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于能够宏教利生,大兴法化,这就是所谓的“不吃苦中苦,难为人上人”的榜样!反观今天的出家生活,衣食丰饶,堂房富丽,交际应酬,车来车去,如此养尊处优,松散懈怠,道心如何能发?道业何年可立?”
在场大众,听了白圣长老的一番话,深受感动。人人都从内心深处,激起了惭愧与警觉的思绪!
(五)
有一次道源老和尚在讲经席上,提起了他自己的一段往事,他说:
“想当年在大陆时期,我曾经和几位同道,去朝山西五台山。山上有一个文殊洞,那时年轻好奇,想要进入洞里一看究竟。因为洞口太窄,那几位同道看我身材细瘦,就提议由我先行进去。我当时一想:洞里情况莫测,万一里面藏有毒蛇猛兽,岂不危险?于是我就推让寿冶和尚首先进去。寿冶和尚厚道,他也不考虑自己是个胖子,一侧身就进去了。
我看他进去之后没有事故,我才向里探身。不料上半身进去了,下半身却卡在洞外。这时寿冶和尚在里面拖拉,外面的人就向里推,弄得我进退不得,腹背夹痛,经过三、四分钟才爬进去了。
各位居士!我那时候有一些“小心眼”,其实“小心眼”无济于事,尤其是在佛法中,“小心眼”更是要不得。学佛的人,第一步功夫就是非得养成一个“光风霁月”的胸怀不可”!
(六)
民国五十年农历八月,我在基隆海会寺受戒,戒期中道公和尚曾经升座示范“诵戒”。其口齿之俐落、声音之洪亮、速度之快捷,令人惊叹不已!
(七)
于今道公化缘已尽,竟然撒手西归,以为:云以道公平日弘扬“净土”之专,持诵“佛号”之勤,想必能莲生上品,了却大事,不过南阎浮提,此时此地,邪说炽盛,正法消磨。长老辈相继凋零,实非佛门之福。展望未来,谁为后继?言念及此,不尽令人黯然也。
上道下源老和尚的风范
法振
戒和尚 源公去年圆寂的时候,我正在忙于办理赴大陆探亲的事,除了赶往基隆海会寺参加了一支香的助念并瞻礼遗容,以及到临济寺参加赞颂大会外,其余的未能有所表示,戒和尚生前对我很为爱护和期勉,我自惭资质鲁钝,只能默默地做个老实出家人,对戒和尚常自感惭愧和歉疚,玆闻缁素四众将为戒和尚编印纪念文集,不揣浅陋不文,将我印象中的几件往事写出来,以表达我对戒和尚的追怀和纪念。
一、第一印象
民国二十二年左右,我正客居开封,常于闲暇之日,跑到铁塔寺去玩耍,寺在开封城内东北角,寺内办有一所“河南佛学院”;寺外西南方约百余公尺远,有一座六角阁亭。亭外为一大片树林,林木深广幽静,游人不多,为佛院师生课余经行论道的好地方;亭内中心处有一尊古老的丈六金身阿弥陀佛立像,佛像周围还有相当宽的空间;书桌书架,依窗靠墙环列其间,桌上架上布满了佛学图书刊物,供人游憩阅览,是一间很理想的阅览室,有数位出家人轮流看管,阅者如有疑问,他们都很亲切详为解答。其中有一位小和尚(应是小沙弥)年龄和我相若,年纪虽轻,佛学似已具有根柢,我的疑问,他几乎都能解答,令我深为佩服,所以一有空闲,就老远地跑去找他玩。老实说,他的确启发我不小的善根。
有一天,浓雾很重,我又跑去和小和尚谈天,忽见窗外冉冉出现两位仙风道骨的法师,他们长衫翩翩,在雾中边走边谈,由隐而显;挺拔的身材,端庄的仪表,风采神韵,宛如天人一般,配合若浓淡参差的垂垂柳枝,构成一幅非常庄严美妙的图画,立刻给我印上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小和尚告诉我:那是两位佛学院的老师,他们常在林间散步论道,或独自经行念佛,自此以后,不管是读到或听到有人赞美出家人,脑际就会浮起当时的美好印象。——以后经证实,其中一位即是 源公戒和尚。
过了几年,中日战争爆发,我也有机会住进了铁塔寺,可惜这时的佛学院,已因时局动荡而停办,所有的师生亦都解散了,没有机会和戒和尚亲近。
数十年后,我漂泊到了台湾,因为当年在铁塔寺种了一点儿善根,每到一地,都喜欢跑寺庙去亲近佛法。民国四十九年,在一个寺院中听人说,有一位最会讲经的道源大法师,北方人,某月某日起将要在屏东东山寺讲楞严经。我想北方人讲经一定容易听懂,我就决定到屏东去,住在东山寺,安心好好的听一部经。从开始到圆满,共三个月,朝夕亲近听讲,——这是我第一次有缘亲近戒和尚。当我头一次见到讲经法师时,就觉得很面熟,当我联想起从前铁塔寺的一幕画面时,就感到因缘很奇妙。于是就找了一个机会向法师求证,果然不出所料,当年的美好印象,就是当前的讲经大法师。
二、辩才无碍
人人都知道我们戒和尚讲经辩才无碍,说法第一。他的口才,究竟是天赋的呢?还是学习成就的呢?据戒和尚说:天赋的成份固然有,但主要的还是要培养磨练。戒和尚曾经讲述他修学口才的一段往事。
