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認識顯現于業識上的轉識之前的現識,即虛影的境界,其實就是妄執外界中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的境界。故倘離去本來的一心,則無六塵的境界。此理自明。
【詳義】叁界是虛僞的。“義記”中釋虛僞二字,說虛是似有,僞是實有。因此,將此論配合“唯識論”的叁性,則虛的似有爲依他起性,僞的實有爲遍計所執性。在唯識法相宗中,圓成實性乃真如凝然不作諸法,以宇宙的本體的第八阿賴耶識爲依他起性之物。因此,由此變現的萬象依他起之法,亦被認爲真實,只將誤認萬象依他起之法爲心外的實在的遍計所執之法指爲虛僞。在那蛇繩麻的比喻中,說圓成實性的麻,本來是真實的,依他起的繩,也是真實的;只是誤認爲遍計所執的蛇,是虛僞的。但在起信論中,遍計所執的蛇自不必說,連依他起的繩也認爲是虛妄的。何以故?阿黎耶識既已因真如爲無明所動而顯現,則本來是妄法,因此,從阿黎耶識開發的萬象,必然盡是虛僞,只有一心真如是唯真實故也。此實由于真如緣起論與賴耶緣起論立腳點相異之所致。
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要義】對于上文的叁界唯心之義,有所疑問,今解釋之。雖說叁界是唯心的,但客觀的萬象境界現今存在,開眼即見山川之形,開口即嘗甜酸苦辣之味,側耳便聞萬籁之音。此義如何?答曰:一切諸法,皆由于真心起動,除此真心以外,一無所有。因此說叁界唯心。然則此真心如何顯現山河大地呢?答曰:從妄念發生。即從無明而起轉業現的妄念,再由此開展萬象。叁界唯心,故吾人見心,而不能見心以外之物也。與此相反的如何?答曰: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認識心以外的萬象,乃妄念妄想之所致,即認識顯現在現識上的虛影,其實只是誤認爲心外的實法。離開了心,何處還有萬象?畢竟不過是自心分別自心而已。若能了解一切分別不過是自心分別自心之理,則心外的實法即便消滅,而成爲叁界唯一心。若能達得叁界一心,則就同眼不見眼,刀不切刀,指不指指一樣,心亦不見心,因此心相無可得,即主客能所完全泯亡,即一心平等一相。
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衆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要義】結束上文,指示唯心的顯現。吾人既認識心外之境,須知此不過是顯出在現識上的虛影。可知世間的山川草木日月星辰等一切境界,皆由衆生的根本無明和業識、轉識等妄心而住持。是故一切境界萬象之法,好比映在鏡中的不得捕捉的非實體。疑問說:既雲非實體,則宛然顯現的話法究爲何物?答曰:只是唯心的虛空。其實一切生滅之法,只是顯現在此真心上的虛妄的影像,何處可求其體?然則何以知道此等諸法爲虛妄?皆由真心爲無明所動而生起,則生種種法。若無明消滅而還歸于心源,則種種生滅諸法皆消失,不留一些殘影,只不過是虛妄而已。要之,一切境界乃唯心之法,並無別體。
複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識。依諸凡夫取著轉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爲意識,亦名分離識,又複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要義】既已說明義,續說意識。所謂意識,就其體而言,與前五意並無分別,完全是同一的識。今爲說明此義,舉示第五識,即相續識也。只是前者爲細的法執,今者爲粗的我執,此不過是五意愈益向下墮落而發展。若以此配合九相,則恰當于第六執取相和第七計名字相。延長起來,亦合于第八的起業相。諸凡夫起智識、相續識,不知掃除它的方法,取用執著,愈益轉深,因此計度我有身,我有所有物,種種妄執,隨事事物物而攀緣,以此爲實境,終至于妄執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之境。此即名爲意識。即因前五意而妄爲分別之識,故名爲意識。此識作用分離,由于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各各分別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故亦名分離識。又因分別去來內外等種種事相,故又說,亦名分別事識。此識因何而生?見愛的兩種煩惱由于受業轉現的阿黎耶識的薰陶,使此意識增上生長。此所謂見愛煩惱者,見煩惱是在見道上斷惑,乃言昧于真理;愛煩惱又稱爲修惑,亦稱爲思惑,是修道,是在修道上斷惑,乃言昧于事法。要之,前者昧于理,後者昧于情。因此前者又稱爲迷理之惑,後者又稱爲迷事之惑。迷理之惑易斷,迷事之惑難斷,即所謂見道頓斷如破石,修道漸斷如藕絲也。
【詳義】在上文五意及意識的說明,了解此等諸識之體全然一致,但是虛妄之法。而在唯識法相宗中,主張八識體別,然非虛妄之法,與此說相反。又,小乘家立一意識,然亦非如成爲真法的六窗一猿。
