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10

  ..續本文上一頁說是解釋真如的如字的。要之,宇宙萬有的一切諸法的體是何物?不外此一心耳。此一心如此真實而如常,故名爲真如。

  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

  【字義】假名無實者,是假設的名目,決不是實體之意。隨妄念者,即由虛妄分別付設的名目。不可得者,不可能獲得其實體也。

  無有相者,相有名相和相狀二義。說名相時,乃僅說其名。例如說家,說倉,都是假設之名。真如亦然,也是假設之名。說相狀時,乃言宇宙的本體的真如之中,絲毫沒有如吾等妄念別上所浮現的相。故此時當然連真如這名字也除去。

  【要義】此文乃解釋對前文之疑。前文說,真如不可說不可知,是言亡慮絕的。然而也名之爲真如,甚是矛盾,因有此疑慮,故今重說。吾人現在所用的言語或說明,都是假設的名目,非有實體的。因爲這只是隨看吾人的虛僞的妄念妄情而付設的名目,故決不能捕捉其實體,例如說水,說火,原是假設的。說火,不能燒,說水,不能解渴。今說真如,也不過是假設的名相,毫無吾人所想那樣的相狀。然則在言亡慮絕的言下命名爲真如,也決不足前後矛盾的。

  謂言說之極,因言遺言。

  【要義】再行切實說明可名爲真如之理。

  宇宙的本體是不可知不可說的,是亡言絕慮的極致,無論用何名目,都不能捕捉其真相,則勉強名之爲真如。雖說用其他名稱亦無不可,但決不然,真如二字實爲許多名稱中最適當者,除此以外別無可用的名稱,故可稱之爲言語的極致。真字表示除去虛妄,如字表示不變,適于標榜本體也。

  雖然,既是無論何種適當含致的名稱也決不能捕捉其真相,則當初就完全不付名稱可也,何苦付名稱呢?但若不付名稱,則或言甲,或言乙,或言某某,無有底止了。在劇場中,觀客說東說西,喧囂不止之時,發一柝聲,或叫一聲“靜!”便全場肅靜無聲。于今亦然,宣言一聲真如,可使群盲之喧聲靜止。故曰,用真如這一言來排除其他一切言。但用真如這一言來否定了一切言,而獲得宇宙本體的真相,則真如這一言也不可不否定。若再執著此言,則不如沒有此言。好比劇場中衆聲已止,劇已開幕,何必還要連發柝聲,連喊“靜”呢。又好比用手指指點月亮,及既看到了玲珑的月亮,手指便無用了。至此便達到離言的極致。

  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

  【要義】這一段示名相和本體的關系,以說明離言真如。

  看見前文中說真如的名和相都要除去,因而以爲連真如的禮也是虛無的,這便陷于空見,是決不然的。因此現在要加以解釋,說明虛妄分別的名和相雖然要除去,但真如的本體原是隱然地實在的,所以決不可除去。何則?因爲從無漏清淨的妙智觀察起來存宙萬有的一切法悉皆真實故也。然而聽說真如的本體是實在的,因而以爲完全是別的存在,當然是不可以的。無有以妄情固執者,因爲一切諸法都是離妄情的“如”。這便是觀心釋,是從實踐方面說的。

  又可從真生二門的關系上觀看。即不可用真如平等之體來否定生滅差別的一切法。因爲生滅差別的一切法,畢竟沒有自性,猶如千波萬浪只是一種海水,悉皆是真如故也。由此可知真如之外無生滅,亦無站在生滅法之外的真如。因爲一切生滅差別之法,都同是真如故也。即上兩句確定真如之外無生滅,下兩句確定生滅之外無真如。結局是指示真如、生滅二門的不異,可說是顯現絕對的真如本恒性。

  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爲真如。

  【要義】結束以前所說離言絕慮,指示離言真如。

  重複說明,爲一切諸法的本體的真如,是不可說的,故爲離言;是不可念的,故爲絕慮。這是心思和言語都決絕的不可知的境界,只是勉強名之爲真如而已。

  問曰:如是義者,諸衆生等,雲何隨順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爲得入。

  【字義】隨順得入者,隨順是方便觀,得入是正觀。所謂正觀,是說用無漏清淨的智慧來體達于真如。這是地上菩薩的能離分別而行真修之處。所謂方便觀,是達到正觀的豫備的加行,是說有幾分近于真如之本體。這是地前叁賢的菩薩的尚未離去分別的緣修。能說可說者,與能說所說相同,能說是指說明方面的言語文字等,可說是指被說明之物的品質。能念可念者,與能念所念相同,能念是主觀的知識分別,可念是客觀的對象。