在屏东讲经圆满,我和戒和尚等人同车北返,在火车上,源公讲了许多前缘往事,俱都是对后学有教育启发性的,其中有一段是他自己年轻时修学口才的事。 源公年轻时,住在北平某寺,除了与同参共修之外,还时常往天桥跑。北平的天桥一带,是江湖术士杂集之地:说书的、说相声的,卖唱的,耍把戏的......应有尽有,五方杂处非常热闹,源公跑这种地方,并不是去赶热闹,寻刺激。他是去听说书说相声的,研究他们的口才诀窍语言技巧,旁人不知 源公跑天桥的用意,所以也有人不赞成他常跑这种地方, 源公因为已跑出了心得,当然不会理会别人的闲话。
有一天,有十来位同参在一起斗嘴, 源公说出了自己跑天桥的用意和心得,同参们当然不会信服。于是兴起了一场论战。 源公说:你们每人一张嘴,我用手捏住半张嘴,只用半张嘴,由你们出题目辩论,如果你们能取胜,以后我一切完全听你们的。辩论结果,大家一致服输。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何况江湖术士,人人都有其特长,不然何能凭一张嘴,走遍天下?不过,要想学他们的特长,也得先俱备智慧的抉择能力和定力,否则,随著他们的情节转了,一点益处也得不到。——道公最后警惕说。
三、大座讲经
人人都晓得 源公辩才无碍、说法第一,却少人晓得戒和尚梵呗唱念也是第一流的。
民国五十一年,海会寺第一次依制结夏,期间戒和尚拟给我们讲戒及法华经,要用大座仪式,但大家对于大座仪式不太熟悉,也有人主张不用大座来扩充讲听时间,戒和尚闻悉有人有这样想法,乃开示大众说:
× × ×
大座仪式实应予以保存不可废弃。须知古德制定大座仪式,深有用意,今人心浮性燥,往往信口批评,认为繁琐,说时代不伺了,工商业发达,工作繁忙,时间紧张了,讲经就讲经好了,何必浪费许多时间......?种种的批评,不知断丧多少优良传统。
古德制订大座讲经有多种意义:
一、一切经法,都以般若为究竟。般若为诸佛之母,一切众生,唯依般若而得成佛。讲经,就是讲般若。但众生根性种种不一,为摄受各种程度众生,乃有浅深权实种种程度的经典,无非以种种方便,以开启众生的般若慧为旨归。般若慧对于学佛最为重要,所以学佛的人,应恭敬尊重一切经法。释尊在因地时,会为求半偈而不惜舍弃身命,就是尊重经法。释尊曾提示我们:尊重经法,要如事父母,如诸天之事奉帝释,不可轻忽。我们要听经闻法,岂可不恭敬尊重?但恭敬尊重心,并非生来本俱,而是今生前世,经依一定的环境、教养、薰陶、培育才有的。
仪轨,是一种礼节,是一种境界,有向善的薰染作用,恭敬、虔诚、尊重,藉仪轨才能表达,同时也能感染培养他人的敬重心。
二、佛教的仪规,多是古德精心制订的,且都是次第条理规范井然,庄严隆重繁简适中,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如大座讲经仪式,即可严肃道场威仪,安定听讲者的身心,表达对法的尊敬,启发后学者的虔诚,意义极为深长。
三、佛法义理深广幽微,心不安静岂能领会深入?常人妄心炽然,心浮气燥,如何听得入微?平复燥妄,莫如仪轨,经过一番礼诵唱念,梵呗悠扬的薰陶,浮燥之气极易消褪。
四、佛法不是空浮的理论,必须行解并进,才容易悟入。善根深厚的人,解行一致,正听经时,就能即义起观、会归自性。所以佛陀说法,座下即时证果者很多;末世众生根薄,讲者固不及佛陀,听者也不如佛世。故于未讲之前,先导之以仪轨,求三宝加被;解行并进,令心归正位,讲的人称性发挥,听的人亦能全心领会,渐趋于悟境。
五、佛教古称“象教”,修持多不离仪轨。仪轨乃古德依据修持心得及众生根性而订立,故仪规自身即是修持法门,同时又是很好的接引方便,极为契机的宏法方式。
六、有人认为工商业时代,人人忙碌,大座仪式浪费时间,不如废弃,省些时间多讲些经。殊不知人生一直都在忙,不是工商业发达后才忙的。人如果不肯忙里偷闲,永远不会有修行的时间。而今既然要听经,就该把心放下,不要挂虑时间,才能安心听讲。
七、如有特殊情况,时间的确有限,恐怕经讲不完,可以采行从权的办法,只在开经及圆满之日用大座仪式,其余的日子从简。总之,大座仪式应予以保持,不宜完全废弃不用。
八、佛教仪轨,多有梵呗配合,梵呗实为仪轨中一重要部份。对于唱念,不可轻忽,应求其正确熟习;板眼要足够、准确,唱腔要抑扬顿挫字正腔圆,用气要丰厚沉稳,练习要纯熟,才能彰显梵呗的功德。钟声偈第二、四两句末尾引声,都应该是三个半湾子,现在一般的都没有唱够,显得韵味不足,应予注意。道源唱不好,但是我可以教给你们唱。”
× × ×
戒和尚说罢,就唱给我们听,然后又教我们习唱。老腔老板,沉稳厚重,梵味十足,耐听极了。
四、为佛传供
昔年在大陆北方,曾参加过为佛传供的仪式,未见过为老和尚圆寂传供,此因我当时年轻,见闻不广,不足为怪,…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