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值觀都不相同,這可能也沒有一定之規。但從大乘教義來講,不管是日本人、中國人,這些都是衆生,不應該厚此薄彼。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些人特別痛恨美國人、日本人,那是因爲國家之間發生戰爭,有這種心態也情有可原。但如今完全是國際性合作的年代,不論是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膚色的人,都應該用菩提心去平等對待。
我們佛教中講的菩提心,其實這就是大愛。現在世間人的愛,只是一種小愛,僅僅局限于“我”的家人、“我”的同事……只有將這種愛慢慢擴大,遍及全世界的人類,乃至所有衆生,這樣的愛才會令人快樂。
現在科學家通過觀察人腦,發現人腦的構造對利他最爲適應,倘若傳遞一種自私的信息,則會給它帶來痛苦。所以,幫助他人、關愛他人,對人類而言再合適不過了,如果誰有這樣的心態,他始終會處于快樂中,即使所成辦的事情不成功,但只要盡心盡力了,也會問心無愧。反之,假如你只是愛自己,動不動就覺得別人對你不公平、對不起你,這樣的生活會非常不快樂。因此,愛是奉獻給別人的,不是讓別人來愛自己,你在公司的時候,也要盡量地幫助別人,要知道,不管是日本人還是中國人,誰都不願意感受痛苦。
(六)問:我是北大哲學系宗教學的博士,想請您簡單介紹一下藏傳佛教在漢地的發展,以及您對此發展形勢的評價。
答:藏傳佛教在漢地的弘揚,很可能會日益廣大。因爲佛教不是一種形式,如果只是形式上的話,那藏傳佛教在漢地建寺院、搞活動,這些不一定被允許。但由于藏傳佛教在聞思修上有不共特點,故漢地的高僧大德、知識分子在了解到之後,如今對它越來越感興趣了。
我剛才跟有些同學聊天時也說,1987年法王如意寶來北京時,人們基本對藏傳佛教一無所知,甚至我們穿這種衣服的人去百貨商場,服務員都特別驚訝,全部放下工作看著我們,認爲來了“外星人”。他們見到金發碧眼的外國人,尚且不會如此好奇,因爲當時北京已對外開放,外國人都見怪不怪了。可我們來的時候,大家稀奇得不得了,覺得這是“罕見物種”,于是紛紛圍觀、指指點點。
但如今不是這樣了,隨著越來越多的藏地上師將佛法帶入漢地,大家對藏傳佛教有了一定的認識;再加上漢地大德、學人也不斷入藏求法,彼此之間在學習佛法方面,有了很好的溝通橋梁。這種趨勢將來應該會不斷加強,了解藏傳佛教的人也會逐漸增多,這是很值得高興的事情。其實佛法是對人心的一種教育,人們若依此得到了快樂、得到了利益,這個地方就會興盛佛法。所以,我相信今後通過光盤等科技手段,認識藏傳佛教的人會越來越多,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共同弘揚這樣對人類有利的佛教!
問:現在漢地許多人在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請您介紹一下這部論在佛教中的地位,以及您對漢地衆生學習這部論的一些建議。
答:《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大師所造,以前法尊法師翻譯過。法尊法師是漢地特別了不起的翻譯家,入藏後翻譯了許許多多論典。他在世時並不是廣爲人知,但圓寂之後,人們才漸漸認識到他對漢地衆生的深恩。自從他將此論翻譯出來之後,臺灣的日常法師傳講過,我們佛學院的益西彭措堪布也傳講過,聽說漢地許多佛學院、包括一些大學,如今都在學習。
這部論,把整個菩提道的次第講得很清楚,學習它確實非常重要。我們甯瑪派也有一部《大圓滿心性休息》,與它的修法基本上相同,只不過多了一層密宗的次第。因此,對于學習《菩提道次第廣論》,我個人而言十分贊歎。而且此論後面的勝觀部分,宗喀巴大師在造的時候,覺得意義太深,可能無人了知,于是打算停筆不寫。此時文殊菩薩親自顯現,勸勉他繼續寫下去,並說未來一定會有人通達。所以,該論的加持不可思議,大家若以其作爲學佛的基礎,肯定會有非常大的利益。
(七)問:我是北京大學南亞學系梵文專業的博士,對大圓滿法的修行比較有興趣,祈請堪布進行介紹。
答:哎喲,不能傳哦,呵呵。
問:那簡單介紹一下吧?
答:行,就簡單介紹。大圓滿法,按照密乘觀點來講,是九乘次第中最高的境界。它的修法非常簡單,而且特別適合現代人。
大家都知道,現代人工作非常繁忙,很難在短暫的人生中,聞思浩如煙海的佛教經論。法王如意寶去美國波士頓的某中心時也講過:“大圓滿最適合現代人,尤其是你們這樣忙碌的城市人。”當時有個博士就問爲什麼,法王回答說:“你們要廣泛地聞思大量教理,在短暫的人生中有一定困難。而修學大圓滿的話,依靠自己不共的信心和上師的直指,有緣者當下即可開悟。就算你沒有開悟,但通過這種簡單的方法,認識了心的本來面目,此時就如同站在最高的山巅上一覽衆山小般,其他任何法都不在話下。”所以,此法對當前的人來講,確實相當適合。藏地著名大德噶托度達也說過,末法時代五濁黑暗越厲害,大圓滿加持的日光就越明亮、越熾盛。因此,現在的衆生很需要殊勝密法,尤其是大圓滿的竅訣。
(八)問:我是北大哲學系畢業的博士,現今在讀博士後。我想請教堪布一個問題:我們無論做任何事,在某些方面都很相似,不管做生意還是蓋寺院,都需要聚合資源、做些判斷,還要排除一切幹擾。在這個過程中,怎樣才能既把事情做好,又不增長貪心、分別心?
