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P9

  ..續本文上一頁/B>。我們一個人去打佛七,打佛七呢,就不是你一個人打,有一百多個在打佛七。那每一個人都創造一個聲音,那這個時候,哪一個聲音是我的皈依處呢?這個諸位要知道,你只能夠聽你自己的聲音。這個很重要。不管你的聲音是多麼地微小,你在修止的時候,你那個就是說,一百多個打佛七,這個虛空當中創造一百多個佛號出來,你只能夠去取你自己的聲音。當然其它的聲音我們不必要去排斥,但是它只是一個助行,你知道它存在就好。但是,你聽到的,只能夠專注到一個Point,就是你自己的聲音。這點非常重要。這樣子,在《楞嚴經》上說,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自己聽回去,你的心才會慢慢慢慢地寂靜,對治妄想。如果你聽別人的聲音,剛好是心隨境轉,你越念佛、心越散亂。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第二個,注意你當下的佛號就好。有些人念佛,他就是想說我念得不好、下一句佛號是不是會更好,或者你前面打妄想、那麼開始後悔。諸位,我們念佛一定要知道,不要管過去、也不要管未來,注意當下的佛號,注意當下就好!你把每一個當下的佛號都念好了,你的佛號就是圓滿了!不管你的妄想打得多深,只要一抓回來,第一件事,注意當下的佛號。你在打佛七,從第一天打到第七天,每一句都是注意當下的佛號,注意你自己的佛號。那麼這個佛號怎麼操作,我剛剛講過,透過叁個次第:念、誦、聽。那麼當然這個地方啊,念佛有很多,有出聲念、有默念。那麼出聲念,當然因爲你這個要取所緣境,一定要善取所緣境的相貌,理論上你的聲音越大聲對你越有利,因爲你越容易去取到你的聲音,但是你聲音太大,你就傷氣、不能持久。而你念佛最忌諱嘴巴都不動,你那個時候聲像模糊,你自己要專注就有困難,你很容易妄想插進來。所以黃念祖老居士的大智慧,他告訴我們——金剛持,就是嘴巴要動,聲音在唇齒之間,在嘴唇當中。嘴巴動,但他不是很大聲,但是他的確有創造一個聲像。那這樣子,你念整天你不會累,但是他的所觀境清楚。所以我們建議大家在督攝六根的時候,你可以采取金剛持的方式。

  

第二個,我們強調十句成片叁叁四。那麼我們希望每一個皈依的專注的佛號能夠在心中能夠産生一種比較大的力量,就是能夠相續。那麼這當中既然相續,就必須有一個韻調。因爲你念佛,最怕就是追頂念: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沒頭沒尾。沒頭沒尾的時候你的心就很難攝住。所以印光大師就是說,你可以以十句佛號當作一個循環,那麼在整個十句佛號的循環,一個循環當中你把十句佛號分成叁段,我念一次,大家聽聽看: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叁叁四。那麼這樣子呢,就是你念叁聲、停頓一下,念叁聲、再停頓一下。那你會覺得,诶!這産生一個循環。我們在娑婆世界的衆生啊,音聲對我們影響最大,而且是要有節奏。你一定要在念佛當中産生一個節奏,你這個才會讓你的心啊,佛號把心攝住!大家可以試試看,你念追頂念,我不相信你的心力有多強,不可能持久!所以這個印光大師的方法值得大家去嘗試。你把佛號以十句佛號爲一個循環,然後把它分成叁段來念:叁叁四、叁叁四、叁叁四。你剛開始可能會不習慣,但是你操作久了之後,你會發覺你佛號在心中運作的時候,它産生一種韻調。你的心不容易跑出去。它會不斷地運轉下去,所謂的相續力。

  

那麼總之呢,在整個我們在修止的時候,主要是聽聲音。那麼這個聽聲音,在這個持名方法當然是中國的。我看我們中國的淨土宗的祖師,除了初祖慧遠大師以外,從善導大師以後的祖師,每一個人都強調持名,沒有一個例外。因爲我們娑婆世界的六根當中,我們的心要跟外境接觸有六個門,就是眼、耳、鼻、舌、身、意。但是這六個門呢,耳根最耐用。諸位你可以試試看,我今天把前面放個佛像,你用眼睛觀想佛像,你觀想一個小時,你就非常疲憊。這個眼根不能用得太久,因爲這個眼根的功能有限。但是你用耳根呢,印光大師說,不但攝心,又能養神。你用耳根可以聽一整天,完全不會疲憊。這就是爲什麼我們今天以聲音爲所觀境。因爲你這個耳根耐用,你這個門你怎麼開它都不會壞。

  

