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P20

  ..續本文上一頁社,先由章嘉大師作簡短開示後,即請源公長老代表說法,在短短的叁十分鍾內,以“一門深入,萬善歸一”策勵蓮友;事後炳公老師特召集學生,贊揚源公精辟扼要的開示,完全是淨宗行家的話,給我又一次留下深刻的印象。

  叁

  後來在四十五年八月廿八日,道老法師應臺中靈山寺淨土道場之邀請,莅寺宣講地藏經,因聽衆擁擠,大殿無法容納,改在花園舉行,聽衆最多時幾近千人,後到者駐足聽講,坐立各半,真是盛況空前。每逢周末,則移法駕到臺中蓮社演講淨土教義,聽衆更是踴躍,足證源公長老辯才無礙,普契機宜,在臺中法緣之殊勝,歎爲希有!

  源公長老普說法要,誠如真華法師譽爲當代“說法第一”的道源長老,的確當之無愧。

  四

  民國四十六年五月月圓節,泰國盛大慶祝佛紀二千五百年(按世佛會規定的佛紀應爲二五○一年,但泰國此世佛會通過的佛曆要少一年),邀請世界各國派佛教代表出席觀禮,我政府接獲上項邀請後,即會同中佛會,組織一佛教代表團,選派法師居士代表出席,首席代表甘珠爾瓦活佛,代表印順法師,觀察員道源、道安兩法師及周宣德居士,顧問雲竹亭、羅光海,來賓黃鍾、潘守己、連蓮增,我是以隨團記者身份同行,一行共十一人,于五月七日飛港轉往曼谷,九日飛抵曼谷,參加十二日起至十八日爲期一周的慶典,閉幕後我代表團多位法師居士分別應華僑團體龍華社、中華社之邀請,宣講大乘佛法。五月廿四日起又飛高棉訪問,並遊覽吾哥窟佛迹,五月卅日飛返曼谷,一行于六月叁日離泰經港,七日返國。

  這一次整一個月的海外之旅,我有充分的機緣親近這幾位大德,其中以源公長老最感親切,第一源公長老專弘淨土,與我的信仰淨土投緣;第二我曾聽過他的講經說法,印象深刻;第叁我是他的戒弟子。尤其是對他的威儀、他的講演、他的謙虛,處處表現出一代高僧的風範,令我傾心恭敬!

  五

  自從源公所講金剛經在樹刊連載以後,海內外讀者反應最多,他們多認爲雖曾看過許多金剛經的注解,仍然一知半解;唯有讀了源公所講“金剛經講錄”(注),才豁然了悟!希望早日出單行本,廣度群迷。這講錄是由一位僑僧淨觀法師憑錄音帶編寫下來的,觀師是廣化法師的弟子,他聽過源公的錄音帶,佩服得五體投地,因發心做這工作,他非常用心地來記錄編寫,從七十叁年六月份叁七九期開始連載至叁八七期,不意好事多磨,觀師因患病擱筆,住院八個多月,動了叁次手術,讀者紛紛函電交詢何以不見下文,幸佛陀加被觀師,病愈出院繼續編寫,續稿于叁九八期又出現在讀者面前,一直連載至四一○期才登完,四一一期源公長老補寫了一篇序文,四一二期觀師也寫了一篇跋語,這才大功告成。但源公對佛經宣講要正式出書,非常謹慎,決定要親自再看一遍,以便刪去繁文,增補不足,但因白內障視力不濟,于是由其隨侍的徒孫宏玄師讀文,源公憑聽覺予以增刪,因此進度非常緩慢。我在今年從大陸探親歸來後即北上去叁總醫院探視老人,他對我說,“彌陀經已經校正完畢,可以先交廠付印出版,金剛經則尚未完全校畢,又因病擱了下來,希望能在病愈後再行校正,如萬一緣盡要舍報時,只好交給居士全權處理了。”這話說了不到兩月,源公長老,終于世緣已盡,安詳西歸,彌陀經講錄幸好趕在源公長老荼毗贊頌會上,印好分送,只有金剛經的付印又停擺不動了。(下略)

