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每晚吃面,都不忘叫人:“拿醋給仁圓!”
不論在蓮社,或是醫院,當我出外歸來,趨前銷假時,上人必定吩咐:“去見你仁光師兄”。
任何人有任何問題或要求,他老人家都把這些問題或煩惱當作是他的。念念關注,聲聲勸慰。
每餐舉箸前,必出食,廣結六道衆生緣!難怪在傳供大典上,悟明老和尚贊歎道:“道老得天、人、地緣,樣樣具足!”
我以一個海外弟子的身份,在淨宗蓮社的日子中,旁觀兩位侍者及其他清衆對上人的深情厚愛,比之對生身父親,猶有過之而無不及。無他,此爲上人厚愛他人,有以致之!
上星期,細閱菩提樹雜志社爲師父出版的特刊後,不禁想起這次在臺北,和曉雲導師的高足仁朗法師見面時所熱烈談論的一個課題“法住法位”,綜觀上人的一生行誼,即使是往生前的入定,在在處處,不都是“法住法位”最好的诠釋嗎!
釋仁圓民國七十七年七月二日于馬來西亞慈航淨苑
敬悼導師上道下源老和尚
新加坡海慧佛教學院全體師生
當今佛教界,舉世贊頌的高僧,首推淨土宗師上道下源長老,源公長老說:“我之修學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應我的機;我之所以弘揚淨土宗,是因爲淨土法門能應一般人之機。”尤其是末法時代的今天,淨土宗念佛法門日趨興盛,主要原因也就如長老所說的“能應一般人之機”。
源公長老自從弱冠出家,便步向參學求法,上求下化之途,在這期間長老時時采取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態度,爲了承傳佛法,續佛慧命,長老不辭辛勤勞苦地到處講經說法,無時間斷。爲度芸芸衆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海內海外各國而將自身勞苦置之度外。爲弘法利生的道業,而肩負起繁重的法務,任勞任怨,數十年如一日。到了晚年,創辦能仁佛學院,作育僧才,不遺余力,長老爲教爲人犧牲的精神,實在令人感佩!
長老是位具有大智慧、大慈悲、辯才無礙的一代高僧,講經說法的本事,在海內外可稱得上是獨一無二,據說每次講經時,無論場所的大小,總是座無虛席,長老除了在自己本國弘法外,還經常到海外各國去遊化,因此長老的聲譽也隨著其足迹響遍海外各國。
四年前,長老曾經在他遊化東南亞各國途中,經過星馬兩國,受到我們學院的講師上慧下悟師父的邀請,到新加坡海慧學院給學生開示。各方善信,聽說長老大駕光臨,都紛紛慕名而來,使佛學院變得車水馬龍,水泄不通。導師長老當時以“念佛法門爲現代應機之妙法”向學生開示。老實說,末法時代的今天,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逢,而我們海慧佛學院能夠恭請到這位八十五歲高齡的當今淨土宗師,這應該是托福于前世修來的善根因緣。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對于佛法修行者,絕不宜輕易錯過。
導師說:“藥無貴賤,對症者良;法無高下,應機者妙。”這一番至理名言,令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一般世俗人家,總是認爲價錢昂貴的即是好貨,而往往低估了廉價品,經導師這麼一開示,如大夢初醒。
導師再叁的強調,持念阿彌陀佛聖號的不可思議功德,以及淨土叁資糧信願行的重要性。有些人看到阿彌陀經所說的極樂世界如何莊嚴,遍地都是黃金,到處都有金銀硫璃玻璃等等而生起疑惑重重。其實極樂世界如此莊嚴,皆是阿彌陀佛經過無量阿僧祗劫所修來的無量功德所成就的、導師告訴我們不但要深信,而且還要發願念佛才能往生。
導師最後以兩句至高至深的佛理向學生啓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作爲結束,導師的本意就是要同學們執持阿彌陀佛聖號,至一心不亂,才能念佛成片,而最終才能達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最高境界。
導師長老講經說法,引譬說喻,深入淺出,妙語如珠,令同學們深受法益。由此可見導師用心良苦,年事已高,卻不遠千裏而來,爲度衆生,不顧己身,這種爲法爲人的精神,爲世人之所不及。
聽完導師所講的開示之後,使我深深的感覺到,淨土宗念佛法門,雖然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然而其功德是多麼不可思議。雖然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門門皆能令衆生了生死,成佛道。可是娑婆世界是個五濁惡世,環境惡劣,衆生的煩惱特別多,如果修其他法門,太高太妙太難修行,而且必須先斷煩惱才能超出叁界。修念佛法門卻不同,只要執持南無阿彌陀佛名號,至一心不亂,或臨命終時十念乃至一念,心不顛倒,即能帶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環境良好,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念佛修行但進不退,很容易就能達到成佛之道。導師說:“末法時代的衆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足見念佛法門之殊勝可貴。
經雲:“因緣生諸法”,事相總無常。導師長老往生的噩耗傳到了佛學院,如同晴天霹雳。嗚呼!一代巨匠,從此與世長辭。我們學院的全體師生,都感到無比的痛心與惆怅,有些多愁善感的同學,禁不住悲從中來,淚盈滿眶。導師長老雖然長揖娑婆,然而其嘉言懿德,將流芳百世,永垂不朽。鹹盼長老,慈航倒駕,再回娑婆度有情。
最後我謹代表新加坡海慧佛教學院全體師生,向導師長老致敬挽!
