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P11

  ..續本文上一頁但到臺灣後,曾見過許多次爲老和尚圓寂傳供,卻未聞過爲佛菩薩傳供之事,心中不免有些奇怪。

  我參加佛前傳供,是民國二十幾年的事。開封的河南佛學社曾舉辦過一次佛前傳供大典,我是被拉去參加演奏“十供養偈”,敲打一種用十面小鑼編組成的法器,名稱似乎是叫“雲鑼”,每面小鑼各有一音,共爲十個音,敲法是跟著曲譜、每拍敲兩下,用直板一路不停的敲下去,沒有快慢,也沒有休止。曲調輪回著一直奏,雲鑼也一直的敲,直到傳供的一段結束爲止。另外還有風琴、蝴蝶琴......等多種樂器、以及鈴、鼓、铛、铪、木魚、大磐等法器配合,于傳供進行時演奏,非常悠揚動聽,氣氛莊嚴虔敬而感人。因爲當時的印象非常深刻,其曲調至今都還記得,但其詞,只記得頭一句:“香花普遍刹塵多”及中間一句:“要知趙老茶滋味”兩句,其余的則已完全忘記了。

  在臺灣,我曾問過好多位老法師,幾乎沒有人知道“佛前傳供”的事。後來我問到戒和尚,他說佛前傳供之事,久已無人舉行過,可說已成絕響了。其供養偈的詞句,戒和尚說他也忘記了。戒和尚並說:當年開封的佛前傳供,儀式非常莊嚴隆重,“海潮音雜志”曾有詳細報導,教我查閱民國二十叁年左右的海刊,必有所獲。其後,我曾打聽保存海刊最多的人和寺廟,曾向常覺法師、松山寺(道安老法師將香港陳靜濤老居士的遺物海刊統統取來了)、中央圖書館、臺中佛教會館......等處去查詢,可惜都沒有當時的海刊。

  五、繞佛方法

  在大陸北方,多數寺廟的大殿,佛像背後都留有通道,也就是本省俗稱的“海島”,課誦繞佛,每一圈都經過海島,在佛像四周轉圓圈,從開始繞到最後一圈,不論繞多少圈,都一樣是這樣繞法,人多時,這樣繞不開了,則在一排排拜墊中間,作蛇行式轉來轉去;人不多,則不在拜墊中間蛇行。但有的寺廟,因佛殿不夠大,佛像靠後牆安設,像後沒有通道,這樣的佛殿繞佛時,只能在佛像面前轉圈兒。這是從權的繞法,並不合繞佛的意義。這樣的繞法,似乎可說是“繞給佛看”,是不得已的變通繞法,不能算是正規的繞佛法則。

  論語上有一句話說:“爲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極星,天上的一切星星,都是圍繞著北辰而轉的。孔子利用北辰和群星的轉動現象,以喻有德的人,會受人敬重、圍繞、擁戴,是很恰當的。

  佛爲人中之聖,天中之天,具備萬德莊嚴,較之爲政之德,簡直不可以道裏計。爲政之德,尚宜爲人恭敬圍繞,萬德的聖中之聖,當然更宜爲一切衆坐之圍繞了。所以佛經中亦常有佛弟子見佛時,在佛周圍繞百千匝的記載,這正和論語上衆星繞北辰之喻是同樣的意義。所以正規的繞佛禮節,理當是在佛的周圍而不是在佛的面前兜圈子。至于在拜墊行間蛇行轉圈,原是因地窄人多的權宜辦法。若人不多地不窄,而仍一定要在拜墊中間轉來轉去的蛇行,就毫無意義了。

  但在今日本省,一般佛寺,不管佛像後面有無海島,也不管人多人少,轉得下轉不下,幾乎全是“繞給佛看”的燒法,並且一律在拜墊中間蛇行,甚至有些新起來的老法師,甚至在人很少時,指導後學一定要在佛面前繞和蛇行。可見一件事情,到了日久積非成是、習焉不察的時候,是如何的積重難返了。

  民國七十叁年左右,臺北佛教淨業林,謬受介紹,請我去住,且給我“導師”名義。該林道場清淨,我也欣然前往,該林是一般學佛居士集資新建的道場,建立以來,已有數年曆史,一切作法,已形成固定軌則,每日有四堂功課,專修淨業。我在該林,平時除自修外,每天也參加一、兩堂功課。我慚愧,因法執堅固,于繞佛時每每會引起妄想,深以爲累。有一天,我和部份林友談起繞佛的事,竟有人同意我的看法,並願意試試以去除執著。我經過一再思索,決定逢我參加念佛時,采取大圓圈旋繞,人不多時不蛇行,別的法師領衆念佛時,仍照舊,以免改變了傳統,實行以來,大家也都很習慣,這樣實行約莫有半年之久,程世俊居士才發覺有異。程居士爲該林主要策劃人,他對于日常功課、敲打唱念、諸般儀軌都很認真學習。有一天,他來到我寮房和我討論此事。他的意見約爲四點:(1)這種繞法是否合理?(2)別處有否這種繞法?(3)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本林今後就改此繞法;(4)如果是否定的,希望大家都用老的繞法。

  我告訴程居士:我從前在大陸北方所見,都是這樣繞法;我認爲這樣繞法,才合乎繞佛的本義。並把我所持的理由說給他聽。他聽了以後,仍不能釋疑,認爲應該再請教大陸來的老法師,聽聽老法師的意見比較好。于是,就由他去請教老法師。

  過了幾個小時以後,程居士來說:“我已用電話請問了上道下源老和尚,老和尚說導師您的繞法不錯,說應該這樣繞,這樣才正確;並說他海會寺就是這樣繞的。既然老和尚也說這樣對,而且海會寺也是這樣繞,則其余的人也就不必再問了。本林今後也一律改爲大圓圈繞佛就好了,”

