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路上的八種歧途叁
第叁個呢?願不深廣,徒言慚愧自卑。
這樣的人也非常多,問他:你相信不相信有極樂世界?有沒有阿彌陀佛?說:相信。那你有沒有發願去成佛啊?他說:“不敢不敢,很慚愧,阿彌陀佛!我只求往生好了”。有沒有見到這樣的人啊?這是個錯誤的信號。如果一個淨土行人,你沒有發起菩提心,(所謂菩提心--就是深廣的大願,深就是我要成佛,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目的就是要成佛,不爲別的。要有承擔的心,這叫深度。廣呢?就是要度一切衆生,我一定要普度九法界衆生都成佛,這叫廣。)他的願不深也不廣的時候,障礙就來了,這是很多人的問題,你沒有承擔的精神啊!
在叁皈依時,要發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盡誓願斷。師父告訴你,你現在心裏要想:你要度一切衆生。我們大家就想:哎呀,我哪有這個能力啊!錯掉了,他是讓你發願,願是一種希望,並不是說你現在有這個能力啊!你現在沒有能力,你總可以這樣去想吧。這個願讓我們在心裏生起一種非常稀有的願望,這種願望可以成爲我們修行很好的保護動力。因爲你有了這個崇高的志願,在很多境界現前時,就知道我的目的在哪裏。
如果你的願不深也不廣,修行起來心量就很弱,很弱是什麼?你看這幾個字:給自己暗示--慚愧。常常覺得自己做得很不好,更要命是自卑,覺得我不可能成佛度衆生。你就局限了自己的心態。佛法告訴我們:每個人的真心就是佛啊!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跟佛心是無二無別,只要你當下能夠完全承擔下來,一切無明妄想就可以當下了斷。就像天上烏雲密布,但烏雲撥開了,馬上就能見到太陽。烏雲有時候是半天或者一天,有時候綿綿細雨要幾十天才能看到太陽。原因在哪裏啊?力度不夠!
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給自己的心封閉,封閉了也就是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得簡單一點。特別是提到淨土宗的方便這一點啊,因爲可以帶業往生,你平時沒有修行不要緊,你平時沒有功德不要緊,你平時做的壞事太多不要緊,只要你當下能轉過來信阿彌陀佛,一心念佛就能往生。所以我們就想:哦,好了,那我們就做個壞人,到時候能帶業往生,下品下生,也比娑婆世界要好多了,這種心態是要不得的。
要知道,如果以這種心態去念佛,恐怕你臨終連帶業往生的機會都沒有。古人說:取法其上,得其中也;取法其中,得其下也。希望那麼高,其實得到的很低啊。如果你希望往生極樂世界要成佛,那你有可能是中品、上品往生;如果只是希望到極樂世界下品往生,你就不可能往生。明白這個道理嗎?
嚴重的是什麼呢?我們很容易原諒自己:嗯,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我就是這個德性,我幾十年來改不過來,我不象你們善根深厚,我善根淺薄。這些都不是理由也不是借口。
不管你說你能不能聽懂佛法,你只要能夠生起來深廣的大願,你自然就知道自己的責任在哪裏。你看曆史上有很多象慧能大師,一字不識成爲祖師的。淨土宗也有很多大德坐脫立亡的,並沒有多少知識學問啊!原因在哪裏?他的信心至誠懇切、願力深廣。
慚愧是什麼?就是自己平時做的不好,感覺有點後悔,我不該,這叫慚愧。如果你這種自卑和慚愧影響到你了,就不可以了。更嚴重是你把它挂在嘴裏,暗示自己:我是一個不行的人,是沒有能力的人,這樣子你就永遠進步不了。
在淨土宗念佛也是這樣,今天回去你就試試看,每天念佛一小時下來有沒有受用?有沒有身心輕安的感覺?有沒有念佛妄想很少啊?甚至妄想來也不會影響你啊?假如你都沒有的話,你要檢討自己了:是否是先把自己局限住了,有些人在用功過程中老是給自己暗示:我這個妄想很多,隨便念吧,念幾句算幾句,那你這一座肯定坐得不好。
所以你要想念佛得受用,就一定要生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渡無邊的衆生的願。整部《無量壽經》的核心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就是真正的發菩提心。
願不深廣的人很容易使自己變得自卑。諸位在念這句阿彌陀佛的時候,一定要想到:這並不是一件沒有文化的人、老太婆做的事情,而是你要成佛的資糧。你要懂得這個道理。
人家說:哎呀!念佛很容易哦,叁歲小孩子也會念。好像很容易,實際上不容易,這是第叁個歧途。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四
第四個歧途是什麼呢?願有他力,自不用心修持。
目前這個觀念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東南亞有些地方很流行,原因是由日本的本願法門所引起。本願是什麼?就是我願意往生就可以了,我已經發願往生了,那這個事情已經交給阿彌陀佛去做了,阿彌陀佛不是要接引我嗎?我相信阿彌陀佛已經救我了,我現在就可以吃喝玩樂,不用修行了。
