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P12

  ..续本文上一页多,听众则赞叹有加。七天圆满日,正好是双十节,上供回向。先师代表台南佛教界,除丰厚供养外,又向长老敬赠“深解义趣”(金刚经句)锦旗一面。讲经期间,看见长老每天下午经行在二楼走廊,手不停的拨弄念珠。数年前整理湛然寺书籍杂物,翻到一本用塑胶夹夹著的“金刚经”讲解资料,推测是当时发给听众的参考资料。我留在身边备用。因为他老是河南人,河南语言自古被称为中原正音,洛阳、开封二国都皆在河南故。所以他的口齿不缓不急,非常清晰,分析能力也很强,真所谓语无碍、义无碍,得到大众普遍的肯定。

  民国五十八年,海会寺传授三坛大戒,长老任得戒和尚兼大师父。白圣老法师为羯摩和尚,先师慧公为教授和尚。二师父净念法师、三师父恒一法师、四师父宽道法师、五师父圆宗法师、六师父见如法师。时隔十九年,戒常住的成就戒子及长老的教诫,不敢或忘,戒子一百七十七人,其中美国来了五名男女新戒,三名求受菩萨比丘戒,二名求受菩萨比丘尼戒。民国六十六年,我到旧金山万佛城,与这几位戒兄还见过面。戒常住虽有增建斋堂、讲堂、厨房、但堂殿、寮舍还是不够用,兼以原住南部阳光和熙,乍来北部凄风冷雨,受戒真是一大考验。我是与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五、六十位同学团体去求戒,女众约有四十位,长老慈悲,让出丈室给我们戒子住,挤进四十人。听说现今海会寺已重建,今年再度传授三坛大戒,万分惋惜,大势不顺人意,一位得力助手仁光法师也在长老圆寂前半个月往生。师徒相偕离去。前二个月前收到海会寺寄来一张海报,得戒和尚还是长老,我们佛教相信精神不泯,长老必定分身到海会寺匡护戒期圆满。

  又微有所闻,长老平时生活俭省克苦,喜爱恬淡宁静,尚保持中国佛教僧人的风格。一次佛刊报导,有一年南洋佛教团体来华,到海会寺访问,长老告诉来宾说:托远方来客的福气,这一年中,今天才吃到一次豆腐。观今出家菩萨三餐如筵,莲子红枣、特大花菇,还嫌营养不够,三天一小补,五天一大补,但是色体日衰,增润生死,道气品味,更成反比。

  淡泊名利,遵佛遗教。当推选他任中国佛教会理事长,他当仁不让,为全体佛教服务,义不容辞。三年期满,潇脱下台,绝无沾腻,与老烟枪式,攀附忘形者,截然不同。

  时不予教界,老和尚一位接著一位齐聚于西天佛国,佛子悲喜交织,悲是以凡夫心悼念老和尚逝世,佛教失去砥柱,无善知识依循亲近。喜是老和尚舍弃业报身,诚如世尊说:“此是应舍之身,罪恶之物,假名为身,没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灭之,如杀怨贼而不欢喜?”依在世功德,则定必能亲侍西方极乐教主,等待证无生法忍,再回娑婆游戏人间,再造人类幸运。

  深感惭愧,由于身体多病,养成疏懒,少到其他道场参方请益,致消息隔绝,未能及时赶到戒和尚告别追悼会上香,愧疚之余,谨以此文做为至诚至敬悼仰。

  平凡的高僧——源公院长

  心会

  第一次见到老和尚是在台北志莲精舍,当时老人在讲往生论,虽然乡音听来吃力,但觉得与一般讲经法师迥然不同,解释经文言简义骇,条理分明析义圆融,句句踏实不谈玄说妙,举证确凿劝修由衷,无琐言赘语,更不节外生枝说古论今,或批评人事褒自贬他。俨然正宗讲经法师,其时约在六十二年。

  六十五年冬,我自嘉义清华山禅学院毕。六十六年春,随家师到台北十普寺任库头一职,处在经忏道场,但誓不应付佛事,不过也深感空过光阴,时时想离开。是年冬,适禅学院同学慧隆法师来访,言其刚入海会寺能仁佛学院就读,这正是大好消息,正也是我的去处。遂于翌年初由慧隆同学陪往八堵,言明来意,老和尚命我当场写自传一篇,看后很满意说:“好!我们十九号(正月)开学,到时你来。”不多说一句。

  老和尚德学所感,召来满额的学生,除台湾地区外,还有星马香港等地十几位同学。也许过惯了富裕舒适的生活,新到的学生显得很不自在和适应,虽然生活环境较刻苦和简陋,同学有些微言,但大家为法而来,个个法喜充满努力用功。好几个同学挤个小房间,睡上下铺铁架床,剩下不多的活动空间,全体都进房的话会显得摩肩擦踵;小讲堂容纳四十几位同学,二人合用一张小桌椅,久而其乐也融融,大家惇惇善学,并不因空间窄逼生活淡薄而退惰。老和尚常说没福报,无好的供养,但有点法味供养大家。同学们实在很感激老人家了,怎敢还有更多的奢望。生活简单无华,才会显出纯朴的本质和领悟平实自然的可贵。衣食容易、生活浮华骄奢,常会腐蚀完美的人性,变成矫饰和不实,唯有安于生活才能走向平常心的大道。

