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也沒紅黃藍白的色彩,無可見色相。又有疑問:前言在真如本體上無色相可見,但既有釋尊的出世,有佛陀的接受光明,有感得報化二身的顯現,何以說無色相可見呢?答曰:佛陀顯現報化二身,只是隨染業幻的所作,是隨著衆生的染心。而佛陀攝化的業用,只是對二乘示現變幻爲化身,對菩薩示現變幻爲報身而已。如此在衆生心中變異顯現佛陀的色相,是屬于後面的異相門之義。這同相門的真如本覺的智體中,如吾等衆生所見,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的色法,有形質的不空之體,都無有。何以故?真如的智相完全是無相,非吾等衆生的妄念所能見故也。
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要義】所謂異相是甚麼意義?從真如本體看來,覺不覺和染淨諸法,盡皆是同相。但從形狀作用的現象的點上看來,是種種異相。譬如種種瓦器,土瓶是土瓶,茶碗是茶碗,隨著其形狀之差異,其作用亦不同。故無漏是隨染幻的差別。始覺本覺的無漏法,本來自性清淨,平等無差別,但隨看衆生的妄染,像幻化一般發生差別和變異。好比月亮本無差別,但其影映入千江萬水中便生差別。所謂無明是性染幻的差別,無明本來迷于真如平等之理,其性質本來像幻化一樣有差別。要之,無漏還滅之法,無明流轉之法,染淨二法,皆真如隨緣而顯現之物,是因緣所生之法,故實非別體,都是幻化之法。不過從顯現的當體上觀看起來,萬象差別,盡是異相。
如上所說,把覺不覺視爲同相,是哲學上所謂同一原理;視爲異相,是異別原理。而同相和異相不可須臾相離。同相的反面有異相,異相的反面有同相,無所乖戾,此即所謂調和的原理。
一叁、生滅因緣的意義
上文已在生滅門中把第一生滅之心解釋完畢。即所謂生之心,是對于真如不生滅之心,說明生滅之心的阿黎耶識。而此生滅心,是不生滅的如來藏心發動起來而成爲生滅之心。故此中含有覺不覺兩義, 其覺中有始覺和本覺,不覺中有根本和枝末,明了地說明著悟界中的現象的狀態、和迷界中的現象的狀態。故在前段生滅之中,畢竟是阿黎耶識自體的說明。
但在今後要說明的第二生滅因緣中,因前段對于生滅之心的阿黎耶識自說明已經完畢,故將陳述不生滅之心發動而成爲生滅之心的阿黎耶識的因緣,以及從阿黎耶識開發萬有的因緣。蓋生滅現象之法,不能獨自發生,必有待于因和緣的和合。現在就要詳說,由于何種因緣而發生不生滅之心,成爲阿黎耶識,更從此識發展而顯現萬有。說明此生滅的因緣時,分爲二段,初段說生滅因緣之義,後段說生滅因緣的體相。現在先說初段。
複次,生滅因緣起緣者,所謂衆生依心。意、意識轉故。
【要義】初釋生滅因緣之義,先僅述因。所謂生滅因緣,上文立義分中有是生滅因緣相之語,今就因緣而廣說。如前所說,不生滅之心發動,成爲生滅之心的阿黎耶識的因緣,並且成爲從阿黎耶識顯現萬象的因緣。蓋因緣有兩重,初爲黎耶的心體,即真如,有不變之義;同時發動起來,有不守自性的隨緣之義。此隨緣真如即爲生滅之因。熏染于真如中而動搖起來的根本無明,即爲生滅之緣。由于這因緣湊合,發生叁細的阿黎耶識,此爲第一重的真妄因緣。後來,根本無明是諸染法的根本,此爲生滅之因。外面的妄境界撼動識浪,此爲生滅之緣。由于此因緣湊合,以至從阿黎耶識發展萬象,即産生六粗。此爲第二重的妄因緣。此兩重因緣中只有叁法,真如是惟因,妄境界局限于緣,無明傾向真如,則爲緣;傾向境,則爲因。
吾等衆生由此兩重因緣而生。因此稱爲生滅的因緣。換言之,可說是衆生發生的因緣。今說明此義:所謂迷界衆生究爲何物?答曰:無他,是依于阿黎耶識的心體即真如而轉起的、迷妄的五意和執著的意識,這便是衆生。蓋五意和意識,乃迷的心的狀態,在這上面認識人格而名爲衆生。名稱雖異,物體本來同一,所異者只是或約于法,或約于人而已。如此,就和受衆多的生死故名衆生的通常解釋相反,現在是把迷妄的諸識的集合命名爲衆生。這是起信論特別的解釋法。
此義雲何?以依阿黎耶識,說有無明。
【要義】就生滅因緣之義,前文僅說因,今並舉因和緣。前文說,黎耶的心體起動而作成衆生。此義雲何?因阿黎耶識而有無明故也。詳言之,此處所謂阿黎耶識,乃是總名。真如和無明乃總中的別義。現在雖舉阿黎耶識的總名,其箕是指前文所說的心,即黎耶中的真如,此爲生滅之因。而黎耶識中的無明,乃生滅之緣。由此因緣轉成意和意識。然則此說相當于前文所說的第一重真妄因緣。
【詳義】上文說過,遮因真如而有無明,因覺故有迷,因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但今將說因阿黎耶識而有無明。換言之,前文說因真如而有無明,現在說因黎耶而有無明。但于此不能無疑。因“義言”中提出叁義而說明,而以第叁義爲正意,明言根據真如緣起之義。故略去前二義,而略說第叁義。這是分爲未起和已起而說明。首先,照未起的即時間的緣起的論來說,由真如而有無明,此即由真如無明的因緣發生黎耶。宇宙萬有皆以真如爲體,發揮真如緣起的特色。法相宗說由第人賴耶本體緣起萬有,蒙受真妄別體之難,對此大有差別。又,照已起即空間的實相的論來,真妄和合既已發生黎耶,故言因黎耶而有無明。蓋真如是無始無終的,故尚未發生黎耶,無明只有因真如之義。若夫真妄和合生黎耶,則黎耶爲總,真如和無明爲黎耶中的義,故無明由于黎耶也。從此點看來,便不會蒙真前妄後之難,可說是真妄同時的。又,黎耶和無明有互爲因果的關系,一旦斷絕無明,便不會再迷,此義亦可證明。這便可掃去悟後再迷之咎。故此未起已起的二名相依,始盡真如緣起之義。故只有前後交互而言,始無差異。