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你自己創造一個聲音,然後你自己再把這個聲音聽回去。然後每一次的用功都注意,注意當下!注意當下就好,不管你前面念得多壞,那都不重要了,注意當下。不要對未來有任何期待,也不要對過去有種種的後悔,你把當下的佛號念好就對了!你的工作只有一件事情,注意你當下的佛號,注意你自己的佛號。

  

好,那麼我們再看第二個,靜坐五點記數法。這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啊,我們在經行的時候,我們可以掐珠啦,記數。那當我們在靜坐的時候,我們不能掐珠,手不能動。這個靜坐的時候你掐珠,印光大師說容易得病的,容易生病。所以我們靜坐的時候,手要放下來,身體保持輕松。那麼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用五點記數法。那麼我看這五點記數法,當中有四個原則。

  

第一個、安置地上,令心下沈。我們可以把這五個點放在地上,讓心下沈。這個是蠻重要的。有些念佛的人,他念一段時間以後,特別是精進的人,懈怠的人沒有什麼感覺啦,精進的人有些人念佛頭痛。他一念佛他頭就痛,當然他就怕了,就不敢再念了。這怎麼回事呢?很多人就是講說,哎喲,你教我聽,那我就注意耳朵啦。你的心注意哪裏,你的心之所在、氣之所在,氣之所在、血之所在。你的心注意頭部、耳朵,你的氣血就往這邊沖,到時候就頭痛。所以我們在所觀境的時候,一定要把這個所觀境放在地上。所以智者大師講,所觀境啊,一個人的所觀境不能超過腰部,腰部以上。除非是你極度地昏沈,腦部極度地缺氧,你稍微注意你的頭部,但是那麼一下子就要馬上放掉,否則你遲早會得高血壓。

  

這個我們的道家講說是養生之道,這個地水火風四大的調和,要把這個火氣往下降,那麼這個水啊,其實地水火風,主要是這個火跟水,水要往上升。所以我們在打坐的時候,舌頭要定住上颚,幹什麼呢?就是把這個水帶動起來。我們一般的情況,火是比較輕,火是在上面,水在下面,所以這個煉丹就煉不成了,這個火在上面燒,上面鍋子沒有水,就破掉了。那麼我們一個正常修行人,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你的舌頭是經常保持很多的口水,甜美的,他的火氣是降到下面的。所以你看任何的武術,特別是太極拳,他在用功的時候,都是下實上虛,他下半身肌肉要繃緊,上半身要放松,就是把這個火氣往下降。有些人他念佛他也不得方法,也隨便就是這樣子念,上火了。上火了怎麼辦呢?就吃退火的東西。那麼火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重要,你這個身體的消化、腸胃的溫度,沒有溫度你根本不能運轉,到最後身體變成畏寒,糟糕了!所以我們這個火氣要返本歸元,要把它降到你的丹田,乃至于丹田以下。

  

所以忏公師父的拜佛,他很強調,你在拜佛的時候,腳掌用力,上半身放松,下實上虛。真正高明拜佛的人,他拜佛的時候,他頭不流汗的。這個,我想我們拜佛有叁種。第一種人是拜得滿頭大汗,哈哈,你這個拜佛你還要再進步。就是你這個心浮氣躁,太急躁。你這個上半身太繃緊,下半身沒有用力,所以這個火氣就上來了,你這樣修行很……因爲你色身沒有調好,你就很難入叁昧了。身不調,心就不調。你這樣越拜也會越躁動,你根本不可能跟彌陀感應道交。那麼第一種人是拜到滿頭大汗的,那這個人太急躁了,你可能要求自己數量太多了、怎麼樣……。第二種人是頭部已經不流汗,上半身流汗,這個算不錯,但是還有進步的空間。真正會拜佛的人,他上半身完全不流汗,下半身流汗。高手!哈哈!諸位你到這邊試試看,就像打太極拳一樣,你下半身用力,上半身不熱,你這樣子就是把整個火氣往下降。這個火氣對我們很重要,你的身體的功能要運作、消化都要靠你的溫度。就是你不要讓它失調,不要讓它跑到上面來。跑到上面你拜佛就把它降下去。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一定要讓你的佛號的所緣境是在地上運轉,那麼你心往下沈,火氣就往下沈。

  

第二個、所緣形象清楚分明。那麼這個五個點,一、二、叁、四、五,每一個點都是念十句,叁叁四,一個點,然後移到下面,移到左邊, 再到第四、第五。但是這五個點只是給大家一種攝心的方便,那麼你在念佛的時候,你還是知道你的所緣的形象還是佛號,還是以佛號爲所緣境。

  

第叁個、甯可少念,不可草率。這個就很重要。所有的業力都是要專注,這個業力才強,不管是善業惡業。那麼念佛的道理也是這樣。我們身爲一個求生淨土的修行人,不要說是爲了別人的贊歎,就把自己的佛…

《念佛止觀修學法要(淨界法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