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第叁七丁之意,在過去不生,故爲常;在未來不滅,故爲恒;在現在不衰變,故爲不變。在時間方面,表示真如的體性亘叁世常恒不變;在空間方面,足淨法滿足,在真如中,顯示大智慧光明等的淨法圓滿具足。
【要義】既說空真如,次說不空真如。在這裏,不空的意義如何?答曰:在空真如的一節中,已曾說明,真如的法體,掃除一切妄法,完全是離妄的。如此掃除妄法的密雲,真心的本來面目便活躍,如天中皓月玲珑顯現。然其德相是常,是恒,是不變,是淨法圓滿具足。因此積極地名爲不空。雖因淨法滿足故名爲不空,但也決不是吾人妄情分別上浮現的相狀。何則?超絕吾人的妄情分別的真如離念的境界,是只能和積集策修之功、完全打破迷妄的無分別智(即證智)相應的境界。
【詳義】把一心分爲真生二門,真如門爲絕對界,生滅門爲相對界。說明真如絕對界時,分爲離言和依言二者。這離言和依言二者,其體本來是一心真如, 並非別物,只是一物的兩面觀,不過是同一真如的說明。然則如何異其說明呢?前文已略述其大要,今且比較對照,可分爲理論和觀行。就理論方面說,離言真如完全離去言說,故可說是實說。又因真妄不相對,淨染不相對,直接說明實體,故可說是絕對的說明。又因如此直接舉示實體,故可說是真如的出體釋。反之,依言真如依靠言說,故可說是假說。又因真妄相對,染淨相對,說真說淨,故可說是相對的說明。又因如此說明妄空之理,說明淨法滿足之旨,故可說是真如義相釋。其次,就觀行說,義記中以離言爲觀智之境,依言爲生信之境。即離言爲真如的實況實說,非妄念的分別之所,只有完全掃除妄念的無漏清淨的智慧能夠體達,故稱爲觀智之境。又,依言是說妄空之理,發起滅妄之心,便能立行,顯示淨法滿足之旨,發生愛樂之心,便能起信,以誘導衆生爲主眼,故名爲生信之境。
四、阿黎耶識
既已說畢宇宙絕對無差別的本體又實體的真如門,現在更進一步,續說宇宙的相對差別的現象生滅門,此生滅門中,主要地闡明的,第一是生滅之心,第二是生滅的因緣,第叁是生滅之相,第四是熏習之義,第五是叁大的說明。此中前四者,相當于立義分中的所謂法,後一者相當于立義分中的所謂義。然在生滅之心的一節中,已示明生滅心之體和相,並舉示阿黎耶識之名,其次說此識中有覺和不覺兩義,其次說覺分爲本覺和始覺,其次說不覺中分爲根本和枝末,最後說明覺不覺的同異。故今說述阿黎耶識。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爲阿黎耶識。
【字義】所謂心生滅者,承接立義分中“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诃衍自體相用故”之文,廣泛地解釋生滅門。所謂如來藏者,立義分中已說明其大要,乃存在于吾等衆生的妄心中的真如,即生滅現象的本體。因此如來藏之名,只在立義分中出現一次,在真如門中完全沒有,惟限用于生滅門中。所謂生滅心,即生滅現象,分別八識時相當于前七識。不生不滅者,即真如,即如來藏。所謂和合非一非異,和合並非兩別體相合之意,乃言和與一相異的一方相和合。非一,乃言其義相別。非異,乃言其體不相別所。謂阿黎耶識,是真如一轉而爲生滅心的名稱。阿黎耶是梵語,真谛叁藏直譯之爲無沒,新譯家玄奘叁藏意譯之爲藏。無沒和藏,意味同一。種子,即開發宇宙萬有的勢力,悉數藏在此識中,毫無沒失。分別八識時相當于第八識。
【要義】以下將廣泛地說明生滅門,先指示生滅心的體和相和名。
在真如門中,既已指示,吾等衆生的一心上,具有絕對平等之相。以下就說在生滅門中,其一心上具有相對差別之相。先論其大體:生滅心之體,是如來藏真如,就是說,因于如來藏真如,故有生滅心的現象差別界。此處所謂因,並非說真如有不生滅心和生滅心兩別體。我們說因父母而有子,因地而有草木時,二者雖有別體,但現在好比是說因水而有波,如來藏真如不生不滅心自己活動而出現,成爲現象差別的生滅心。詳言之,靜的真如不生滅心,被無明的緣所動,于是成爲動的生滅心。好比湛湛的水,由于風的緣,卷起千波萬浪,不生滅和生滅心,水和波,決不是別體。靜止和活動,只是其義相異。因此說到其相,不生滅和生滅相和合,具有非一非異的關系。即不生滅真如的本體,自己活動而出現,成爲生滅差別的現象。所以真如本體之外,沒有生滅現象;生滅現象之外,沒有真如本體。好比水之外無波,波之外無水,完全是非異的關系。這是就體而論的。然水和波,與靜和動相異,不生滅是千古萬古不易的真如本體,生滅是時時刻刻變化不止的差別現象界,故完全是非一的關系。這是就義而論的,如此不生滅和生滅,因有一和異的關系,故名爲和合。並非二物相合之意。如此不生滅和生滅相和合,發生非一非異的關系,名爲出發點,名爲阿黎耶識,即不生滅的真如一轉的地位。此識二轉,叁轉,四轉,五轉,千變萬化,而呈宇宙的諸現。以上所述,略言之,如來藏真如一轉,成爲阿黎耶識;阿黎耶識二轉叁轉,漸漸由細變成粗,顯出生滅差別的現相。這就是起信論名爲真如緣起論、或如來藏緣起論的恨本起點。