  【要義】是離言真如,則已超越言語思考,既如此,如何實踐躬行而禮達之呢?不能無疑,故用問答解決之。

  問:倘是離言說、絕分別之物,則有言語、有分別心的諸衆生等,如何能隨順接近這真如,更進而能得入證真呢?答曰:所謂離言說、絕分別者,是說遠離吾等衆生的我他彼此的情執。因此,雖終日說述萬法,但沒有情執所能說的言語文字,也沒有被說明之物的品質;雖終夜想念萬法,但情執的主觀和客觀都沒有。這就是方便觀,名爲隨順于真如。如此漸漸積集修養功夫,終于舍去一切情執,而達于真如之域。這就是正觀,得入于真如。所謂離言真如,畢竟不外乎此。故離言絕慮,乃體達的方法,是俨然地存在的。

  叁、依言真如

  真如門中的離言真如,既已說明完畢。其次,爲什麼要說依言真如?是因爲真如雖然本來是離言絕慮之物,但倘認爲是不可知不可說之物,杜口默默,則吾等衆生無由知之,終無信解之期,不能發揮自己所有的珍寶。于是有假借言說來作積極的說明的必要。有此說明,才能了解真如爲何物。勉強用言語來說明不可說的真如,便是依言真如。要在一張白紙上畫一只白路鹭,或一片雪景,因爲無法表出而就此作罷,決不是好辦法。于是用墨汁巧妙地烘托,白鹭或雪景就活現于紙上。現在也是如此,巧妙地借用言語來說明,真如就仿佛出現在眼前。但當然是不可執著于言語的。

  複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爲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要義】說明依言真如,分爲如實空和如實不空二種。 真如本來是不可知不可說的,是離言絕慮的,但假借言語來說明,可有二種義相。其一是如實空。所謂如實,即真如。所謂空,是使妄染成空。不是說真如的本體空無,乃言真如上毫無虛妄分別,故能將妄染盡行除去,使之光明赫赫,毫無黑暗存在的真如的實體就顯現出來。這樣,真如中就沒有妄染,故名爲如實空。其二是如實不空,真如之中,與空同時有不空之義。即除去妄染,真如的本體就活躍地顯現,然亦是真如本來的性質及屬性,具足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故名爲如實不空。

  如實空,如實不空,又名爲空真如,不空真如。然如實空因爲傾向否定妄染的方面,故可說是消極的說明;如實不空因爲傾向有自體有屬性的方面,故可說是積極的說明。禅宗用本來無一物來說明空之義,同時又說無一物處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用以表示不空之義。現在所說的空不空,可說恰當于此。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

  【要義】在廣泛說述空真如中,先略示空的意味。

  此處所謂空,是如何意味?真如超絕一切妄染不相應,故名爲空。詳言之,妄法之爲物,根基于能分別的妄心和所分別的妄境,換言之,根基于區別主觀和客觀的兩方面。然真如之爲物,是除棄分別、超絕主觀客觀的,故這無分別無主客的方面稱爲空。即從客觀方面看來,真如也是平等無差別的,更無一切妄染的差別相;從主觀方面看來,也毫無像吾等衆生的妄念分別,故名爲空。又,若從另一方面解釋,一切妄法,其體如何呢?畢竟是無體的。然真如是有體的。無體之物對有體之物,焉有相應之義?即一切差別的妄境,都是浮現于虛要的心念上的相狀。然此虛妄的心念,本來不是實際存在,故妄境亦無存在之理。因此妄法之物,不相應于真如。如上所述,妄法沒有能所主客,也沒有體,不能相應于真如,其理自明。因此名爲空。

  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衆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爲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

  【要義】更廣泛地說述真如的離去差別相。即吾等的思考是妄,真如離妄,用妄念來思考,無論如何皆非。以此意結合空字之義。

  須知真如自已的體性,是離妄的,故無論如何運用思考,也毫無合致。吾人思考的形式雖然千差萬別,畢竟只是有無即實在不實在的見統,和一異即平等差別的見解。故用此形式來對付真如時,把真如想作有相(實在,)非也;想作無相(不實在,)亦非也;分別爲非有相非無相(否定實在,同時否定不實在,)亦非也;認爲亦有相亦無相(肯定實在,同時肯定不實在,)亦非也。又次,認爲一相平等,非也;認爲異相差別,亦非也,分別爲非一非異,亦非也;亦一亦異,亦非也。如此,有無雙非雙亦,一異雙非雙亦。即使用吾人思考上所有一切形式來思考,沒有一種可適合的。即使累積千言萬語,從積極方面或從消極方面,皆非也。何則?因爲吾等衆生的思考分別,都不外乎虛妄的迷心。戴了這妄心的有色眼鏡,二六時中常常逞分別,焉能契合于真如的真相呢?即在真如面前無論怎樣的思考分別都無用,完全是空的,無的。故就此離妄而說真如之空。然若離去妄心的分別時,真如自己的體性本來是無可空的。

  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淨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惟論證相應故。

  【字義】常恒不變淨法滿足者,據“義記”說,分爲常、恒、不變、淨法四者。有二釋,一釋根據“寶性論”順次配合不生、不死、不老、不病四者。二釋順次配合常樂我淨的四德。又,根據“筆削記…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