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體即空。
第二個「亦名爲假名」,那麼當我們入了空以後,我們幹什麼呢?開始第二步,從空出假。大乘佛法是不能忽略了因緣的假相,因爲他的假相有它的作用,比如說吃飯;飯是一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但是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這個飯對我們色身的確有滋養的效果。所以大乘佛法也知道說,每一個因緣法當中,你只要善加利用,我們都可以積功累德。所以龍樹菩薩說「亦名爲假名」。所以菩薩觀一切法「空」的時候,你不要忽略了因緣所産生的這種差別的作用。那麼「亦名中道義」當你把真空跟因緣法加以平衡的時候,這個就是中道思想。所以我們整個修學,不管是從假入空,或者從空出假,都是由「聽聞」的引導而來的。佛法的修學,沒有人說你一出家,兩個眼睛一閉,你就知道怎麼修行,沒有這件事情。佛教是有傳承的,欲知山上路,須問過來人。蕅益大師說,我們每一個人種樹的目的,都是要得到水果。他說:“外道種樹是有花無果。”花是表示因地。你看外道的苦行,什麼花樣都有;什麼奇奇怪怪的方式都有,但是最後一個結果都沒有,沒有什麼功德。無益的苦行。小乘佛法呢?是一花一果。小乘佛法對因緣法,對波羅蜜沒有興趣;但是他專門修習無常、無我的智慧;成就偏空的涅盤。所以一個花結一個果。大乘佛法是多花多果。因地廣修萬行,在果地上成就萬德莊嚴。而這樣的一個關鍵點,都必須要「聽聞」來作引導的。所有的修學都是從「聽聞」來産生一個正確的修學。我們整個身、口、意的修學啊,是由「聽聞」而産生隨轉而産生修心要。最後才成就解脫生死城。一個一貫的作業方式。我們看第叁段:《瑜珈師地論》雲:須以五想聽聞正法。一、珍寶想。二、眼目想。叁、光明想。四、大勝利想。五、無罪想。我們今天 在聽佛法之前,應該怎樣去思維這個佛法,對我們的一個産生的作用呢?第一個,你要把佛法當珍寶的一種感覺。就像一個貧窮人去追求珍寶。一、珍寶想:謂佛出世極罕難遇,其法亦然;由稀貴故,作珍寶想。那麼這個珍寶是世間很少有的;世間上很多石頭,很多沙;但是珍寶很少。此意曰:佛法必須有佛陀的出世才能夠産生的,而佛陀要出世這是很難遭遇的,你看我們今天釋迦牟尼佛的法: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到了末法一萬年,一萬二千年以後,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就完全消失掉了。人類就進入了一個黑暗時代。要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彌勒菩薩才出世。在這一段出世的衆生啊,完全搞不清楚東西南北。所以說呢,佛陀的出世,教法的生起,都是很稀有難得的,我們講實在話,我們今天能夠遇到佛法的住世,雖然說是末法時代,但是還是有法,還是有文字的佛法,這個機會是很稀有難得的。二、眼目想:時時增長俱生慧故,作眼目想,我們應該把佛法當作我們身體裏面的眼睛,我們一天當中,用的最多的是眼睛。有時,手、腳未動,但眼睛一定是動的。眼睛之意,就是「時時增長俱生慧故」。我們聽聞佛法的道理也是這樣。一次又一次地去增長我們內心的善根。此處之「時時」是一個重點。一個佛弟子要有一個基本觀念,你聽聞佛法,你絕對不要怕重複。你聽過了,你再聽一遍。我們要思維一個道理,我們內心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的一個煩惱。有些人貪煩惱重,有些人嗔心重,有些人情執重。這個煩惱的背後是有一個錯誤的想法,慢慢慢慢累積而成的。
煩惱是由錯誤的思想而産生的。而我們內心當中面對這種錯誤的思想,顛倒的思想,我們過去生中,不斷的重複,所以這個煩惱才會那麼重。我們面對煩惱之時,我們一再地縱容它,但是,我們面對正法的時候,我們卻不願意重複,這個力量就薄弱了。所以,佛法與我們看報紙是不一樣的,诶,看過就好,沒有這樣的事情。佛法是要一次次的聽聞,就像你印刷一樣,每一次的聽聞當中,都增長一次的觀照的智能;每一次的聽聞,善根都會慢慢的增長。「時時增長俱生慧故」。叁、光明想:由其所授智慧眼目,能見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故,作光明想。我們不但有眼睛,還必須有光明,才能夠見到。「如所有性」——諸法的空性、諸法的總相。「盡所有性」是講到諸法的別相;十法界的因緣果報。四、大勝利想:于究竟時,能興涅盤菩提果故。作大勝利想。那麼佛法跟世間法最大的差別:古人雲:“一入耳根,永爲道種。”我們聽了很多佛法,其實很多的道理,我們今生不一定用得到;真正今生站在求生淨土的角度來說,我們聽聞佛法的部分,可能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而已。很多東西今生都用不到,但是我們還是要聽聞;因爲…爲了你以後的菩提涅盤作一個布局。。因爲你還有來生。佛法聽進去以後,什麼叫做金剛種子,就是它永遠都不會消失掉。即使你以後到叁惡道去,都不會消失掉。而這樣的一種大乘善根呢,跟著你的生命不斷運轉,它就會慢慢地帶著你跟叁寶結緣。