特別是對道理有些研究,習氣又很重的人,他覺得淨土完全是靠他力往生,自己又可以帶業往生。他知道阿彌陀佛講:“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就抓住了這麼一個理由,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認爲我在臨終時總會往生的,所以現在該吃的吃,該玩的玩,自己就不用心了。甚至認爲禅定、證悟、明心見性,開悟這一切不用在我們這個世界去了解,往生以後自然會明白,悟到這些道理。然後你現在對這些禅定、念佛叁昧就不感興趣。這個問題在是有文化的人中很容易出現。有些人一聽到這個法門,像本願法門,就想只要發願就可以往生了,然後他身心很快樂。就是相當于有人告訴大家說:你現在聽到了這個法門,就相當于你的生死已經交給阿彌陀佛了,你就不用再管,這時他就很開心。其實淨土宗的信是要絕對相信阿彌陀佛、相信阿彌陀佛一定會來接引我,我的整個生命的歸宿就是極樂世界。他一高興啊,就隨自己的煩惱習氣去轉,就不去修行了,這就又進入了歧途。
如果你生起這種堅定的信心,接著繼續用功修行,這就對了,怎麼繼續用功修行呢?就是你在打坐或者念佛的時候要專心。
帶業往生,這個話是很好,因爲把極樂世界最方便的地方點出來了,但我希望大家不要想既然帶業可以往生,我現在就不要去消業了。這個心態是不好的。我們要想到:你如果想帶業往生的話,就只能到下品下生,而且還要十二劫看不到阿彌陀佛。一劫是多少年呢?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他要十二劫以後這個蓮花才能開、才能見到阿彌陀佛!你在那個蓮花裏面幹什麼?就是在那裏消除你的習氣!
如果你在這生就下點功夫,把業障習氣消除掉,恐怕就是花叁五十年的時間把業障消除了,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中品或者上品。你到極樂世界蓮花就馬上開了,甚至不用到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蓮花就開了。在娑婆世界蓮花開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在活的時候也可以往生,就是你活在這裏的時候業障消除了,你的心花開放了。所謂心花開放是什麼?就是你見到真心了,就是禅宗講的開悟、淨土宗講的證得念佛叁昧。
證得念佛叁昧以後,你整個身心都融入了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裏面。雖然看你好像還在這裏,跟大家一樣的生活,但是你的心靈世界裏面完全是極樂淨土。這種人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沒有來去。因爲他已經感受到極樂世界的莊嚴,娑婆和極樂沒有什麼差別。
如果我們不想用功,你的進步就很慢。如果你在這裏用功呢?修一天就等于在極樂世界修一百年,有人是這樣說的。但這個數字我認爲不太確切,因爲修行有精進和有不精進,是由各種環境的因緣鑄成的。大概的意思是說這個世界太苦了,要真用功的話,你的心力會很猛烈。比如說我聽過一個居士說他想要出家修行,要學佛,他就不顧一切。因爲此生遇到佛法太難得了,再失去這個人身將會萬劫不複,像大海淘沙,什麼時候才能撈到我這顆沙。所以此生要趕緊用功修行,這樣子你的力度就非常強,而且打坐的時候就能夠忍受腿的痛苦,心態就變得平緩廣闊。
反過來說,在極樂世界修行的人,他是一切痛苦都沒有,他沒有那種強烈的對比,力量就不夠。也就是說我們在幾十年人生,路比較平順、沒有經曆大風大浪的,你修行起來進步會慢一點。經過大風大浪受過很多苦的人,他再來修行就什麼都能放得下,很容易就能放下,很容易跟清淨心相應。在極樂世界他生活太舒服了,他怎麼想就能怎麼實現,一切如意啊!所以他念佛和不念也一樣,所以他就可能就不念了。
我們大家也一樣,你沒有什麼病痛煩惱,生活很好的,你就不會很向往去極樂世界。如果你在家裏很煩惱,你跑到廟裏散散心、大家念念佛,身心感到很安甯後你會想:還是念佛好啊!是不是這樣?
所以我們這種依他力往生,求阿彌陀佛的願力往生,在這個基礎上一定要自己深入地用功。要明白:你要求往生,不是死了以後往生,而是活著的時候就可以往生,現在你的心在極樂淨土你就是往生淨土了,這是第四點。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五
第五個歧途:行不入理,執著事相。
淨土宗的叁資糧,它要信事信理。理是什麼?就是佛法的道理、真理。理是看不見的,用心能夠體會得到,我們叫理會。比如說不生不滅是一個理,但在事相上看不出哪一點是不生不滅。看到、想到的這一切都是有生有滅的。那不生不滅是什麼呢?我們體會不到!娑婆世界有生死輪回苦,極樂世界沒有生死輪回。沒有生死輪回是什麼?我們體會不到!
所以對修淨土宗的人來說,進步不大主要是因爲行不明理。行不明理,在相上執著。比如說想著念佛,拿著念珠每天非念兩萬、叁萬、五萬不可。更有甚者,用嘴巴喉嚨喊出來,但是心很亂。行住坐臥,衣食也…
《淨宗修行路上的八種歧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