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明論》,十五歲到西印度留學,回到那爛陀寺後,于二十歲受具足戒。此後,修學大乘律學,研讀《般若燈論》、《百論》及《十二門論》等,以大乘空觀思想爲主的論著。二十八歲,就勝賢論師學習《瑜伽論》、《唯識論》及《辨中邊論》,研究大乘有宗思想叁年。叁十一歲,到南印度就龍智修學密教,研究《金剛頂瑜伽經》、《大日總持陀羅尼經》等密教經典,並得受金剛界的密法灌頂。
金剛智學成密法之時,正值南印度久旱不雨,國王爲此迎請金剛智到宮中求雨。果然不到數日,天降大雨。王歡喜踴躍,金剛智因而受到至高供養,及諸大臣、百姓的崇拜。從此,開始了他雲遊四方,化導衆生的弘法事業。金剛智聽說中國佛教正盛行,因此發願到中國弘揚密教,乃取海路到中國,並攜帶《大般若經》和其它各種佛典,以及印度的七寶器具和許多名貴香料珍品。途中多次被暴民所襲,同行的商船皆受到迫害,獨有金剛智所乘的船舶得免其難。經叁年時間,路經錫蘭、蘇門答臘,于開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抵達廣州,建立密宗灌頂道場,開始弘揚密教。
開元八年,金剛智來到洛陽、長安,面谒玄宗,成爲大唐國師,得以積極從事密教經典的翻譯,並傳授密法。譯有《金剛頂經》、《瑜伽念誦法》、《觀自在瑜伽法》等八部十一卷。所到之處,必建金剛界大曼荼羅灌頂道場,有時奉敕爲國祈雨,或爲妃嫔、公主加持除病等。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奏請返回印度,經玄宗准許後,便動身返鄉,到了洛陽廣福寺,卻因病而示寂。世壽七十一,法臘五十一,葬于龍門。其付法弟子有不空、一行、慧超、義福、圓照等人。金剛智經由海路,善無畏經由陸路,分別攜帶了"金剛部"和"胎藏部"二經的灌頂傳授密法來到中國,因此,同爲開中國兩部密法的始祖,並奠定了中國密宗的基礎。
不空 不空(公元七○五|七七四年),梵名 Amoghavajra,又稱"不空金剛",南印度獅子國人,即今之錫蘭國(一說是北印度婆羅門族)。自幼隨叔父經商,來到中國,十五歲遇金剛智,依止爲師,並剃度出家。二十歲時,于洛陽廣福寺受具足戒。不空自幼聰明博學,通達多種語言,常隨侍在金剛智身邊,擔任翻譯工作。不空就金剛智學習《聲明論》,本應以十二年時間才學習完成的經論,僅費時六個月就通達了。據傳,爲了得到純正密教的奧義,叁年之中,曾數次向金剛智請求口授都被拒絕。因此,不空決心到印度求法,剛出發到長安東方的新豐,金剛智夢見長安的佛菩薩皆向東行,乃知不空實爲法器,遂喚回不空,把所有的密教奧旨都傳授給他。
開元二十九年,金剛智示寂,不空遵奉遺命到南印度廣求密教經典,經廣州、诃陵而到達錫蘭,從普賢阿阇黎(一說龍智阿阇黎)處受十八會金剛頂瑜伽法門、毘盧 遮那大悲胎藏、五部灌頂、真言秘典及諸經論之梵本五百余部。天寶五年(公元七四六年),不空回到中國,爲玄宗灌頂,又逢久旱不雨,皇帝請他作法求雨,不數日間,天降大雨。皇帝大喜,親賜紫袈裟,並賜號"智藏"。幹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不空向肅宗皇帝上表,請求搜集所有梵文經典,加以修補及翻譯、弘揚,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得以將過去玄奘、義淨、善無畏、菩提流支、寶勝等人所攜帶回來的梵箧經論,在大興善寺集中起來,廣譯各種顯密教典,同時傳授灌頂儀軌。不空(亦有說是義淨)與鸠摩羅什、真谛、玄奘等,並稱爲四大 翻譯家。
不空在晚年令弟子含光于五臺山造金閣寺、玉華寺,由此,五臺山成爲密教的重鎮,一直流傳到清末。大曆九年六月中,不空示寂,世壽七十,僧臘五十。代宗皇帝追贈"司空",谥號"大辯正廣智不空叁藏和上"。付法弟子有含光、惠超、惠果、惠朗、元皎、覺超等六人,稱爲"六哲"。其中惠果被尊爲真言付法第七祖。
善無畏和金剛智二人首將純正密宗傳到中國,並奠定基礎,而後將密宗圓成,繼往開來,並發揚光大者,當屬不空。玄宗、肅宗、代宗叁代皇帝及德宗太子,都受其灌頂,並禮爲帝師。當時密宗得以順利的發展,應歸功于當代朝廷的大力支持。 一行 一行(公元六八叁|七二七年),又稱一行阿阇黎。俗姓張,唐代钜鹿(河北钜鹿)人,出身顯宦世家,爲唐初功臣張公謹的後裔。自幼天資聰穎,過目不忘,有神童之稱。
一行不但是中國密宗祖師之一,也是一位出色的天文曆學家,精通曆象、陰陽、五行等世學。初就荊州景禅師出家,後來在嵩山聽聞普寂禅師弘法,大爲感動,乃隨禅師學禅,並從當陽真纂律師習律。曾采集律部及諸經論中之精要,編撰成《攝調伏藏》十卷。嘗師事金剛智、善無畏學習密法,得金、胎兩部密法之傳授。又奉唐玄宗诏,進宮協助善無畏譯出密教根本聖典《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即《大日經》,受金剛智秘密灌頂。