蓮宗十四祖道源大師傳
毛淩雲
大師法名能信,字道源,別號中輪,清光緒二十六年,歲次庚子、十月初五日寅時,生于河南省商水縣周口鎮,俗姓王,父諱德馨,母陶氏。大師幼即聰慧,七歲入塾讀書,九歲喪母,由嬸母撫養成人。二十歲時,相依爲命之胞姊與嬸母亦先後去世,頓感人生無常,毅然發出世心,投本鎮普靜堂,禮隆品上人爲師,披剃出家。民國十二年、二十四歲,赴湖北漢陽歸元寺,依覺清律師圓受具戒,即就常住參學,曾親近江蘇常熟虞山興福寺慈舟大師,及蘇州靈岩山寺印光大師,對于律淨二門,深獲傳授及心得。遂與當代高僧白聖長老,同往洪山寶通寺,閉關叁年,潛修淨業。此後即以律淨二宗,自行化他,不遺余力。
自民國二十二年叁十四歲以後,應各方之聘請,曆任河南佛學院、福州法界學苑、及北平宏慈佛學院、八敬學院、佛教學院等教授或主講,凡所講授,皆以持戒念佛爲主旨,解行並重,四衆景仰!連任六次戒壇教授,詳解叁壇戒律,開倡弘律製之弘範。曆任河北省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及張家口賜兒山雲泉寺、上海靜安寺等住持,皆提倡結夏安居,講演戒律,寺風丕振!曾被選爲中國佛教會察哈爾分會理事長,弘揚佛教!朝禮普陀、九華、五臺等叁大名山,亦隨緣應請,講律弘法,廣結善緣!
民國叁十八年大陸沈淪,大師時年五十,先于是年叁月,同白聖長老來臺灣,住臺北市十普寺,仍續往寶島各地寺院,講經說法,弘揚淨土。在基隆寶明寺講經之緣,得修果、仁光師徒之助,于民國四十年四月初八日,開山創建淨土宗海會寺于基隆八堵橋頭之正道山,爲寶島專一之淨宗道場也。常結夏安居,主持佛七,專修淨土。從民國四十一年起,臺灣每年傳叁壇大戒一次或二次,傳在家戒若幹次,大師任叁師之次數最多。尤以大師被選爲中國佛教會理事長時,召開世界華僧代表大會,被推爲主席團主席,德望遍及全球,凡有華僧之處,無有不知道源大師者。大師常出國遊化,足迹遍及美、加、日、韓、印、泰、星、馬、高棉等國,香港尤爲常往講經傳戒之地、法緣之勝,少有人及。晚年創辦能仁學院,培植弘揚淨宗之僧才,諄諄善誘,不辭勞瘁!
大師一生,專弘淨土五經一論,爲應各方機緣,雖常講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心經、地藏經、八大人覺經、四十二章經、仁王護國經、大涅槃經、梵網經、遺教叁經、大乘起信論、賢首五教儀等大乘經論,皆指歸淨土,而聞法起信,持戒念佛,求生淨土者,不知其幾何也?所講經論,惜未紀錄,惟有佛堂講話五輯,刊行于世。第一輯:一、念佛須知了生死,是自利。二、念佛當發菩提心,是利他。叁、念佛切勿起疑念,是信,四、念佛決定願往生,是願。五、念佛必須認真念,是行。六、念佛結期應求證,是加行。七、念佛平時須相續,是常行。語似平淡,義極高深,將念佛法門自利利他之信願行叁大要訣,和盤托出。第二輯、念佛與十大願王,第叁輯、念佛法門與大勢至圓通章,第四輯、佛說阿彌陀經講錄,第五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更將佛說念佛妙法之淨土四經,講解詳明。留此五輯,亦足以爲普度衆生,同歸淨土之指南也。
民國七十六年十二月二日,大師忽示疾,住臺北市叁軍總醫院療養,即預知時至,付囑後事。白聖、悟明二長老,同淨心法師來問疾,大師雲:“我往生之時已到,今年海會寺傳戒之事,委托汝等代爲安排。”七十七年四月一日清晨,海會寺住持仁光法師示寂時,大師即抱病親往助念,並予開示:“今年傳戒之事,已有安排,你可放心!現在要萬緣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極樂。”旋告侍者弟子雲:“你師父走了,我也要走了。一、海會寺住持,請修果法師接任,並由宏品、宏琳兩位協助。二、圓寂荼毗後,將靈骨供在海會塔第六層。”十五日夜十一時,忽囑徒衆隨侍回海會寺,上床右臥後,徒衆爲大聲念佛,即以手示勿高聲。至翌晨叁時許,移坐椅子,端身正坐,答衆問雲:“一切都已放下,心中毫無挂礙。”並同意率衆念佛,求生極樂。旋即從容登榻,右脅安臥,並囑將其臥姿端正,即不複語,惟唇動隨衆念佛,諸根悅豫,正念分明,如入禅定,至十六日七時半許,呼吸漸弱,體溫漸低,在大衆念佛聲中,舍報安詳,往生極樂。十八日下午大殓時,全身柔軟,面貌如生。五月十叁日傳供後荼毗,獲舍利千余顆,五色燦爛,瑞相昭然,世壽八十九,僧臘七十,戒臘六十六。
大師學出慈舟、印光二老之門,師承有自,即專以持戒念佛,律淨雙修爲務。閉關潛修後,雖常講經傳戒,化及中外,惟專心弘揚淨土;常主導佛七,普勸念佛,有佛堂講話五輯,宣揚淨土法門,弘法利生,老而彌笃。自淨宗十叁祖印光大師歸安養後,專弘淨土者,惟大師一…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