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宗
密宗,又稱爲真言宗、金剛頂宗、毘盧遮那宗、秘密乘、金剛乘。綜合各國的傳承,統稱爲"密教"。
密教興起于印度大乘佛教晚期七世紀至十一世紀間,直至印度佛教全面被破壞滅亡爲止。密教雖在印度消失,卻在中國、西藏、日本、韓國傳播開來,成爲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傳至西藏,形成了以密教爲骨幹的藏教特色。乃至今日與禅、淨土,同爲世界佛教的主流之一。
密宗的"密"字,是指:
一、真言咒語、內心證悟,非一般言語所能诠釋形容;"咒",又是諸佛菩薩自內證的密語,故秘密不可說。
二、爲了避免一些人對佛法尚未生起正知正見,即妄修咒語、觀想,致誤入邪途,或生毀謗,因此不得對未受灌頂的人說其法要,故稱爲"密"。
叁、從"有相叁密"上說,佛與衆生互融,入于瑜伽境界,衆生手結印契、口誦真言、意觀本尊,是爲有相叁密。
四、從"無相叁密"上說,衆生所有身、語的行爲、內心所思考者,都是叁密,是爲無相叁密。
五、從"法佛叁密"上說,法界森羅萬象,無非是諸佛的"身密";溪聲、水流、風湧,無非是諸佛的"語密";一切心念覺照,無非是諸佛的"意密"。因此,偈雲"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心包太虛,量周沙
quot;,都是表達諸佛的法佛叁密。
顯密二教同樣都是大乘佛教,所不同的是:
一、顯教教法雖有傳承,但可以廣爲宣說,人人皆可修持學習,不一定要經過嚴格的師承灌頂儀式。密宗的修持,必須以顯教爲基礎,並經上師正式傳授才能修習,注重事相儀軌的傳承。
二、顯教經典大部份爲應身釋迦牟尼佛所說,密教則爲法身大日如來所說。密宗早在八世紀初,唐玄宗時代,由善無畏、金剛智及不空(史稱"開元叁大士"),從印度傳入中國,因此也稱"開元宗",這是中國密宗的開始。經百年後,逐漸沒落,並融入顯教的法會儀軌中,如瑜伽焰口、叁時系念等。雖然密宗沒落于中國,但卻在日本廣爲流傳開來,並傳承至今。現代密宗的主要流傳有:
一、東密:日本弘法大師空海,從中國惠果和尚受持金、胎兩部密法,流傳到日本之後,稱爲"真言宗" 以如來的真言爲宗,又名"真言乘",或稱"唐密"或"東密",以高野山和東寺爲其總本山。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政府下令真言宗以東寺爲總本山,"東密"乃由此而得名。
二、臺密:日本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道邃、行滿兩位和尚受持天臺教義後,又從順曉和尚受密法。回到日本,以天臺宗爲本,糅和密法創立密宗,以總本山 比叡山延曆寺爲據點。因此,所謂"唐密"、"東密"、"臺密",是指從中國流傳到日本的密宗,至今仍盛行于日本。
叁、藏密:西藏佛教密宗的簡稱。其本尊雙修法的無上瑜伽密部,又稱爲金剛乘Vajra-yana,以印度密宗晚期的時輪教義爲根本,重視"樂空雙運"。八世紀時,由蓮華生傳入西藏。從最早期成立的甯瑪派,到後來相續成立的噶當派(後來並入格魯派)、薩迦派、噶舉派、格魯派等四大教派,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自一九五九年西藏遽變後,藏密亦隨著西藏僧侶的流亡海外而傳播于歐美各國。
壹、密宗傳承史略
一、印度密教的淵源
雜部密教的産生
早在佛紀一千多年前的吠陀時代,由讀誦真言咒語來祈福禳災,已流行于印度民間各階層。佛教在印度長期發展過程中,逐漸滲入民間信仰,進而攝取其咒術密法,産生了真言咒語的使用。初期的"真言咒語",與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教理並無直接關系,只作爲守護、消災、治毒,所雜說的片斷咒語,向來被稱爲"雜部密教",簡稱爲"雜密"。如《雜阿含經》所說,被凶惡毒蛇咬傷時,所持念的明咒,即屬此。
到了佛陀入滅後叁百年間,上座部所隸屬的犢子部,除經、律、論叁藏外,諸多真言密咒亦被結集,彙編成爲"明咒藏"。其後,在南傳《巴利藏》中,有說護身等偈頌的經典,名爲《防護藏》,至今仍盛行于錫蘭、緬甸等南傳佛教國家。到了四世紀左右,出現了專說咒法的獨立經典《孔雀明王經》,認爲口念真言,內心統一,建立方圓之土壇供養諸尊,嚴修儀軌,即可産生不可思議的功德。
純正密教的完成
所謂"純密",乃指結合佛教的教義和理論,如唯識、中觀、般若、性空等思想,以真言密咒爲中心,而成爲獨樹一幟的"密宗"。
七世紀時,印度大乘佛教的晚期,也是全盛時期,大乘佛教的中觀、瑜伽思想體系已臻完成,密教亦隨之結合大乘佛教的精粹,以真言、陀羅尼爲中心,成爲系統化、獨立化的一個宗派。《大日經》和《金剛頂經》出現于這個時期,成爲密宗的主要二部經典。教主是大日如來(法身毘盧遮那佛),與顯教有所不同,也有其獨立性。《大日經》是密教"胎藏界"的根據經典,旨在表現衆生本來具有的如來清淨理性;但由大悲哺育,猶如胎兒懷在母胎內,蓮花之種子蘊含在花中,因此譬喻爲"胎藏" 具有攝持、含藏、本覺、理、因、化地等諸義,故名"胎藏界"。