  源公在大陆致力于讲经传戒办学,因其目睹僧尼不懂佛法,被社会所诟病,又如何自利度他,到台湾情况也一样,且邪正神佛不分。常言要佛法兴,必须办佛学院先培育僧众,因此一直想办学,自叹福报不够,因缘都不具足,眼看七老八十了,再不办就没机会了,遂于七十八岁那年招生开学。众所皆知老和尚是高度近视的人,他看书是用眼睛直接靠著字面扫瞄,上课的经文或重点资料讲义,都必须由同学抄大字,大约八分见方。每次讲课都要详看注解科文,不敢马虎;虽然大部份都讲过无数遍,老人家说讲经要负责任,可以讲深、讲浅、讲详细、讲简单,但不可讲错,否则瞎了众生智慧眼。要依经解注,或依祖师大德注解,不懂的不可妄自揣测信口开河。也不可死背注解,变成背注解法师,囫囵吞枣一点没消化,所谓儱侗佛性颟顸真如。也不可死在名言句下,要有拣择慧眼,该用则用,能分辨是非邪正,把经讲活。老人家常告诫,讲经要扣著经文讲,不可离题节外生枝,偏离经文不知所云,或自赞毁他借题发挥,讲古说笑嬉言俚语,说俗论野成为热闹杂会,必须前后连贯,不要讲到后头忘了前头,讲前面要注意后面,段落清楚层次分明。老人不愧是科班讲经法师。

  源公音声清脆咬字分明,缓急恰到言词中肯,不随便说笑,一副悲天悯人之心,唯鼓励宏法修行,说话抑扬顿挫技巧圆熟,悲欢喜怒哀怨皆能表现于形,言情并致,颇具说服力,常能动人之心,讲古往今事皆如目前,百听不厌起人道心。老人说法无厌、词义无碍,诚再来人也。经云末法时代亿万人修行,罕有一得度者。今时开演讲会,常是热闹喧腾一番;是否能刻骨铭心,脚踏实地去实行则不无疑问。盖说法不感人(非感官刺激)鲜能起真修。尤其在这富裕开放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环境里。所谓的末法众生福报薄善根浅,衣食足道心远也许是这样吧。

  老人解经多依贤首五教十门分别,其亲近慈舟大师为时甚久,常代座讲华严经。也曾亲近谛闲、圆瑛、太虚、印光诸大老座下,天资聪敏细心踏实,被尊为当今说法第一不无渊源。其说经消文释义显理,或举证劝修皆无拖泥带水闲言杂语,言简而理明,词少而义丰,同学获益良多久听不厌。但谁能知道老人家用了多大苦心呢?三千度的近视,见人只能看个轮廓,每次上课为了负责,总要把资料注解看过,有时还要查辞源辞海,一个字或一句文,或一个错字都要查个清白,有时请同学帮他我,但到夜晚大家都睡觉了,常要累他整个晚上,真是苦了老人家。他常说不惜讲经而死在讲台上,这种为法忘躯的精神,今日似乎找不到第二人。他最后讲四十二章经时已经八十七岁了,那时已如风中残烛病魔缠身,但是坚强的意志和愿力似乎胜过一切。

  老人自幼体弱多病,二十来岁闭关,不到三个月就吐血,他想这一生能活个三十岁就心满意足了,他想不到能活到这么大把年纪,有一次我当侍者陪他外出,他说以前有位居士算他八字,说他八十不死就八十五,八十五不死,就八十九,果然在八十、八十五二次进三总,情况危险,医生说一般人到那种病情绝死无活,大概是龙天护法留他下来。临终前住三总,有信徒见病房上空龙天圣众围绕。

  源公少怀宏法利生悲愿,讲经宏律导归净土。如六十二岁自题云:“初颇有雄心,法运一肩担;老来一无成,自问恒自惭。演教与宏律,只是结人缘;自修唯净土,归命西方莲。”言露谦虚和为法为人之心,且重自修功夫不尚空谈。到了八十岁自题云:“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已经到八十;世寿长短随缘了,宏法利生是吾职。”更流露宏法尽瘁,死而后已之愿,言里多么洒脱自在,诚大菩萨再来也。老人家讲过四十二章后,因体力耳目实在是不行了,遂改为每月一回佛学问答,信徒事先写好要问的问题,由侍者“口耳”传给老人当场解答。如此一直到住进三总就再也没回来了。

  我在学院三年,除客堂内,外带听录音带,总共听老人讲过二十几部经论戒本疏解,大概是我今生最丰收的季节,可惜眼昏耳瞆,又患“消化不良”症,几无所得,虽然如此,如入芝兰之室,多少也沾得一点香气。老人家平常开示,八宗并重一门深入,论理圆融无碍,劝修唯崇净土。解行如鸟两翼,若光解无行恰如画饼充饥,若唯行无解无异盲修瞎练,老人强调修行的重要,若光说不行,有朝一日到酆都殿前,阎王老子可不与汝等说真空妙有,辩理事无碍。口说无凭,大需人人珍重。老人常说,你们跟著我道源绝不会走错路,要是不相信的话,过了这条街就不再有这个店。老人言语直截了当。

  院长有时抱病上课,为了使同学多听些,同学由衷感激,爱之深责之切,有时骂同学偷懒不负责任,生气的说:“我八十岁老人辛苦的为你们上课......我现在眼睛看不见了,要不然就拿根棍子去......。”同学们惭愧默然,顿感辜负师恩无地自容,说的比打到还痛,每次我都会伤心一阵子。他说以前年轻时在大陆办学,学生不守规矩就赶他出门绝不客气,后来想起来似乎太过份了,感到后悔,毕竟是凡夫。老人家也真可爱。

  院长常开示云:讲经说法勿为名利恭敬,尤其当了法师架子大、难侍侯最要不得。老人家一向随和不摆架子,所…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七讲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