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P18

  ..续本文上一页后每晚吃面,都不忘叫人:“拿醋给仁圆!”

  不论在莲社,或是医院,当我出外归来,趋前销假时,上人必定吩咐:“去见你仁光师兄”。

  任何人有任何问题或要求,他老人家都把这些问题或烦恼当作是他的。念念关注,声声劝慰。

  每餐举箸前,必出食,广结六道众生缘!难怪在传供大典上,悟明老和尚赞叹道:“道老得天、人、地缘,样样具足!”

  我以一个海外弟子的身份,在净宗莲社的日子中,旁观两位侍者及其他清众对上人的深情厚爱,比之对生身父亲,犹有过之而无不及。无他,此为上人厚爱他人,有以致之!

  上星期,细阅菩提树杂志社为师父出版的特刊后,不禁想起这次在台北,和晓云导师的高足仁朗法师见面时所热烈谈论的一个课题“法住法位”,综观上人的一生行谊,即使是往生前的入定,在在处处,不都是“法住法位”最好的诠释吗!

  释仁圆民国七十七年七月二日于马来西亚慈航净苑

  敬悼导师上道下源老和尚

  新加坡海慧佛教学院全体师生

  当今佛教界,举世赞颂的高僧,首推净土宗师上道下源长老,源公长老说:“我之修学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应我的机;我之所以弘扬净土宗,是因为净土法门能应一般人之机。”尤其是末法时代的今天,净土宗念佛法门日趋兴盛,主要原因也就如长老所说的“能应一般人之机”。

  源公长老自从弱冠出家,便步向参学求法,上求下化之途,在这期间长老时时采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态度,为了承传佛法,续佛慧命,长老不辞辛勤劳苦地到处讲经说法,无时间断。为度芸芸众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海内海外各国而将自身劳苦置之度外。为弘法利生的道业,而肩负起繁重的法务,任劳任怨,数十年如一日。到了晚年,创办能仁佛学院,作育僧才,不遗余力,长老为教为人牺牲的精神,实在令人感佩!

  长老是位具有大智慧、大慈悲、辩才无碍的一代高僧,讲经说法的本事,在海内外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据说每次讲经时,无论场所的大小,总是座无虚席,长老除了在自己本国弘法外,还经常到海外各国去游化,因此长老的声誉也随著其足迹响遍海外各国。

  四年前,长老曾经在他游化东南亚各国途中,经过星马两国,受到我们学院的讲师上慧下悟师父的邀请,到新加坡海慧学院给学生开示。各方善信,听说长老大驾光临,都纷纷慕名而来,使佛学院变得车水马龙,水泄不通。导师长老当时以“念佛法门为现代应机之妙法”向学生开示。老实说,末法时代的今天,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逢,而我们海慧佛学院能够恭请到这位八十五岁高龄的当今净土宗师,这应该是托福于前世修来的善根因缘。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对于佛法修行者,绝不宜轻易错过。

  导师说:“药无贵贱,对症者良;法无高下,应机者妙。”这一番至理名言,令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一般世俗人家,总是认为价钱昂贵的即是好货,而往往低估了廉价品,经导师这么一开示,如大梦初醒。

  导师再三的强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的不可思议功德,以及净土三资粮信愿行的重要性。有些人看到阿弥陀经所说的极乐世界如何庄严,遍地都是黄金,到处都有金银硫璃玻璃等等而生起疑惑重重。其实极乐世界如此庄严,皆是阿弥陀佛经过无量阿僧祗劫所修来的无量功德所成就的、导师告诉我们不但要深信,而且还要发愿念佛才能往生。

  导师最后以两句至高至深的佛理向学生启示:“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作为结束,导师的本意就是要同学们执持阿弥陀佛圣号,至一心不乱,才能念佛成片,而最终才能达到“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最高境界。

  导师长老讲经说法,引譬说喻,深入浅出,妙语如珠,令同学们深受法益。由此可见导师用心良苦,年事已高,却不远千里而来,为度众生,不顾己身,这种为法为人的精神,为世人之所不及。

  听完导师所讲的开示之后,使我深深的感觉到,净土宗念佛法门,虽然只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然而其功德是多么不可思议。虽然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门门皆能令众生了生死,成佛道。可是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环境恶劣,众生的烦恼特别多,如果修其他法门,太高太妙太难修行,而且必须先断烦恼才能超出三界。修念佛法门却不同,只要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至一心不乱,或临命终时十念乃至一念,心不颠倒,即能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环境良好,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念佛修行但进不退,很容易就能达到成佛之道。导师说:“末法时代的众生,非念佛无以了生死,非念佛无以度有情。”足见念佛法门之殊胜可贵。

  经云:“因缘生诸法”,事相总无常。导师长老往生的噩耗传到了佛学院,如同晴天霹雳。呜呼!一代巨匠,从此与世长辞。我们学院的全体师生,都感到无比的痛心与惆怅,有些多愁善感的同学,禁不住悲从中来,泪盈满眶。导师长老虽然长揖娑婆,然而其嘉言懿德,将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咸盼长老,慈航倒驾,再回娑婆度有情。

  最后我谨代表新加坡海慧佛教学院全体师生,向导师长老致敬挽!

