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P11

  ..续本文上一页但到台湾后,曾见过许多次为老和尚圆寂传供,却未闻过为佛菩萨传供之事,心中不免有些奇怪。

  我参加佛前传供,是民国二十几年的事。开封的河南佛学社曾举办过一次佛前传供大典,我是被拉去参加演奏“十供养偈”,敲打一种用十面小锣编组成的法器,名称似乎是叫“云锣”,每面小锣各有一音,共为十个音,敲法是跟著曲谱、每拍敲两下,用直板一路不停的敲下去,没有快慢,也没有休止。曲调轮回著一直奏,云锣也一直的敲,直到传供的一段结束为止。另外还有风琴、蝴蝶琴......等多种乐器、以及铃、鼓、铛、铪、木鱼、大磐等法器配合,于传供进行时演奏,非常悠扬动听,气氛庄严虔敬而感人。因为当时的印象非常深刻,其曲调至今都还记得,但其词,只记得头一句:“香花普遍刹尘多”及中间一句:“要知赵老茶滋味”两句,其余的则已完全忘记了。

  在台湾,我曾问过好多位老法师,几乎没有人知道“佛前传供”的事。后来我问到戒和尚,他说佛前传供之事,久已无人举行过,可说已成绝响了。其供养偈的词句,戒和尚说他也忘记了。戒和尚并说:当年开封的佛前传供,仪式非常庄严隆重,“海潮音杂志”曾有详细报导,教我查阅民国二十三年左右的海刊,必有所获。其后,我曾打听保存海刊最多的人和寺庙,曾向常觉法师、松山寺(道安老法师将香港陈静涛老居士的遗物海刊统统取来了)、中央图书馆、台中佛教会馆......等处去查询,可惜都没有当时的海刊。

  五、绕佛方法

  在大陆北方,多数寺庙的大殿,佛像背后都留有通道,也就是本省俗称的“海岛”,课诵绕佛,每一圈都经过海岛,在佛像四周转圆圈,从开始绕到最后一圈,不论绕多少圈,都一样是这样绕法,人多时,这样绕不开了,则在一排排拜垫中间,作蛇行式转来转去;人不多,则不在拜垫中间蛇行。但有的寺庙,因佛殿不够大,佛像靠后墙安设,像后没有通道,这样的佛殿绕佛时,只能在佛像面前转圈儿。这是从权的绕法,并不合绕佛的意义。这样的绕法,似乎可说是“绕给佛看”,是不得已的变通绕法,不能算是正规的绕佛法则。

  论语上有一句话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辰,就是北极星,天上的一切星星,都是围绕著北辰而转的。孔子利用北辰和群星的转动现象,以喻有德的人,会受人敬重、围绕、拥戴,是很恰当的。

  佛为人中之圣,天中之天,具备万德庄严,较之为政之德,简直不可以道里计。为政之德,尚宜为人恭敬围绕,万德的圣中之圣,当然更宜为一切众坐之围绕了。所以佛经中亦常有佛弟子见佛时,在佛周围绕百千匝的记载,这正和论语上众星绕北辰之喻是同样的意义。所以正规的绕佛礼节,理当是在佛的周围而不是在佛的面前兜圈子。至于在拜垫行间蛇行转圈,原是因地窄人多的权宜办法。若人不多地不窄,而仍一定要在拜垫中间转来转去的蛇行,就毫无意义了。

  但在今日本省,一般佛寺,不管佛像后面有无海岛,也不管人多人少,转得下转不下,几乎全是“绕给佛看”的烧法,并且一律在拜垫中间蛇行,甚至有些新起来的老法师,甚至在人很少时,指导后学一定要在佛面前绕和蛇行。可见一件事情,到了日久积非成是、习焉不察的时候,是如何的积重难返了。

  民国七十三年左右,台北佛教净业林,谬受介绍,请我去住,且给我“导师”名义。该林道场清净,我也欣然前往,该林是一般学佛居士集资新建的道场,建立以来,已有数年历史,一切作法,已形成固定轨则,每日有四堂功课,专修净业。我在该林,平时除自修外,每天也参加一、两堂功课。我惭愧,因法执坚固,于绕佛时每每会引起妄想,深以为累。有一天,我和部份林友谈起绕佛的事,竟有人同意我的看法,并愿意试试以去除执著。我经过一再思索,决定逢我参加念佛时,采取大圆圈旋绕,人不多时不蛇行,别的法师领众念佛时,仍照旧,以免改变了传统,实行以来,大家也都很习惯,这样实行约莫有半年之久,程世俊居士才发觉有异。程居士为该林主要策划人,他对于日常功课、敲打唱念、诸般仪轨都很认真学习。有一天,他来到我寮房和我讨论此事。他的意见约为四点:(1)这种绕法是否合理?(2)别处有否这种绕法?(3)如果答案都是肯定的,本林今后就改此绕法;(4)如果是否定的,希望大家都用老的绕法。

  我告诉程居士:我从前在大陆北方所见,都是这样绕法;我认为这样绕法,才合乎绕佛的本义。并把我所持的理由说给他听。他听了以后,仍不能释疑,认为应该再请教大陆来的老法师,听听老法师的意见比较好。于是,就由他去请教老法师。

  过了几个小时以后,程居士来说:“我已用电话请问了上道下源老和尚,老和尚说导师您的绕法不错,说应该这样绕,这样才正确;并说他海会寺就是这样绕的。既然老和尚也说这样对,而且海会寺也是这样绕,则其余的人也就不必再问了。本林今后也一律改为大圆圈绕佛就好了,”

