追顶念: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没头没尾。没头没尾的时候你的心就很难摄住。所以印光大师就是说,你可以以十句佛号当作一个循环,那么在整个十句佛号的循环,一个循环当中你把十句佛号分成三段,我念一次,大家听听看: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三三四。那么这样子呢,就是你念三声、停顿一下,念三声、再停顿一下。那你会觉得,诶!这产生一个循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啊,音声对我们影响最大,而且是要有节奏。你一定要在念佛当中产生一个节奏,你这个才会让你的心啊,佛号把心摄住!大家可以试试看,你念追顶念,我不相信你的心力有多强,不可能持久!所以这个印光大师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尝试。你把佛号以十句佛号为一个循环,然后把它分成三段来念:三三四、三三四、三三四。你刚开始可能会不习惯,但是你操作久了之后,你会发觉你佛号在心中运作的时候,它产生一种韵调。你的心不容易跑出去。它会不断地运转下去,所谓的相续力。

  

那么总之呢,在整个我们在修止的时候,主要是听声音。那么这个听声音,在这个持名方法当然是中国的。我看我们中国的净土宗的祖师,除了初祖慧远大师以外,从善导大师以后的祖师,每一个人都强调持名,没有一个例外。因为我们娑婆世界的六根当中,我们的心要跟外境接触有六个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但是这六个门呢,耳根最耐用。诸位你可以试试看,我今天把前面放个佛像,你用眼睛观想佛像,你观想一个小时,你就非常疲惫。这个眼根不能用得太久,因为这个眼根的功能有限。但是你用耳根呢,印光大师说,不但摄心,又能养神。你用耳根可以听一整天,完全不会疲惫。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以声音为所观境。因为你这个耳根耐用,你这个门你怎么开它都不会坏。

  

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你自己创造一个声音,然后你自己再把这个声音听回去。然后每一次的用功都注意,注意当下!注意当下就好,不管你前面念得多坏,那都不重要了,注意当下。不要对未来有任何期待,也不要对过去有种种的后悔,你把当下的佛号念好就对了!你的工作只有一件事情,注意你当下的佛号,注意你自己的佛号。

  

好,那么我们再看第二个,静坐五点记数法。这当中有一个问题,就是啊,我们在经行的时候,我们可以掐珠啦,记数。那当我们在静坐的时候,我们不能掐珠,手不能动。这个静坐的时候你掐珠,印光大师说容易得病的,容易生病。所以我们静坐的时候,手要放下来,身体保持轻松。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用五点记数法。那么我看这五点记数法,当中有四个原则。

  

第一个、安置地上,令心下沉。我们可以把这五个点放在地上,让心下沉。这个是蛮重要的。有些念佛的人,他念一段时间以后,特别是精进的人,懈怠的人没有什么感觉啦,精进的人有些人念佛头痛。他一念佛他头就痛,当然他就怕了,就不敢再念了。这怎么回事呢?很多人就是讲说,哎哟,你教我听,那我就注意耳朵啦。你的心注意哪里,你的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注意头部、耳朵,你的气血就往这边冲,到时候就头痛。所以我们在所观境的时候,一定要把这个所观境放在地上。所以智者大师讲,所观境啊,一个人的所观境不能超过腰部,腰部以上。除非是你极度地昏沉,脑部极度地缺氧,你稍微注意你的头部,但是那么一下子就要马上放掉,否则你迟早会得高血压。

  

这个我们的道家讲说是养生之道,这个地水火风四大的调和,要把这个火气往下降,那么这个水啊,其实地水火风,主要是这个火跟水,水要往上升。所以我们在打坐的时候,舌头要定住上颚,干什么呢?就是把这个水带动起来。我们一般的情况,火是比较轻,火是在上面,水在下面,所以这个炼丹就炼不成了,这个火在上面烧,上面锅子没有水,就破掉了。那么我们一个正常修行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你的舌头是经常保持很多的口水,甜美的,他的火气是降到下面的。所以你看任何的武术,特别是太极拳,他在用功的时候,都是下实上虚,他下半身肌肉要绷紧,上半身要放松,就是把这个火气往下降。有些人他念佛他也不得方法,也随便就是这样子念,上火了。上火了怎么办呢?就吃退火的东西。那么火对我们的身体是非常重要,你这个身体的消化、肠胃的温度,没有温度你根本不能运转,到最后身体变成畏寒,糟糕了!所以我们这个火气要返本归元,要把它降到你的丹田,乃至于丹田以下。

  

所以忏公师父的拜佛,他很强调,你在拜佛的时候,脚掌用力,上半身放松,下实上虚。真正高明拜佛的人,他拜佛的时候,他头不流汗的。这个,我想我们拜佛有三种。第一种人是拜得满头大汗,哈哈,你这个拜佛你还要再进步。就是你这个心浮气躁,太急躁。你这个上半身太绷紧,下半身没有用力,所以这个火气就上来了,你这样修行很……因为你色身没有调好,你就很难入三昧了。身不调,心就不调。你这样越拜也会越躁动,你根本不可能跟弥陀感应道交。那么第一种人是拜到满头大汗的,那这个人太急躁了,你可能要求自己数量太多了、怎么样……。第二种人是头部已经不流汗,上半身流汗,这个算不错,但是还有进步的空间。真正会拜佛的人,他上半身完全不流汗,下半身流汗。高手!哈哈!诸位你到这边试试看,就像打太极拳一样,你下半身用力,上半身不热,你这样子就是把整个火气往下降。这个火气对我们很重要,你的身体的功能要运作、消化都要靠你的温度。就是你不要让它失调,不要让它跑到上面来。跑到上面你拜佛就把它降下去。所以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你一定要让你的佛号的所缘境是在地上运转,那么你心往下沉,火气就往下沉。

  

第二个、所缘形象清楚分明。那么这个五个点,一、二、三、四、五,每一个点都是念十句,三三四,一个点,然后移到下面,移到左边, 再到第四、第五。但是这五个点只是给大家一种摄心的方便,那么你在念佛的时候,你还是知道你的所缘的形象还是佛号,还是以佛号为所缘境。

  

第三个、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就很重要。所有的业力都是要专注,这个业力才强,不管是善业恶业。那么念佛的道理也是这样。我们身为一个求生净土的修行人,不要说是为了别人的赞叹,就把自己的佛…

《念佛止观修学法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