  莲宗十四祖道源大师传

  毛凌云

  大师法名能信,字道源,别号中轮,清光绪二十六年,岁次庚子、十月初五日寅时,生于河南省商水县周口镇,俗姓王,父讳德馨,母陶氏。大师幼即聪慧,七岁入塾读书,九岁丧母,由婶母抚养成人。二十岁时,相依为命之胞姊与婶母亦先后去世,顿感人生无常,毅然发出世心,投本镇普静堂,礼隆品上人为师,披剃出家。民国十二年、二十四岁,赴湖北汉阳归元寺,依觉清律师圆受具戒,即就常住参学,曾亲近江苏常熟虞山兴福寺慈舟大师,及苏州灵岩山寺印光大师,对于律净二门,深获传授及心得。遂与当代高僧白圣长老,同往洪山宝通寺,闭关三年,潜修净业。此后即以律净二宗,自行化他,不遗余力。

  自民国二十二年三十四岁以后,应各方之聘请,历任河南佛学院、福州法界学苑、及北平宏慈佛学院、八敬学院、佛教学院等教授或主讲,凡所讲授,皆以持戒念佛为主旨,解行并重,四众景仰!连任六次戒坛教授,详解三坛戒律,开倡弘律制之弘范。历任河北省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及张家口赐儿山云泉寺、上海静安寺等住持,皆提倡结夏安居,讲演戒律,寺风丕振!曾被选为中国佛教会察哈尔分会理事长,弘扬佛教!朝礼普陀、九华、五台等三大名山,亦随缘应请,讲律弘法,广结善缘!

  民国三十八年大陆沉沦,大师时年五十,先于是年三月,同白圣长老来台湾,住台北市十普寺,仍续往宝岛各地寺院,讲经说法,弘扬净土。在基隆宝明寺讲经之缘,得修果、仁光师徒之助,于民国四十年四月初八日,开山创建净土宗海会寺于基隆八堵桥头之正道山,为宝岛专一之净宗道场也。常结夏安居,主持佛七,专修净土。从民国四十一年起,台湾每年传三坛大戒一次或二次,传在家戒若干次,大师任三师之次数最多。尤以大师被选为中国佛教会理事长时,召开世界华僧代表大会,被推为主席团主席,德望遍及全球,凡有华僧之处,无有不知道源大师者。大师常出国游化,足迹遍及美、加、日、韩、印、泰、星、马、高棉等国,香港尤为常往讲经传戒之地、法缘之胜,少有人及。晚年创办能仁学院,培植弘扬净宗之僧才,谆谆善诱,不辞劳瘁!

  大师一生,专弘净土五经一论,为应各方机缘,虽常讲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金刚经、心经、地藏经、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仁王护国经、大涅槃经、梵网经、遗教三经、大乘起信论、贤首五教仪等大乘经论,皆指归净土,而闻法起信,持戒念佛,求生净土者,不知其几何也?所讲经论,惜未纪录,惟有佛堂讲话五辑,刊行于世。第一辑:一、念佛须知了生死,是自利。二、念佛当发菩提心,是利他。三、念佛切勿起疑念,是信,四、念佛决定愿往生,是愿。五、念佛必须认真念,是行。六、念佛结期应求证,是加行。七、念佛平时须相续,是常行。语似平淡,义极高深,将念佛法门自利利他之信愿行三大要诀,和盘托出。第二辑、念佛与十大愿王,第三辑、念佛法门与大势至圆通章,第四辑、佛说阿弥陀经讲录,第五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讲记,更将佛说念佛妙法之净土四经,讲解详明。留此五辑,亦足以为普度众生,同归净土之指南也。

  民国七十六年十二月二日,大师忽示疾,住台北市三军总医院疗养,即预知时至,付嘱后事。白圣、悟明二长老,同净心法师来问疾,大师云:“我往生之时已到,今年海会寺传戒之事,委托汝等代为安排。”七十七年四月一日清晨,海会寺住持仁光法师示寂时,大师即抱病亲往助念,并予开示:“今年传戒之事,已有安排,你可放心!现在要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极乐。”旋告侍者弟子云:“你师父走了,我也要走了。一、海会寺住持,请修果法师接任,并由宏品、宏琳两位协助。二、圆寂荼毗后,将灵骨供在海会塔第六层。”十五日夜十一时,忽嘱徒众随侍回海会寺,上床右卧后,徒众为大声念佛,即以手示勿高声。至翌晨三时许,移坐椅子,端身正坐,答众问云:“一切都已放下,心中毫无挂碍。”并同意率众念佛,求生极乐。旋即从容登榻,右胁安卧,并嘱将其卧姿端正,即不复语,惟唇动随众念佛,诸根悦豫,正念分明,如入禅定,至十六日七时半许,呼吸渐弱,体温渐低,在大众念佛声中,舍报安详,往生极乐。十八日下午大殓时,全身柔软,面貌如生。五月十三日传供后荼毗,获舍利千余颗,五色灿烂,瑞相昭然,世寿八十九,僧腊七十,戒腊六十六。

  大师学出慈舟、印光二老之门,师承有自,即专以持戒念佛,律净双修为务。闭关潜修后,虽常讲经传戒,化及中外,惟专心弘扬净土;常主导佛七,普劝念佛,有佛堂讲话五辑,宣扬净土法门,弘法利生,老而弥笃。自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归安养后,专弘净土者,惟大师一…

《道源老法师纪念文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七讲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