《金剛頂經》則是"金剛界"的根據經典,旨在表現如來內證的智德,其體堅固,不爲一切外物所損壞,俱有智、果、始覺、自證等諸義,故名"金剛界"。"金"、"胎"相對,二者合爲密教根本兩部,于一心法界上,立"理平等"、"智差別"二門,是純正密宗最初成立時所依據的經典。
二、中國密宗的傳承
中國佛教在叁國時代,已有咒經的傳譯。據傳,此時竺律炎和支謙二人已譯出《摩登伽經》、《華積陀羅尼神咒經》、《無量門微密持經》、《七佛神咒經》、《八吉祥神咒經》、《密迹金剛力士》等不少經咒,皆爲簡易的咒法。至東晉四、五世紀間,有帛屍梨密多羅譯的《孔雀王神咒》等經,及各種灌頂神咒的《佛說灌頂經》,此爲密教經咒傳入中國之始。但仍限于消災祈福,或以咒術的靈驗事迹來引起群衆稀奇的想望爲目的。善無畏、金剛智二純密大師于唐開元年間(八世紀初)先後來到中國長安,譯出《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灌頂道場,密宗才逐漸有系統組織的傳播開來,進而成爲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後于公元九世紀左右,由空海、最澄傳到日本,發展爲"東密"、"臺密",一直流傳弘揚至今。以下就中國所傳的密宗祖師簡介如下:
龍樹 龍樹,又名龍猛或龍勝,爲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其著論甚多,有"千部論主"的美稱,在中國佛教史上被尊稱爲八宗之祖。據傳,毘盧遮那佛,以金剛界、胎藏界兩部的灌頂法,傳授給上首金剛薩埵,又使受持並結集兩部大經各十萬頌,藏在南天竺的鐵塔中,待人弘傳。佛陀入滅七百年後,經龍樹施咒于七粒白芥子,而得以開啓鐵塔之門,親禮金剛薩埵,受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大法(有說《大日經》傳于鐵塔,由文殊菩薩所傳授),因此成爲密宗的開祖。
中國最早提到龍樹爲密宗開祖的是《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 道琳傳》,唐代義淨于公元六九一年所作。
龍智 龍智,梵名 Nagabodhi,南印度人,在空海大師撰的《秘密漫荼羅教付法傳》裏稱他爲"普賢阿阇黎"。據傳,龍樹把兩部密法傳給龍智,令其廣爲弘傳,龍智因此成爲密宗祖師傳人。
公元八○九年,日本空海大師在中國長安遇到般若叁藏、牟尼室利叁藏及南印度的婆羅門,聽說龍智仍在南印度傳授密法,因此傳說龍智活了七、八百年。八世紀初,善無畏也在那爛陀寺從龍智受密法。
另據西藏的傳說,龍智出生于現在的東孟加拉國,婆羅門族,因爲家貧,受到龍樹的濟助,後來依止龍樹出家,叁年內通達叁藏教法。龍樹示寂後,龍智也隱居于吉祥山。
善無畏 善無畏(公元六叁七|七叁五年),梵名 Subhakara-simha,出生于東印度烏荼國,也就是現在的 Orissa,剎帝利種姓。 爲釋尊的叔父甘露飯王的後裔。十叁歲登王位,施行仁政,深得軍民愛戴,後因諸兄嫉妒其能而引起內亂。善無畏勇猛鎮暴,曾被流箭所傷,但仍大赦其兄,並讓出王位。因感悟世間無常,乃毅然出家學道。
退位後,善無畏到印度南方海濱參學,修"法華叁昧",並遊曆諸國,修行禅觀。之後又到中印度摩竭陀國那爛陀寺,禮昙無德 Dharmaguptaka(又譯爲達摩鞠多,有說即是龍智)爲師,專研叁藏教理及密教奧義,得受密法灌頂,被尊爲"叁藏阿阇黎"。
唐玄宗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無畏以八十高齡抵達中國長安,玄宗禮之爲國師,奉诏住興福寺南塔院,後移西明寺。翌年,奉诏于菩提寺譯經,譯出《虛空藏菩薩能滿諸願最勝心陀羅尼求聞持法》一卷。此後,致力于翻譯密教經典,爲密教傳至中國的先河,與後來的金剛智、不空,並稱爲"開元叁大士",共同奠定中國密教的基礎。
密教的根本經典《大日經》,又名《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共七卷,由善無畏口譯,一行記錄而成。其後又由一行編纂,加以注釋,撰成《大日經疏》二十卷。此外,尚譯有《蘇婆呼童子經》、《蘇悉地羯啰經》各叁卷。
善無畏于開元二十年上表奏請返回印度,但未得准許。開元二十叁年十一月七日示寂,世壽九十九,法臘八十,葬于龍門西山廣紀寺。付法弟子有寶思、一行、玄超、義林、智嚴、喜無畏、不可思議(新羅僧)、道慈(日僧)等。
自唐武宗廢佛後,密宗在中國也隨之衰微,只有善無畏所傳的"胎藏部密法",由不空傳惠果,再傳日本空海,和金剛智所傳的"金剛部密法"相並傳習,直到今日仍流傳于日本。
金剛智 金剛智(公元六七一|七四一年), 梵名 Vajrabodhi,是中印度國王伊舍那靺摩( Isana-varma )的第叁王子(另說爲南印度婆羅門出身)。十歲能背誦婆羅門的經典,後來在中印度的那爛陀寺出家,隨寂靜智學習《聲…
《密宗 壹、密宗傳承史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