其次,前文不覺中說明的九相,對現在所說的意和意識比較起來,現在的意相當于九相中的前五相,意識相當于後叁相。前文詳細分別爲叁細六粗,現在則分爲意和意識二者。前文詳述真如起動的相狀,換言之,即按照秩序地舉示吾人流轉于迷界以來的狀態,現在則按照秩序地舉示吾人由于真如起動而發生的因和緣。然則前文中都是相,現在的都是識。這意義明白地表示出了。
現在是就生滅的因緣,說明真妄的關系。故唯心說最明哲地表示著。前面的九相段和後面的六染段,用無明妄法說起,又用無明妄法結束,故可說是唯妄說。起信論是唯心說還是唯妄說?九相段在覺和不覺的兩義中,單就不覺的一法而說明流轉的次第,六染段別說明消滅不覺的還滅的次第,只限于說明不覺的一局部。但現在是就覺不覺即真要的關系而論述其因緣,是綿亘于全局的說明。在全局的說明中鼓吹唯心說,當然是起信論的本意,並非用局部的說明來冒稱全局。然唯心說不僅是起信論的主張,實乃真如緣起論的根本的立腳地。如果欲說真如緣起論,則不外乎此意。並且還須知道:如華嚴一乘家所主張的法界緣起論,其根源也是由此發生的。
一四、生滅因緣的體相
上文已說明緣起之義,以下須解釋所依的因緣的體相。作爲生滅因緣的體相的要素,共有叁種:一者,自性清淨的真如,即緣起甚深之因,二者,無明,即緣起甚深之緣;叁者,染心,即妄心,乃緣起甚探之相。由于此叁要素,而開展染淨的緣起,形成宇宙萬有。前文說述生滅因緣之義時,是就流轉門而說明;現在要說明緣起甚深的要素,須就還滅門敘述。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請依菩薩從初正信發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
【要義】緣起甚深的體相,非凡夫二乘所知,只有佛能知。無明熏習真如所起的業轉現的叁細的阿黎耶識,非凡夫所能知,非二乘的智慧所能覺。蓋阿黎耶識是第八識,二乘只能知道到第六識爲止,故第八識到底非其分,何況凡夫。若論菩薩,從十信的初位的正信修養起來,在十信的滿位即初住位上發大菩提心,在十住十行十回向的叁賢位上觀察,依稀仿佛知道真如的妙相。倘達到了能證法身真如之理的初地,則能知少分的阿黎耶識,然後漸漸多知。即使到了菩薩究竟地的等覺金剛心,因尚有根本無明殘留,亦不能盡知。只有妙覺果滿的佛陀才能窮盡地了解。
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淨而有無明,爲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
【要義】陳述緣起甚深的體相惟佛能知。黎耶的本體的真如心,本來自性清淨。緣起的因也清淨,但存在看無明即緣起之緣。被這無明所熏染,于是生起阿黎耶的染心。染心一起,自性清淨的真如的本性是否完全變更呢?答曰:否,是常恒地清淨不變的。好比把清淨無垢的寶玉放置在暗中,雖然無由認識其清淨,但這寶玉決不變質。可知因緣和合而起染心。而不改變自性清淨的本性,乃緣起的妙相,惟有佛陀能證知。
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爲不變。
【要義】在緣起的叁要素中,先舉真如,陳述其心性不變。承接心性和前文的是心,即真心的本性雖然常與有念相應,然而是無念的。換言之,雖常與妄念相應,但其自體本性常常清淨,毫無變更,故名爲不變。
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爲無明。
【要義】次說無明發生的理由。這一段是說明無明的起因的要點。據前文,既已了解根本無明受熏染而起動真如本體,于是成爲阿黎耶識,但不曾說及根本無明的起因,所以現在必須明示。即所謂根本無明的起,在于不通曉一法界即真如之所以爲真如之故。換言之,由于對絕對無限平等不變的真如一法界,發生相對差別之見。好比說,迷失方向是因何而來?乃因不知東之爲東、西之爲西而來。今此亦然,乃因不真如之爲真如而來。此根本無明直接迷惑于真如,故極爲微細,尚無心王心所相應之別,亦無能所主客相應之別,因此名爲心不相應。此根本無明極爲細微,故乃一切妄染的根源,並非另有妄染之法而以此爲本。因此這無前之義很顯明,叫做忽然起念。“櫻珞本業經”中稱之爲無始的無明。故可知所謂忽然,乃表明無始無前之義。聽到忽然二字,好像是說突然而起,但決不是時間的意義,只是表示無始無前。要之,真如乃無始的存在,由真如而起的無明也是無始的存在。
染心者,有六種。雲何爲六?一者,執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淨心地究竟離故。叁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四者,現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六者,根本業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要義】舉示染心,陳述緣起之相,分爲六種。第一,執相應染,此乃前九相中的執取相和計名字相,相當于粗的我執。是怎樣的位呢?講到遠離而不現行,則是聲聞緣覺二義既已解脫叁界見思之惑的無學位,即羅漢。…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