  (節自菩提樹月刊第四二七期“道源長老圓寂紀念特輯”編後記)

  注:“金剛經講錄”終于在七十八年四月出版。

  敬悼道源長者

  弟子範進村敬撰

  “來!來!跟著我念佛!”這是道源長老二十年前灌錄“助念佛號”時的慈悲囑咐,長老已于七十七年農曆叁月一日舍報往生,而長老的懇切開示以及慈祥莊嚴的音容,一如錄音機般的反覆回轉,日夜不停地深印在信衆的心海中!

  長老行誼已承諸多法師、大德,憶舊敘往,競相贊誦,何容贅加添足?學人有幸,忝列門牆曆有年所,始從聽經、受戒,進而側身法筵,十載提攜面命,竟爾遽失依怙,感懷悲怆,無能自己!苦思無報,謹就冰山一角,試爲贊敘,藉表懷思,兼報師恩于萬一!

  一、尊重傳統,不離現實

  長老對于道場法物擺設、講經說法、佛事啓建,甚至行持威儀,一向尊重傳統兼顧現實。舉一例:長老近年所駐錫的中和淨宗蓮社,因系五樓公寓,住戶者衆,長老關照徒孫:二堂功課不可廢,但早課得酌予延後,免擾鄰居清夢!

  二、持戒謹嚴,不錯因果

  (一)長老曾面示稱:“我雖然是八十多歲的老人,但我畢竟是男的,所以女衆侍者必須是二人以上。”

  (二)又示稱:“常住和住持個人的金錢必須劃分清楚。我以前當住持的時候,信衆供養我的錢,我都供養常住,或印經結緣。民國六十二年害了一場大病,幸虧曹永德居士發心代付,否則就很尴尬了。自從那次教訓以後,我每年生日或春節所收的紅包,一半供養常住,一半留作醫療費用。平常信衆供養,如果是伍佰元,我供養常住參佰元,自己留下貳佰元。”

  (叁)長老曾慈悲誡稱:“盡管若幹個道場都是由同一系統設立,但其相互間絕對不可以有金錢或法物的流用情事。”

  (四)中和淨宗蓮社每周六晚上共修會,例有四十分鍾法師開示時間,每當長老傳戒或養病,就命學人陪同念佛蓮友共同討論佛學。據悉,每次會後,長老必垂詢徒孫有關學人所用講義以及討論狀況。有一次學人曾引據元朝維則法師“淨土或問”與諸蓮友共同勉勵,不意越數日,參見長老時,竟被呵責:“範居士,你上周所講的那篇“淨土或問”不適合你去講,因爲你還是居士之身,講這些容易犯口過。”按該篇中曾有:“不織而衣,不耕而食,僧房臥具,受用現成,你當勤修淨業,圖報信施之恩......”。字裏行間,語多嚴厲,依文宜說,易興毀謗,幸蒙長老慈悲呵責,罪有應得,沒有話說!

  叁、講經說法,俱承明師指導

  長老是慈舟大師的大弟子,慈舟大師就是帶領了長老等十七位弟子創辦了靈嚴山的常年佛七。某年,長老因緣俱足,本已獲得大師首肯,應允下山宏法,就在拜辭大師的前數日,長老下樓梯時,過分急速,腳步聲重,大師認爲有損比丘威儀,饬留一年,以示警戒。

  長老在各佛學院擔任多年教職後,因欽仰圓瑛、印光大師之德風,放棄教職,先後充任兩位大師之侍者與護關,數易寒暑。據長老親口告稱:“我講經時,“消文、解義、探玄、舉證、勸修”之所以能井然有序,以及“開合”宣說之技巧與行止威儀等,盡得之于圓瑛法師之真傳。”君不見:長老升座前,拈香、舉步,背後挂珠穗子垂直不動,其穩重莊嚴,無不令聽經者肅然起敬!源公圓寂後,諸山長老同口贊歎譽爲說法第一,甯其無據?

