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好、我所也好,一切萬法都不存在;雖然如此,但在虛幻的世俗中,即未經觀察時,我也存在、我所也存在,這就叫做染汙法。如果按照萬法實相來講,或以中觀的觀察方式來分析,最終根本得不到我和我所,這就稱之爲清淨。一個是幻相中什麼迷亂都存在,就像做夢一樣,山河大地等全部迷迷糊糊地存在,這是染法;而醒過來時,這些夢幻的影像全都無生無滅,這就是所謂的清淨。即使這般隨順衆生而成爲染汙與清淨,但究實言之這兩者都不成立。《合部金光明經》雲[1]:“世尊智一味,淨品不淨品,不分別界故,獲無上清淨。”淨品指的是清淨法,不淨品指的是染汙法。這些都不分別,最終才能得到無上清淨。所以這裏說,如果染汙法和清淨法全都平等一味,那就通達了般若波羅蜜多,而通達這種境界的菩薩就可稱爲大菩薩。
唐代有一位希遷禅師,因他經常在一個特別大的磐石上搭茅棚居住,人們就稱他爲石頭和尚。有些人問他:什麼是解脫?他反問道:誰束縛你了?有些人問:什麼是淨土?他說:誰垢染你了?還有人問:什麼是涅槃?他回答說:誰將生死給你了?他以反問的方式道出了萬法無解無縛、無淨無染的境界。但是這種境界有悟性的人才能了解,否則很難通達。
所以,《大寶積經》中說:“了知諸法如實相,常行生死即涅槃。”意思是說,要了知一切諸法真正的實相就是遠離一切戲論,還要經常行持生死輪回的本體就是涅槃的境界。《宗鏡錄》裏也講:“真妄淨染一切諸法無二之性,故名爲一。”其意是說,真妄淨染所攝的一切諸法在無二的本性中是一體,不應該有分別。但一般的衆生很難真正行持,因爲本體中雖然沒有束縛,但大多數凡夫衆生都會以分別念自己困擾自己、自己束縛自己,即所謂的“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在生活中,大家也可以感覺得到,比如今天聽到一個不好聽的消息,心裏始終都會很郁悶,或者說很傷感。其實這個聲音,我們用智慧來觀察時,絕對不會有害你的心。但是,因爲有這樣的虛假世俗因緣,我們的心就馬上隨之而變。所以大家一定要認真學習般若,相信通過共同長期串習,在生活中就會有進步。爲什麼呢?因爲釋迦牟尼佛所宣說的真理——般若,確實是萬法的實相,也就是說是生命或生活的真相。只不過衆生因爲生命觀和價值觀不相同,有些人認識、有些人不認識而已。
聽說一個女人得了乳房癌,醫生告訴她要切除,但她想:如果切除,家人就不會喜歡我,因爲不好看,所以一直特別痛苦。後來她得了憂郁症,實在接受不了,沒辦法面對,就跳樓自殺了。而另外一個女人也得了同樣的病,但她是學佛的,她說:這個肉身本來都沒有什麼真實性,切就切吧!依靠叁寶的加持,做手術後她的家庭也和合快樂,身體也健康無病。這兩個人得的病都是一樣的,但一個人因爲沒有通達身體的無常性,或者說沒有了悟臭皮囊的本性,就很執著。所以一旦有一些損害,聽到消息就沒辦法面對,最後只有死路一條。而另一個人能以正確的方式來面對,結果卻沒遭到任何危害。
所以廣大佛教徒,在學般若等佛教道理時,在思想觀念上一定要有改變。若能改變,在面對任何人和事物時,跟其他人就會完全不相同。如果任何一個人真正獲得剛才前面所講的染淨無二的境界,那他肯定會行持最甚深的般若法。即使我們沒有得到這樣的境界,對肉體的無常、輪回的痛苦、萬法的空性等道理若能了解,那在人生或生活中,不管發生什麼樣的喜悅、痛苦之事,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很好地處理或面對。
午二(教誡必須依般若)分叁:一、以必要教誡精進般若法;二、以比喻說明如何精進;叁、宣說如是精進行持之功德。
未一(以必要教誡精進般若法)分叁: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二、成爲一切衆生之應供處;叁、成爲爲所化衆生示道之師。
申一、稍微行持即成大福德:
贍洲盡其有衆生,無余發勝菩提心,
俱胝千年作布施,利生回向菩提因。
何人精進于般若,甚至一日隨同行,
布施福蘊不及彼,故當不懈恒入智。
這裏以比喻說明:在修行過程中,對般若法門長期念誦、受持、觀修,其功德不可思議。即使沒有這樣的時間、精力、能力,在短暫的時間中與般若法門結上善緣,也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和利益。
此處講了一個假設的比喻:整個南贍部洲的衆生一個不剩地全部獲得暇滿人身,依靠善知識的指示,他們都發了利益無量無邊衆生的無上菩提心,而且不是一天兩天,而是在俱胝千年中供養十方諸佛菩薩、布施叁界一切可憐衆生,並將所有善根爲利益衆生普皆回向而成爲大菩提之因。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以菩提心攝持作上供下施,其功德無法想象,那更何況那麼多衆生,在那麼漫長的時日中,緣無數衆生、無邊佛陀作上供下施,其功德肯定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平時大家都說,幾百幾千個人一起,以菩提心攝持念一遍《普賢行願品》,將上供下施的善根回向給一切衆生,其功德非常大,那更何況南贍部洲所有衆生做這樣的功德,其功德就更大了。