如上所述,因真如而有無明,因黎耶而有無明。要之,所謂因真如而有無明,乃無明發動真如而生黎耶。是在別的黎耶上說明豎的緣。所謂因黎耶而有無明,乃總的黎耶,是橫的實相的說明。此時真如和無明是黎耶中的別義。如此說明,雖分豎的橫的和前後,但本來真如是無始無終的,是無始的存在。無明是無始有終的,斷絕時雖歸于全滅,但就其始而論,真如存處必有無明,決不是論其前。後然真如與無明存處必有黎耶,本來是自明之理。因此真如、無明、黎耶叁法,是本是無始的存在,是同時因果關系。故叁法是一念同時的存在,只是說的時侯有次第前後之別而已。即或者在時間的緣起上說,或者在空間的真相上說。如此說明,已叩盡真如緣起的玄底。
不覺而起能見、能現、能取境界。起念相續,故說爲意。此意複有五種名。雲何爲五?一者,名爲業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二者,名爲轉識,依于動心能見相故。叁者名爲現識,所謂能現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于色像。現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無有前後。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爲智識,謂分別染淨法故。五者,名爲相續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令不失故,複能成熟現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在已經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要義】意和意識轉起之中,先說五意轉起的次第,次廣釋五意。前文說衆生所生的因緣,又說所謂衆生便是意和意識的轉起。因此現在要說明五意轉起的次第。首先說不覺而起,這是真如的覺體由于無明之緣而起動,名爲業識,乃前叁細六粗中的業相。其次,所謂能見,乃與真心起動同時,發生見照的主觀作用,這是轉識,即前文的能見相。所謂能現,與發生主觀作用同時出現客觀的境界,這是現識,即前文的境界相。所謂能取境界,乃認識境界分別外界的實在,這叫做智識,乃前文的智相。所謂起念相續,乃言誤認前文的心內的虛影,以爲是外界的實在,便執看之而起分別妄念,念念不斷,此名爲相續識,即前文的相續相。此五者名爲五意。所謂意,“義記”中引用“攝論”,說有能生和依止之義。就同此從業識發生轉識、從轉識發生現識一樣,前能生後,故有能生之義。又同轉識以業識爲所依、現識以轉識爲所依一樣,後以前爲所依,因此有依止之義。以下一一廣釋五意。
第一,業識,乃言以根本無明之力爲緣,不覺察真如之爲真如,于是真心起動。
第二,轉識,乃言真心起動,發生業識,便有主觀的照見作用。
第叁,現識,乃言有丁主觀的照見作用,于是出現客觀的一切境界。猶如鏡面映現萬有的色緣,即到達色聲香味觸的五塵之境,照樣映現在主觀上。但主觀和客觀毫無前後的區別,又一切時間皆不斷絕,任運自然,以五塵的虛境爲始,常常顯現一切境界。這是在阿黎耶上的,和六七兩識的有時斷滅不同。
第四,智識,由于不知道境界映現于心內的虛影,遂至分別孰染孰淨,這是細的俱生起的法執。
第五,相續識,因法執的妄念長久相續不斷,故名爲相續識。今舉示此識的勢力功能:就業而言,住持過去無量等的善業惡業不使失去;就果報而言,對于因業,在現在未來,使惡業中苦報成熟,使善業中樂報成熟,使無因果差等。最後,就境而言,對現在已經經過的事實,忽然不擇時而念及,對未來之事,在不覺中作妄想,發生煩悶。此等皆是此識的粗的分別起的法執。或者可作如此解釋:住持業和果,是前叁識的功能;妄想分別後來的境,是後二識的功能(參照序論中法數配當圖)。
是故叁界虛僞,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
【要義】結束上文所舉五意的諸現象,歸根于一心的本源。真如被無明所動而成爲業識,展開能見能現的二相,一爲主觀,一爲客觀。于是成爲阿黎耶識。于是認識映現于黎耶識上的虛影的客觀,分別其爲心外的實在,以至此念相續,這便是我等現在正在認識的欲、色、無色的叁界。是故此叁界乃虛僞之物,只不外乎從真心造作出來的。因此若離一心,便無六塵的境界。詳言之…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