  長老私下曾對學人感歎:“當年在大陸上講經時,沒有錄音下來,真是可惜;當時講經不須翻譯,可以暢所欲言,滔滔不絕。講到玄妙處,我幾乎可以用手把真如實相捧出來給大家看,有時候連我自己也給騙倒了:那來的靈感?居然能夠把那段經文的奧秘剖析得如此淋漓盡致?可是到了臺灣,既要間斷以備翻譯,又怕講得太深沒法翻譯,還真難呢!”學人衆等,福薄如斯,該何忏悔?

  四、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長老稱:早年初入佛門,以爲修慧重于修福,爲此曾與慈舟大師略起爭論,大師示長老稱:“福可以攝慧,慧不可以攝福。”長老百思體驗,終于領悟贊同,遂恒持以告誡門人:學佛應是福慧雙修,解行並重!

  長老在大陸上演講金剛經先後十余次,對于第十七分以後,究系重複述說?抑或另有密意?始終存疑,既不敢啓問上師,又苦無注疏資以解答。迨民國四十幾年,長老在新竹講經,因查閱藏經需要,前往一同寺閱讀卍字續藏;無意間,閱及通理大師所著“金剛經新眼疏”篇首“通敘大意”後,盡釋懸疑,法喜充滿。長老依據通理大師注疏真髓,並融合數十年研究、持誦心得,遂將金剛經正宗分,按“信、解、修、證”析分爲四大科:

  自第二分至第八分——的示無住以生信

  自第九分至第十六分——推闡無往以開解

  自第十七分至第二十四分——深觀無住以進修

  自第二十五分至第叁十一分——究極無住以成證

  衆生有幸,金剛經先後承通理大師、道源長老匠心點睛,信解既系有據,修證必也如一!

  五、誓報佛恩,說法忘軀

  長老曾立誓願:生活一日,宏法一天,直到講經座上往生而後已!

  民國七十叁年春,長老抱病前往嘉義香光寺講解大乘起信論,講逾過半,忽因喉嚨發炎,體力不支,無法續說,深憾不已!返北延醫治療後,越十日,因高雄佛教講堂先前約請,長老不計體虛,毅然南下講解七天阿彌陀經。

  民國七十二年長老移錫中和淨宗蓮社,預知世緣將盡,計于住世期間,能在淨宗蓮社陸續講說遺教叁經。七十五年四月中旬,講演四十二章經。上座前每須侍者扶持,問訊如儀(是時已不能跪拜),上座後卻是精神抖擻,如有佛助,目光炯炯,聲若宏鍾;所謂宿疾病痛,似已忘卻殆盡。設非弘法誓願,何能铿锵若此?十天圓滿,長老體力益衰,狀似風燭!長老曾說:“不瞞你說,講經那十天是硬撐下來的,每當下座,全身濕透,手腳虛軟,根本沒力氣去洗澡,只是換換衣衫而已。正因爲那段時間,體力透支太多,這一星期以來,簡直是食無味,睡無眠!”聽來心酸悱恻,肝腸寸裂,祗覺淚湧聲啞,無複慰語!!

  六、圓寂、傳供,盡是假中之假

  長老往生前十五日,隨侍四十年,弘法度生不遺余力的仁光法師早先一步往生去了。這段期間,學人秉諸法師遺澤,往來匍匐于八堵、叁總道上。爲敬仰仁光和尚尼,請示長老如何辦好傳供大典?長老重點提示之余,關照稱:“範居士,你們盡可放手去做,辦得如法莊嚴,固然很好;辦得不好,也沒關系,因爲那是假中之假!”學人乍聽之下,初以爲是一番慰勉之詞…

《道源老法師紀念文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七講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