但若與般若法門結上殊勝善緣,不說漫長時間當中,哪怕僅僅在一日中思維般若法門,或在力所能及的範圍中給別人宣說,從中所獲得的功德也遠遠超過前面的功德。所以我想,如果不信佛的金剛語言,那就另當別論;如果要信,每個人對般若法門就不可放棄。
雖然前一段時間我也說過:如果時間實在太緊,暫時不輔導《般若攝頌》也可以;但一看到緣般若所作法行具有如此功德,我還是希望法師們能在星期六或方便的時候作輔導。即使不能廣說,簡單輔導一下也可以,最好不要間斷,因爲前面我們一直在輔導。如果實在沒有輔導的時間,在我講完了之後,自己私下一定要看或讀幾遍,如此受持或行持的功德也不可思議。
《大智度論》七十四卷中說[2]:離開了般若波羅蜜多,在恒河沙數劫中供養叁寶,不及一日行持般若波羅蜜多法。還說:有人在恒河沙數劫中供養須陀洹等聖者,其功德不及一日行般若。龍猛菩薩的《大智度論》跟這裏的講法基本上相同。
《金剛經》裏也講:“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複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複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爲人解說。”所以,將般若法本帶在身上、念誦其中的偈頌、抄寫、受持,功德都非常大。
我想在座的人都應該生起歡喜心。但有些人雖然在聽法的行列中,卻一直聽不明白。其原因有二:一是自己沒有全神貫注,一直隨著分別念打妄想。比如:我昨天吃了什麼東西,等一會下完課後吃什麼東西,我錢包裏有多少錢,我明天早上可以睡懶覺,再過幾天我要不要做其他事情……總之,妄想分別念無量無邊。而有些人再怎麼仔細地聽,因爲前世誹謗過般若法門,或前世對空性法門不是特別有信心,即生中分別念就很難控製,也有這麼一個原因。但不管怎麼樣,這個法在你耳邊聽到後,你去行持的話,功德就相當大。
所以我希望,不管是現場聽法的道友,還是通過光盤接受法要的佛友,大家都要默默發願:只要因緣具足,就要弘揚般若法門,哪怕只有一個人聽,也要講《般若攝頌》、《金剛經》和《心經》。而人潛在的智慧力量非常大,一旦因緣具足,四衆弟子就會蜂擁而至,傳講般若法門的緣起也會自然而然成熟。那個時候,你就可以把佛陀的深廣法門——般若傳講給有緣的佛友。
其實,對所有衆生來講,聞思修行空性法門都相當重要。爲什麼呢?因爲,衆生的煩惱真正要根除,或要讓他們從叁界輪回的苦海中獲得解脫,唯一空性法門是妙藥。所以大家都要希求空性法門。但有些人說:我從現在開始要一心一意地弘揚傳統文化。雖然弘揚傳統文化很好,但你也不能把所有時間、心思全部放在傳統文化上,因爲這只是皮毛,或者說暫時的修學內容。爲什麼這麼講呢?因爲,依靠《弟子規》與孔孟思想,根本不能讓我們從輪回中獲得解脫,它們只能間接起作用,直接起作用唯有空性法門。所以,對每一個人來講,空性法門都需要懂得。
當然,很多凡夫衆生對空性法門不一定有興趣,他們不一定喜歡聽,他們只喜歡聽感應、奇迹、神通,這是現在很多衆生特別喜歡接受的。可是,這些都不能斷除苦根、苦種,因爲唯有空性法門能根除自他相續中的輪回種子。所以在座的道友,認識空性非常重要!
以後,我們的法師在弘揚佛法時,也不要一直弘揚特別簡單的法。雖然現在社會上的人特別喜歡聽與發財、感情、名聲等有關的世間論典,但這些根本不能直接斷除生死輪回,所以一定要讓他們懂得空性法門。爲什麼諸經諸論中如是贊歎、稱贊空性,其原因也在這裏。因此,大家在弘揚佛法或實修時,對空性法門千萬不要放棄。
有些人曾經學過一些中觀和般若,但後來因爲生活、工作、家庭等原因,慢慢慢慢就把它們抛之腦後,這很不好。有一位居士在學院呆了很多年,當時他對中觀很有興趣,他說:我終身都不會放棄中觀,中觀就是我的命、中觀就是我的身體。他當時舉了很多比喻,其他的我都忘了,只記得這兩個。後來他因生活等方面的原因,就到大城市裏去了。有一次我在醫院見到他,他外在的裝束不像在學院苦行那樣,不太高的個子配了一條特別長的領帶,看起來很不雅觀。(在這些方面,在家居士要引起注意。)後來我說:“你原來不是說中觀就是你的生命嗎,現在怎麼樣?”他說:“現在生活壓力很大,好多年都沒有看,全部忘了。”多可怕!生命都忘了,連生命都放棄了。
…
《般若攝頌釋 第叁十九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