  × × ×

  釋尊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所未說法,如大地土。又說:諸佛說法,必待因緣,時乃說之。戒和尚源公,從青年時期,早已發菩提心弘揚佛法。一生講說不辍,所有言說,至爲豐盈。以戒和尚德學修養之深,經驗閱曆之富,其所已說比之其所未說者,亦不啻爪上塵與大地土之天壤雲泥也。以上數事,皆爲我所親身閱曆,苟無因緣,未必另在別處流露過。雖非大要,然亦有助于對和尚之認識,證明其實爲今日之大善知識。因特記之,以爲紀念。

  懷念法和尚源公上人

  宏榮

  今年農曆十月初五日是我法和尚,源公上人九十冥誕及往生一周年的紀念日。回憶民國五十五年冬天,在圓山臨濟寺受比丘戒時。老人家是戒場叁師和尚之一——羯摩阿阇黎。他的法緣極盛,當時正由新竹講金剛經圓滿回來。戒子們適在拜願之際,二師父(淨念法師)介紹老人給衆戒子頂禮,見面之初,使我永生難忘的是他那慈顔嚴肅的法相,響亮的聲音,而且慈悲中帶著威嚴,以不疾不徐的詞句,對我們開示:“剛才你們在忏磨,但忏磨意義;你們需要發最虔誠的懇切心,來忏悔無始罪業,不然,身心充滿了深重的業障,則無法接受清淨的戒法。譬如說:遲不病,早不病,獨獨進戒場便生病了,又,重則遲不死,早不死,受戒時偏偏死去,這不是業障是什麼?!所以不發最虔誠的懇切心來禮忏是不行的。希望大家既發好心來求戒,戒常住有不如己意的地方,得要忍耐,以堅固其道心。應知我們是來求戒的,不是來圖享受。”

  六十七年秋天,田中鼓山寺傳授在家菩薩戒,敦請老人家爲得戒和尚,聘我當引禮師之職。聞老人家爲戒子開示:“大家最要注重道心,有道心則可發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便能産生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悲願,達到永不退轉的境界。這要靠自己至誠懇切禮拜、忏悔,方能得到上品淨戒。”

  七十叁年夏季和七十六年冬季,宜蘭福嚴寺舉行兩次傳戒法會,禮請老人家爲得戒和尚。戒場隆重,規矩嚴肅。參與受戒的在家弟子,共達數百人。由于景仰老人家滿臉慈祥,嘹亮法音,我聆聞後,內心有說不出的歡喜。在歡喜之中,便向和尚乞法,獲得慈悲答允,擇日付法。

  七十叁年(甲子)五月廿九日正式傳授爲曹洞正宗第五十代法嗣,法號今光;修嚴法師法號今明,同屬江西壽昌禅師派下法脈。是日無發請柬,有近百名來賓聞風而至參加盛典。這是老人家德行感召所致!

  七十六年冬,福嚴寺再度傳戒,仍以老人家爲得戒和尚。開戒時,老人家因病纏身,不能前來,派仁光法師莅場說明在叁軍醫院情況,並請大家曲諒!他老人家雖未能前來和大家見面,卻時常惦念著戒子們,使我內心深爲感動!老人家常爲我們前途著想,使我們自然對老人家産生極高的敬意,亦常仰慕老人家爲教弘法,辛勞奔馳爲衆生忙碌忘軀的精神!

  這幾年仰仗老人家的教導培養,現在非但我們頓失偉大的導師,更是佛教界一大損失!他不僅是一位有德行的長老,而且是青年僧所欽慕景仰的對象,而今,忽然撤手離去,怎能不令人有難言的哀思!

  唯願老人家能不舍娑婆,乘願再來,救護我們苦惱的衆生!

  一門宏揚——敬悼道源長老

  雲庵

  自大乘佛法傳入中國,讀經論備述十方世界恒沙諸佛。有情未來,悉有歸宿,演至東晉盧山慧遠大師糾集結社發願修行,以至于今。益有普遍流行之勢。世人囿以普遍則爲淺易之成見,實不知念佛法門,有其淺易,亦有其高深。且就五經一論內容看,描述結構莊嚴西方極樂淨土,使有情生向往之心。十六觀經等,實質爲古老禅法,亦可出現妙覺無垢境界。勿論上根與下智最終皆可入淨土之說。因此念佛稱之爲叁根普被。又西方淨土法門經過長期理論與實踐比較,實勝十方其他淨土,如觀經:韋提希因受阿阇世折磨,要求世尊指點她一處無憂悲苦惱之國土,當願往生其國。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淨妙國土一時皆現于前。韋提希清楚觀察十方清淨國土,她終于選擇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做爲歸宿,爲明證之一。

  淨土法門特色在實踐,故實踐念佛者衆多,理論弘揚者少,兼以理論實踐者,又少之又少。今年初夏生西之上道下源長老,除實踐念佛法門外,又以文字闡揚宣導,又以其他經教培固淨土教內涵。現今淨土法門在此臺灣繁滋茂盛,有寺院就有淨土法門,有陽光處就有彌陀洪名。實拜幾位長老大德推動所賜。

  長老道源老和尚有因緣到臺灣,即創立道場于基隆八堵,曰正道山淨土宗海會寺。大力弘揚念佛法門,留有數輯“佛堂講話”,很能配合臺灣佛教現前環境。當然突出極樂、弘揚淨土,並不表示廢棄其他經典的宣揚。在民國六十年秋季湛然寺曾請長老莅寺講過一次金剛經,依稀記得先師慧峰上人率同信徒到火車站迎接,由樂隊前導,一路吹吹打打到湛然寺。那時剛出家沒幾年,對經典了解不…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七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