  × × ×

  释尊说: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所未说法,如大地土。又说:诸佛说法,必待因缘,时乃说之。戒和尚源公,从青年时期,早已发菩提心弘扬佛法。一生讲说不辍,所有言说,至为丰盈。以戒和尚德学修养之深,经验阅历之富,其所已说比之其所未说者,亦不啻爪上尘与大地土之天壤云泥也。以上数事,皆为我所亲身阅历,苟无因缘,未必另在别处流露过。虽非大要,然亦有助于对和尚之认识,证明其实为今日之大善知识。因特记之,以为纪念。

  怀念法和尚源公上人

  宏荣

  今年农历十月初五日是我法和尚,源公上人九十冥诞及往生一周年的纪念日。回忆民国五十五年冬天,在圆山临济寺受比丘戒时。老人家是戒场三师和尚之一——羯摩阿阇黎。他的法缘极盛,当时正由新竹讲金刚经圆满回来。戒子们适在拜愿之际,二师父(净念法师)介绍老人给众戒子顶礼,见面之初,使我永生难忘的是他那慈颜严肃的法相,响亮的声音,而且慈悲中带著威严,以不疾不徐的词句,对我们开示:“刚才你们在忏磨,但忏磨意义;你们需要发最虔诚的恳切心,来忏悔无始罪业,不然,身心充满了深重的业障,则无法接受清净的戒法。譬如说:迟不病,早不病,独独进戒场便生病了,又,重则迟不死,早不死,受戒时偏偏死去,这不是业障是什么?!所以不发最虔诚的恳切心来礼忏是不行的。希望大家既发好心来求戒,戒常住有不如己意的地方,得要忍耐,以坚固其道心。应知我们是来求戒的,不是来图享受。”

  六十七年秋天,田中鼓山寺传授在家菩萨戒,敦请老人家为得戒和尚,聘我当引礼师之职。闻老人家为戒子开示:“大家最要注重道心,有道心则可发菩提心;有了菩提心,便能产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悲愿,达到永不退转的境界。这要靠自己至诚恳切礼拜、忏悔,方能得到上品净戒。”

  七十三年夏季和七十六年冬季,宜兰福严寺举行两次传戒法会,礼请老人家为得戒和尚。戒场隆重,规矩严肃。参与受戒的在家弟子,共达数百人。由于景仰老人家满脸慈祥,嘹亮法音,我聆闻后,内心有说不出的欢喜。在欢喜之中,便向和尚乞法,获得慈悲答允,择日付法。

  七十三年(甲子)五月廿九日正式传授为曹洞正宗第五十代法嗣,法号今光;修严法师法号今明,同属江西寿昌禅师派下法脉。是日无发请柬,有近百名来宾闻风而至参加盛典。这是老人家德行感召所致!

  七十六年冬,福严寺再度传戒,仍以老人家为得戒和尚。开戒时,老人家因病缠身,不能前来,派仁光法师莅场说明在三军医院情况,并请大家曲谅!他老人家虽未能前来和大家见面,却时常惦念著戒子们,使我内心深为感动!老人家常为我们前途著想,使我们自然对老人家产生极高的敬意,亦常仰慕老人家为教弘法,辛劳奔驰为众生忙碌忘躯的精神!

  这几年仰仗老人家的教导培养,现在非但我们顿失伟大的导师,更是佛教界一大损失!他不仅是一位有德行的长老,而且是青年僧所钦慕景仰的对象,而今,忽然撤手离去,怎能不令人有难言的哀思!

  唯愿老人家能不舍娑婆,乘愿再来,救护我们苦恼的众生!

  一门宏扬——敬悼道源长老

  云庵

  自大乘佛法传入中国,读经论备述十方世界恒沙诸佛。有情未来,悉有归宿,演至东晋卢山慧远大师纠集结社发愿修行,以至于今。益有普遍流行之势。世人囿以普遍则为浅易之成见,实不知念佛法门,有其浅易,亦有其高深。且就五经一论内容看,描述结构庄严西方极乐净土,使有情生向往之心。十六观经等,实质为古老禅法,亦可出现妙觉无垢境界。勿论上根与下智最终皆可入净土之说。因此念佛称之为三根普被。又西方净土法门经过长期理论与实践比较,实胜十方其他净土,如观经:韦提希因受阿阇世折磨,要求世尊指点她一处无忧悲苦恼之国土,当愿往生其国。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十方诸佛净妙国土一时皆现于前。韦提希清楚观察十方清净国土,她终于选择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做为归宿,为明证之一。

  净土法门特色在实践,故实践念佛者众多,理论弘扬者少,兼以理论实践者,又少之又少。今年初夏生西之上道下源长老,除实践念佛法门外,又以文字阐扬宣导,又以其他经教培固净土教内涵。现今净土法门在此台湾繁滋茂盛,有寺院就有净土法门,有阳光处就有弥陀洪名。实拜几位长老大德推动所赐。

  长老道源老和尚有因缘到台湾,即创立道场于基隆八堵,曰正道山净土宗海会寺。大力弘扬念佛法门,留有数辑“佛堂讲话”,很能配合台湾佛教现前环境。当然突出极乐、弘扬净土,并不表示废弃其他经典的宣扬。在民国六十年秋季湛然寺曾请长老莅寺讲过一次金刚经,依稀记得先师慧峰上人率同信徒到火车站迎接,由乐队前导,一路吹吹打打到湛然寺。那时刚出家没几年,对经典了解不…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七讲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