答:不管是做世間的事情,還是建造寺院等佛教道場,都需要積聚各方面因緣。許多人在做的時候,逢人便講、滔滔不絕,這也說明他對自己的事業特別重視。但重視的過程中,盡量不要産生分別念、貪嗔心,這是一個基本原則,可實際上能不能完全做到呢?這要根據每個人的情況、人格而定。
比如在藏地,很多地方經常修造寺院,有些是以十分正當的途徑,依靠有福報的大施主捐款建成;而有些則到處化緣,最終帶來各種不愉快的現象,對神聖的藏傳佛教也是一種抹黑,讓人們都以爲“藏傳佛教是四處要錢的”。其實,佛教並非僅僅修個寺院、建個佛塔,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物作爲代表,如果是這樣,那麼佛教滅盡之後,這些道場依然存在,佛教教義有沒有都無所謂了。要知道,外在的建築只是提供一種條件,最關鍵的還是內在的思想。就像我們今天在這裏聚會,並不是喜歡這棟房子,或者想看看我這個人,而是因爲我在藏地修學了很長時間,你們希望通過這種交流得到一點收獲。同樣,我來北京大學也是如此,並不是想參觀這裏的建築,或看看你們每個人長得什麼樣,而是想了解這裏不同的思想氛圍,這才是最爲重要的。
正如剛才所說,藏傳佛教有非常深的思想體系,這個沒有了知的話,反而因有些人的不如法行爲,對藏傳佛教産生邪見,最終毀壞自他,這是十分令人惋惜的。所以,判斷任何事情時,不能僅憑表面現象一概而論,理應一分爲二地去分析,否則就會帶來不良後果。
問:我去年去過一趟青海,發現藏族人和漢族人對待財富的態度很不一樣。那麼,藏地的人如何看待做事業積攢財富的意義?
答:在藏地,相當一部分人對財富的態度,不像漢地人看得這麼重。尤其是很多老年人,他們的幸福是建立在信仰上的,所以物質條件雖然一般般,但依然過得很快樂。我曾去過很多牧民的家,他們生活十分清貧,你們有時候的一頓飯,抵得上他們十多個人幾個月的吃穿,可是相比之下,他們心情上的快樂,卻遠遠超過漢地許多有財有勢的富人。
古人說:“有富不一定是福。”在佛教中,知足少欲才是最大的富翁,有了這種滿足感,做什麼都會比較快樂。可是現在許多人缺乏這一點,他們有一輛轎車想買兩輛,有了兩輛又想叁輛,而且質量也要越來越提升……這些人只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卻忽略了它的副作用,最終只能招致無盡的煩惱、痛苦。而我們藏地很多人,從小就信仰大乘佛教,內心有種滿足感、利他心,因此,內心的快樂遠遠超過大城市的人。
當然,現在藏地也有一部分年輕人,由于信仰喪失的原因,走向社會之後,行爲比漢地人更瘋狂,經常去一些不正當的場合。對你們漢地人來說,畢竟有些事物已司空見慣,對此也看得比較淡,而這些人到了大城市以後,拼命地追求物質享受,天天耽著醉生夢死,這種現象如今也不在少數。
(九)問:我是北京大學物理學院的博士後,研究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現在已經工作了。由于各種原因,我覺得佛教非常好,故不希望公司裏的手下都只認錢,而應該有種信仰,崇尚良知和道德。但我又不可能讓他們全部信佛,相信有輪回,那該怎麼做才好呢?
答:不管在什麼樣的團體中,不一定非要用某個宗教的理論去灌輸,只要能引導所有員工心地善良,以此作爲准則的話,這一點人人都可以接受。我以前在雲南、四川等地,看到一些企業家,他們對員工長期進行愛的教育,例如集體學習《弟子規》等,這樣對人心肯定會有幫助。
問:我在搞生物醫學工程期間,接觸過一些比較黑暗的東西。舉個例子來說,現在大家的車壞了就去汽修廠,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你的車並沒壞,或者只是小毛病,結果修了以後,他把你的零件全換走,再給你一些舊的、失效的零件。還有,你的刹車本來沒問題,但更換全套刹車系統很賺錢,修理工爲了讓你換刹車,就給你刹車油裏灌進酒精溶解掉,這樣的話,過段時間你的刹車肯定要壞。所以,現在高速公路上的車禍,很多就是這種原因引起的。但外行不太容易知道這些內幕。
再舉一個例子說,我們搞生物醫學工程的最初,對癌症接觸比較多,老在談怎麼去檢查、怎麼去治好。但後來慢慢才知道,其實很多病是醫生沒法治的,因爲我們日常食物中有大量致癌物,導致心腦血管疾病、肝腎衰竭的化工原料也被大量采用,而這些暫時又沒辦法控製。我說個數字大家就明白了:光是室內建材而言,據北京醫院統計,幾…
《北京大學 宗教文化研究院問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