【詳義】如上所述,如來藏真如一轉而成爲阿黎耶識,阿黎耶識二轉,叁轉,千變萬化而呈生滅差別的現相。這其實是豎的時間的緣起的看法。此時如來藏是阿黎耶識的體,阿黎耶識是如來藏的相。阿黎耶識是生滅現象的體,生滅現象是阿黎耶識的相。如此,如來藏和黎耶和生滅法,次第別立,稱之爲別的黎耶。但從橫的,空間的、實相的方面看來,生滅現象界無一不是阿黎耶識,即阿黎耶中包含著如來藏和生滅法。好比大海是黎耶,此大海中有水有波,水好比如來藏,波好比生滅法。如此,如來藏和生滅法並不別立,皆藏于黎耶識中,稱之爲總黎耶。如此,別的黎耶和總的黎耶,即緣起論和實相論的兩面看法。何以言之?著眼于依如來藏的依字,則爲依他起的法,可說完全是緣起論。倘著眼于藏字,則可說實相論。若教天臺家解釋此文,必然說道:圓教的行者著眼于藏之一字,由此可達實相性具的生滅;別教的行者著眼于依之一字,以爲法中有能依所依,故可看作但理隨緣的緣起。如此,雖然豎的緣起論與橫的實相論共存,二者當然絲毫不能相離,但現在起信論的主要點,在于豎的緣起論,是顯然的事。其次,舊譯家把阿黎耶的原語譯爲無沒,新譯家的玄獎叁藏則用阿賴耶的原語,或譯爲藏字,此事前文已曾說明。現在把他比較一下,首先,起信論的阿黎耶識是真妄和合,非唯真,亦非唯妄。菩提流支譯的“世親十地經論”,以阿黎耶爲唯真;玄奘的“成唯識論”,以阿賴耶爲唯妄。故更詳細地說,唯識的阿賴耶是依他起性的生滅法。雖可說是根據圓成貫性的真如的,但不說從真如緣起,即毫不帶有不生滅真如的性質,全然作爲有爲生滅法中之物。因此“成唯識論”中說,恒轉如暴流,這就是說有爲生滅法像急流那樣時時刻刻流動,恒常不止。這是限于有爲生滅法的一方面,故不出生滅差別的相對界的範圍。即使提唱萬法唯識,以阿賴耶爲宇宙開發的第一原因,但因沒有不生滅絕對的性質,畢竟是各自門戶的唯識,可說是相對的唯心論。反之,起信論的阿黎耶,是真妄和合的識,故宇宙開發的第一原因是如來藏,阿黎耶爲第二原因,此識中具有不生滅絕對的性質和生滅相對的性質,故在生滅相對的一方面,雖然像是相對的唯心論,但論其根柢時,具有不生滅絕對的性質,故可說是絕對的唯心論。起信論之所以爲徹底的緣起論,原因實存于此。講到其由來的理由如何,則因爲起信論在真如上建立不變、隨緣二義,由于真如隨緣之義,建立真如隨緣爲作諸法。雖說宇宙萬有的開發,但唯識論不認識真如中有隨緣之義,只從不理的一方面說,真如成爲凝然不作諸法,不作爲萬有開發的第一原因。雖然如此,至于阿賴耶在生滅相對界中的詳細的說明,則以唯識論爲可珍。
五、覺不覺
阿黎耶識是不生滅與生滅相和合,有非一非異的關系,是真妄和合的識。因此在時間上 是不生滅,在空間上具有絕對的真的方面。同時,在時間上是生滅,在空間上具有相對的妄的方面。因此在此識中,具有覺、不覺的兩義。即所謂覺者,是不生滅絕對的真如清淨之義,所謂不覺者,是生滅相對的無明妄法之義。然則何以不說此識中有真如、生滅的兩義,而說有覺、不覺的兩義呢?因爲真如和覺,在品質上並無何等差異,只是置在絕對界時和置在相對界時,因其位置而異其名稱耳。詳言之,真如元來和一心同是絕對界的名稱,故主要地限用于真如門;反之,現在是論述左滅相對界,故對于具有迷或暗的意味的相對的名稱,用覺這個相對的名稱。故可知所謂覺者,是表明生滅相對界中的本體的意味的用語。
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 法,雲何爲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要義】開示阿黎耶識中有覺和不覺兩義。
這阿黎耶識中,具有覺和不覺兩種義相。所謂覺者,是覺照、覺察、覺明,乃明的智慧之用,即畢竟真如是也。所謂不覺者,與之相反,是隱覆明的智慧的暗之用,即畢竟無明是也。其實無論何物,都有覺的明了的作用和不覺的黑暗的作用。而譬如燈火,有明的方面,同時有暗的方面。今阿黎耶識中也具有覺和不覺的兩義。阿黎耶中何故具有覺之義?如前所說,不生滅之法與生滅相和合,具有非一非異的關系,此實爲阿黎耶識,故此識當然是由真如不生滅而顯現的,因此具有覺之義。好比由土製成的陶器,具有土的性質;由黃金製成的器具,具有黃金的性質。同理,阿黎耶識雖然是生滅的迷心,但論其本體,不外乎具有大智慧光明等的功德。但今乃生滅相對界中之物,故不用真如之名,而言具有覺之義。又,所謂阿黎耶識中具有不覺之義者,如前所說,阿黎耶識是不生滅的真如被生…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