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密宗,又称为真言宗、金刚顶宗、毘卢遮那宗、秘密乘、金刚乘。综合各国的传承,统称为"密教"。
密教兴起于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纪至十一世纪间,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坏灭亡为止。密教虽在印度消失,却在中国、西藏、日本、韩国传播开来,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传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为骨干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与禅、净土,同为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
密宗的"密"字,是指:
一、真言咒语、内心证悟,非一般言语所能诠释形容;"咒",又是诸佛菩萨自内证的密语,故秘密不可说。
二、为了避免一些人对佛法尚未生起正知正见,即妄修咒语、观想,致误入邪途,或生毁谤,因此不得对未受灌顶的人说其法要,故称为"密"。
三、从"有相三密"上说,佛与众生互融,入于瑜伽境界,众生手结印契、口诵真言、意观本尊,是为有相三密。
四、从"无相三密"上说,众生所有身、语的行为、内心所思考者,都是三密,是为无相三密。
五、从"法佛三密"上说,法界森罗万象,无非是诸佛的"身密";溪声、水流、风涌,无非是诸佛的"语密";一切心念觉照,无非是诸佛的"意密"。因此,偈云"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心包太虚,量周沙
quot;,都是表达诸佛的法佛三密。
显密二教同样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同的是:
一、显教教法虽有传承,但可以广为宣说,人人皆可修持学习,不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师承灌顶仪式。密宗的修持,必须以显教为基础,并经上师正式传授才能修习,注重事相仪轨的传承。
二、显教经典大部份为应身释迦牟尼佛所说,密教则为法身大日如来所说。密宗早在八世纪初,唐玄宗时代,由善无畏、金刚智及不空(史称"开元三大士"),从印度传入中国,因此也称"开元宗",这是中国密宗的开始。经百年后,逐渐没落,并融入显教的法会仪轨中,如瑜伽焰口、三时系念等。虽然密宗没落于中国,但却在日本广为流传开来,并传承至今。现代密宗的主要流传有:
一、东密:日本弘法大师空海,从中国惠果和尚受持金、胎两部密法,流传到日本之后,称为"真言宗" 以如来的真言为宗,又名"真言乘",或称"唐密"或"东密",以高野山和东寺为其总本山。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下令真言宗以东寺为总本山,"东密"乃由此而得名。
二、台密: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道邃、行满两位和尚受持天台教义后,又从顺晓和尚受密法。回到日本,以天台宗为本,糅和密法创立密宗,以总本山 比叡山延历寺为据点。因此,所谓"唐密"、"东密"、"台密",是指从中国流传到日本的密宗,至今仍盛行于日本。
三、藏密:西藏佛教密宗的简称。其本尊双修法的无上瑜伽密部,又称为金刚乘Vajra-yana,以印度密宗晚期的时轮教义为根本,重视"乐空双运"。八世纪时,由莲华生传入西藏。从最早期成立的宁玛派,到后来相续成立的噶当派(后来并入格鲁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等四大教派,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自一九五九年西藏遽变后,藏密亦随着西藏僧侣的流亡海外而传播于欧美各国。
壹、密宗传承史略
一、印度密教的渊源
杂部密教的产生
早在佛纪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时代,由读诵真言咒语来祈福禳灾,已流行于印度民间各阶层。佛教在印度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渗入民间信仰,进而摄取其咒术密法,产生了真言咒语的使用。初期的"真言咒语",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教理并无直接关系,只作为守护、消灾、治毒,所杂说的片断咒语,向来被称为"杂部密教",简称为"杂密"。如《杂阿含经》所说,被凶恶毒蛇咬伤时,所持念的明咒,即属此。
到了佛陀入灭后三百年间,上座部所隶属的犊子部,除经、律、论三藏外,诸多真言密咒亦被结集,汇编成为"明咒藏"。其后,在南传《巴利藏》中,有说护身等偈颂的经典,名为《防护藏》,至今仍盛行于锡兰、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到了四世纪左右,出现了专说咒法的独立经典《孔雀明王经》,认为口念真言,内心统一,建立方圆之土坛供养诸尊,严修仪轨,即可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
纯正密教的完成
所谓"纯密",乃指结合佛教的教义和理论,如唯识、中观、般若、性空等思想,以真言密咒为中心,而成为独树一帜的"密宗"。
七世纪时,印度大乘佛教的晚期,也是全盛时期,大乘佛教的中观、瑜伽思想体系已臻完成,密教亦随之结合大乘佛教的精粹,以真言、陀罗尼为中心,成为系统化、独立化的一个宗派。《大日经》和《金刚顶经》出现于这个时期,成为密宗的主要二部经典。教主是大日如来(法身毘卢遮那佛),与显教有所不同,也有其独立性。《大日经》是密教"胎藏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众生本来具有的如来清净理性;但由大悲哺育,犹如胎儿怀在母胎内,莲花之种子蕴含在花中,因此譬喻为"胎藏" 具有摄持、含藏、本觉、理、因、化地等诸义,故名"胎藏界"。