開元九年,玄宗命其訂正傳統曆法頒行天下。開元十五年,完成《大衍曆》五十二卷,至今仍受日本所采用。又與梁令瓒共同發明黃道遊儀,用來重新測定一百五十余顆恒星位置,並算出相當于子午線緯度的長度。其後又製出渾天儀。
開元十五年,一行因長年積勞成疾而示寂,時年四十五歲,玄宗賜谥爲"大慧禅師",並爲其製碑文,親書于石。
一行的佛教著作除《攝調伏藏》外,尚有關于密教的著作,如《大日經疏》二十卷,爲密宗教理的代表著作。另有《藥師琉璃光如來消災除難念誦儀軌》、《大毘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曼殊室利焰曼德迦萬愛術如意法》、《宿曜儀軌》等各一卷,並與弟子慧覺共撰《華嚴經海印道場忏儀》四十二卷。
惠果 惠果(公元七四六|八○五年),唐代長安人,俗姓馬。世稱青龍阿阇黎,密教付法第七祖。九歲時,隨不空的弟子昙真研習諸經,後來受到不空賞識器重,成爲其傳法弟子。大曆元年(公元七六六年),惠果滿二十歲,在慈恩寺受具足戒後,依止不空受金剛界密法,之後又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及蘇悉地諸法,並融會二法,建
quot;金胎不二"的思想。又將此金、胎不二的理念傳法給空海,再由空海帶回到日本;另由新羅僧惠日、悟真等,傳入新羅。
建中元年(公元七八○年),诃陵國( Kalinga)的僧侶辨弘,原本發願到南印度尋求大悲胎藏曼荼羅法,途中遇到一位奇人,問他要到那兒去,辨弘即爲之表明心願。奇人答道:"大悲胎藏曼荼羅法已被不空叁藏請去,今在中國流傳。其弟子惠果正在青龍寺傳授此法。"說完之後,消失不見,辨弘即刻改變行程到中國,成爲惠果的弟子。
惠果常被請入宮中,爲帝、後宮妃嫔、文武百官等修法,並繼不空法席,爲青龍 寺東塔院灌頂國師,故又稱青龍和尚。曆任代宗、德宗、順宗叁朝國師,倍受崇敬。其付法弟子遍及海內外,但是只有日本空海得到全部的密法傳承。惠果成了中國密宗最後的祖師,同時也是日本真言宗的高祖。世壽六十,僧臘四十。碑文由空海奉敕撰寫。
叁、日本佛教密宗的傳承
從中國流傳到日本的密宗,由弘法大師空海所傳,以東寺及高野山金剛峰寺爲根本道場的稱爲"東密";由傳教大師最澄結合天臺宗思想所創立,以比叡山爲總本山的稱爲"臺密"。
所謂密教傳燈之入唐八大家,有天臺宗的最澄、慈覺、智證及真言宗的空海、常曉、圓行、宗叡、惠運等。然而,唯有弘法大師空海的法流最爲廣布盛行。最澄雖然比空海更早得到中國密法的傳承,並在日本始開灌頂修密傳法,但因其以天臺宗爲本,因此日本佛教史皆以空海爲日本密宗的開祖。
茲就真言宗開祖空海和臺密初祖最澄的事迹簡介如下:
東密始祖 空海
空海(公元七七四|八叁五年),出生于贊岐國善通寺町(京都附近),俗姓佐伯直。自幼學習日本及中國的經書、史書等。十五歲時,到京都學習儒學,後來轉入大學明經科,逐漸接觸佛教,十八歲發表《叁教指歸》,評判儒、釋、道叁教。在大學不到兩年,空海決定辍學,一心修習佛法。延曆十二年(公元七九叁年),空海依止和泉槙尾山寺的勤操和尚出家,取名教海,後改名如空,專研叁論及大小乘教法。延曆十四年,在東大寺受具足戒,改名空海。翌年,曾于夢中感得《大日經》,然未能解悟。
延曆二十叁年,空海和最澄同時出發到中國,途中遇到大風侵襲,經過叁個多月才到達福建。傳說,當空海一行人抵赤岸城時,未准許上陸,不得已轉到福建,還是不准登岸,最澄及其隨行人員因語言不通,束手無策。在瀕臨絕望之際,空海說
quot;可否允我寄一張呈文試試?"于是執筆疾書,大意是說:"久仰大唐文化,我們渡海求學,天朝大國俯允登陸。"由于文字優美通暢,心意誠懇,感動地方官,立即飛報洛陽,特許登陸,並待以上賓之禮。
到了中國,空海北上遍訪長安博學之士,並向般若叁藏、牟尼室利叁藏及不空叁藏的弟子昙真學習梵文。最後于青龍寺遇到惠果大師,承續密宗法脈,受傳法阿阇黎灌頂,成爲日本真言宗開祖。惠果示寂後,碑文即由空海執筆寫成。碑文的大意是:"弟子爲求佛法,來到大唐國,遙望故鄉,在東海之東。論其路程,于今思之,實困難中之困難,時須冒生命之危險。海路行船,波濤洶湧;陸路之山,雲山萬重。于今身臨大唐,能晤恩師,可惜未足一年。余得真言密教密法,感激萬幸。朝思暮想,實是恩師之導引。以上這些不可思議之法緣,牽引我、導引我,感恩萬分。"
日本大同元年(公元八○六年),空海回到日本,次年在京都久米寺講授《大日經》,叁年,嵯峨天皇敕許弘揚真言宗。空海在中國求法時期,以長安爲中心,見到宮中設置鎮國道場,祈求國運昌隆,宗教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有助于弘揚的方便。因此,回到日本後,首先建設東大寺灌頂壇,成爲鎮護國家的道場;進一步奏請興建宮中真言院,以祈求皇體安和,國泰民安。同一時期入…
《密宗 壹、密宗傳承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