繼續地聽聞佛法,慢慢慢慢地趨向于菩提涅般的果報;它對我們的生命有一個引導的作用。你看有善根的人跟沒有善根的人差很多;有善根的人他一時做錯了事情,诶,他就會遇到一個好的善知識來開導他,就會有好的環境使令他改變。那麼你今天跟叁寶沒有結緣,沒有善根呢?當你産生過失之時,你就一直下去了。你聽聞佛法,對著未來來說,你終究會跟菩提涅盤的果報相應的,因爲它可以做你非常好的引導。五、無罪想:現在亦能得彼二之因,止觀樂故。作無罪想。前面的大勝利想是約著我們來生的利益。無罪想即是:我們今天內心當中順著這個法義去思維,我們心中很多很多的挂礙,心有千千結.我們思維「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其實這世間上的成敗,都是緣生緣滅的,都沒有真實體性的.如此內心當中就會産生一個寂靜的安樂。就能夠把這一念心,從心有千千結的角度跳脫出來,而産生一種開闊的安樂。此在今生的,若作以上五種想,我們就會成就菩提涅盤。成就身安道隆的這樣一個殊勝的功德。那麼産生一個殊勝的理解。
好!我們講一個小故事來加以說明。在《賢愚經》當中講到佛在世之時,有一個大富長者,叫須達長者,此長者在佛陀教法的修學中,證得了初果。所以他有四不壞信。對于佛、法、僧、戒産生堅定的信心。那麼他就發願要無條件地盡形壽來供養僧團。所以他今天來到僧團就白告大衆師說:“我對于僧團,但有所求,必能如願。”此時,比丘聽了以後,很多比丘,有的需要一個杯子,就到長者家乞求一個杯子;有的需要一件衣服,就要一件衣服。那麼乞求的方式是怎樣的呢?大富長者,門庭廣大,長者家門進去以後,有一棵大樹,這大樹上面有二只鹦鹉,二只鹦鹉非常聰明,善解人意;看到這個穿黃色袈裟的比丘來,就很高興地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就飛到後院去通知長者,那麼長者就很歡喜地出來迎接比丘,供養比丘所需物品。這二只鹦鹉就經常扮演一個通風報信的角色。
有一天,釋迦牟尼佛就跟阿難尊者說,你今天到這個長者家去托缽,順便爲這二個鹦鹉說法;如是如是的交代阿難尊者,那麼阿難尊者就秉承著佛陀的慈命來到了這個長者的家裏面,走進大門以後,二只鹦鹉又高興地飛起來說:“比丘來了,比丘來了。”又要去通報了;這時,阿難尊者說:“诶,你先下來,先下來,我有話跟你說。”那麼就跟這二個鹦鹉說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他說你應該要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那麼這個鹦鹉聽到了苦、集、滅、道的道理以後,就非常地歡喜。就從地上飛到了樹上,那麼也是念著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就這樣子,又從樹上飛到地上,輾轉七次,然後再飛到後院去報告那個長者;長者出來就滿阿難尊者的願,就供養阿難尊者。阿難尊者就回去了,到了晚上的時候,有一只狐狸就跑到樹上,把二只鹦鹉給吃掉了。吃掉以後,當然比丘就覺得很傷心。比丘就問佛陀說,這二只鹦鹉死掉以後,往生到哪裏去了?佛陀說,這二只鹦鹉因爲聽聞佛法産生歡喜的關系,已往生到四天王天去了;四天王天死了以後,又到夜摩天去了;夜摩天死了到兜率天;輾轉到了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死了以後再回到四天王天。如是地在六欲天輾轉七次;七次以後,死掉以後來到人世間做一個人,享受一生的安樂以後,到晚年感到苦、空、無常,去修行,在今生當中證得辟支佛果。那我們講諸法因緣生,這個鹦鹉它經過輾轉的天上,爲什麼會證得辟支佛果呢?因爲他過去生聽聞了苦、集、滅、道四聖谛的道理。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你所聽聞的佛法沒有一句是白費的。不可能你說诶,這句話我暫時用不到;你以後會用得到的,總有一天你用得到,只要這一句是佛法的道理進入到你的心中。第一個,它永遠不會消失掉。第二個,它絕對不會白白地讓你聽聞的。總有一天會産生效果。那麼這個我們叫做「乘」——大乘、小乘;因爲它有這種到彼岸的效果。我們可以把聽聞佛法做一個總結:
第一個:你所聽聞到的佛法,你今生用得到,會讓你今生分別善惡法,會讓你今生修學的時候,産生種種斷惡修善的感覺——現世的利益。
第二個:特別是在大乘佛法,比如說我們馬上講的《楞嚴經》中很多中道的思想: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即空、即假、即中的中道思想。其實我們在操作上,今生有一定的困難。但是我們必須把這種大乘的圓滿的善根種子先種進去。
對于來生的利益,它會引導你趨向大般涅盤。那種趨向的力量,你也要把它准備好;你必須爲來生做好准備。你到來生准備就來不及了;跟菩提涅盤的大果相應。聽聞佛法對你今生與來生都有很大的效果。而這樣的一個佛法,是在無量劫當中,我們是很難聽聞的;是非常稀有難得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這是我們在聽法之…
《聞法儀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