《金刚顶经》则是"金刚界"的根据经典,旨在表现如来内证的智德,其体坚固,不为一切外物所损坏,俱有智、果、始觉、自证等诸义,故名"金刚界"。"金"、"胎"相对,二者合为密教根本两部,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别"二门,是纯正密宗最初成立时所依据的经典。
二、中国密宗的传承
中国佛教在三国时代,已有咒经的传译。据传,此时竺律炎和支谦二人已译出《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七佛神咒经》、《八吉祥神咒经》、《密迹金刚力士》等不少经咒,皆为简易的咒法。至东晋四、五世纪间,有帛尸梨密多罗译的《孔雀王神咒》等经,及各种灌顶神咒的《佛说灌顶经》,此为密教经咒传入中国之始。但仍限于消灾祈福,或以咒术的灵验事迹来引起群众稀奇的想望为目的。善无畏、金刚智二纯密大师于唐开元年间(八世纪初)先后来到中国长安,译出《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灌顶道场,密宗才逐渐有系统组织的传播开来,进而成为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后于公元九世纪左右,由空海、最澄传到日本,发展为"东密"、"台密",一直流传弘扬至今。以下就中国所传的密宗祖师简介如下:
龙树 龙树,又名龙猛或龙胜,为南印度婆罗门种姓,印度大乘佛教中观派的创始人。其着论甚多,有"千部论主"的美称,在中国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之祖。据传,毘卢遮那佛,以金刚界、胎藏界两部的灌顶法,传授给上首金刚萨埵,又使受持并结集两部大经各十万颂,藏在南天竺的铁塔中,待人弘传。佛陀入灭七百年后,经龙树施咒于七粒白芥子,而得以开启铁塔之门,亲礼金刚萨埵,受金刚界、胎藏界两部大法(有说《大日经》传于铁塔,由文殊菩萨所传授),因此成为密宗的开祖。
中国最早提到龙树为密宗开祖的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道琳传》,唐代义净于公元六九一年所作。
龙智 龙智,梵名 Nagabodhi,南印度人,在空海大师撰的《秘密漫荼罗教付法传》里称他为"普贤阿阇黎"。据传,龙树把两部密法传给龙智,令其广为弘传,龙智因此成为密宗祖师传人。
公元八○九年,日本空海大师在中国长安遇到般若三藏、牟尼室利三藏及南印度的婆罗门,听说龙智仍在南印度传授密法,因此传说龙智活了七、八百年。八世纪初,善无畏也在那烂陀寺从龙智受密法。
另据西藏的传说,龙智出生于现在的东孟加拉国,婆罗门族,因为家贫,受到龙树的济助,后来依止龙树出家,三年内通达三藏教法。龙树示寂后,龙智也隐居于吉祥山。
善无畏 善无畏(公元六三七|七三五年),梵名 Subhakara-simha,出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也就是现在的 Orissa,剎帝利种姓。 为释尊的叔父甘露饭王的后裔。十三岁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军民爱戴,后因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内乱。善无畏勇猛镇暴,曾被流箭所伤,但仍大赦其兄,并让出王位。因感悟世间无常,乃毅然出家学道。
退位后,善无畏到印度南方海滨参学,修"法华三昧",并游历诸国,修行禅观。之后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国那烂陀寺,礼昙无德 Dharmaguptaka(又译为达摩鞠多,有说即是龙智)为师,专研三藏教理及密教奥义,得受密法灌顶,被尊为"三藏阿阇黎"。
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无畏以八十高龄抵达中国长安,玄宗礼之为国师,奉诏住兴福寺南塔院,后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译经,译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此后,致力于翻译密教经典,为密教传至中国的先河,与后来的金刚智、不空,并称为"开元三大士",共同奠定中国密教的基础。
密教的根本经典《大日经》,又名《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共七卷,由善无畏口译,一行记录而成。其后又由一行编纂,加以注释,撰成《大日经疏》二十卷。此外,尚译有《苏婆呼童子经》、《苏悉地羯啰经》各三卷。
善无畏于开元二十年上表奏请返回印度,但未得准许。开元二十三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寿九十九,法腊八十,葬于龙门西山广纪寺。付法弟子有宝思、一行、玄超、义林、智严、喜无畏、不可思议(新罗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废佛后,密宗在中国也随之衰微,只有善无畏所传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传惠果,再传日本空海,和金刚智所传的"金刚部密法"相并传习,直到今日仍流传于日本。
金刚智 金刚智(公元六七一|七四一年), 梵名 Vajrabodhi,是中印度国王伊舍那靺摩( Isana-varma )的第三王子(另说为南印度婆罗门出身)。十岁能背诵婆罗门的经典,后来在中印度的那烂陀寺出家,随寂静智学习《声…
《密宗 壹、密宗传承史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