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不似吾人凡夫的業系,乃從度生的大頗發起,故其壽命也有申縮自在之力。第叁,所謂通權教者,經文中曾說十住的菩薩有退墮到叁惡趣者,並非真實的退墮,乃欲激勵末入定的十信位者。第四,所謂歎實行者,乃言十住位的菩薩一度發心,信知一切法本來涅槃之理,故不怕退墮到二乘地,聽到欲得涅槃必須永劫修行的話,也不畏懼,畢竟勇猛精進。
解行發心者,當知轉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現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悭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屍羅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蜜。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禅波羅蜜。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蜜。
【要義】今述第二解行發心。所謂解行發心者,從前文的正信(初住)進展,今已入十行,又將行滿十回向,將結束叁大柯僧祇劫的中初阿僧祇,故對真如發生深解。所謂深,乃對前位的淺而言;所謂解,乃言不及後位的證。因如此深解現前,故其修相能符合真如的無相。雖終日能行,而不認識其相,全離修相,即隨順真如,修六波羅蜜。波羅蜜,譯語是到彼岸,略稱度。真如之中,沒有從差別而來的悭貪,故隨順之而修檀(布施)波羅蜜。又,真如之中,無有染汙,脫離色聲香味觸的五欲之過,宇宙自然的規律無所過失,故隨順之而修屍羅(持戒)波羅蜜。又,真如之中,無有塵垢,因而脫離嗔惱,順之而修羼提(忍辱)波羅蜜。又,因真如遠離身心之相,故無懈怠,隨順之而修毗黎耶(精進)波羅蜜。又,真如常住,無有散亂,隨順之而修禅(禅那,即言靜慮)。又,真如之體明淨,無有無明,隨順之而修般若(智慧)。此即解行發心的真如隨順。
┌檀那──布施──慈悲──無貪
├屍羅──持戒──規律──無過
六波羅蜜┼羼提──忍辱──忍耐──無嗔
├毗黎耶─精進──勉強──無怠
├禅那──禅定──靜思──無亂
└般若──智慧──智識──無癡
證發心者,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識,說爲境界。而此諸者,無有境界惟真如智,名爲法身。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諸佛,請轉*輪。惟爲開導利益衆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覺,以爲怯弱衆生故。或說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爲懈怠衆生故。能示如是無數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叁阿僧祇劫故。但隨衆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要義】述第叁證發心,初說發心之體。所謂證發心者,其地位如何?答曰:乃在從初地的淨心位至第十地究竟位而證。證如何境界?真如是也。所謂證,乃言用根本無分別智去照見真如無差別的理體,故離去能所,超越主觀客觀,乃絕對一相一枚,故別無所謂境界。而現在特地提出境界,乃因十地菩薩未達果位,故後得有分別智之中業識不盡,隨之而轉現的二識猶存。因此指由于轉識而來的現識中映現的真如爲境界。須知根本智中,本來無有境界。因此直指此真如根本智爲法身。
其次,此菩薩根本無分別智之上所顯現的後得有分別智的勝用如何?由于用此智照見差別界,故一切差別無不照見,苦惱的衆生一一出現,于是發起救濟的大悲。即無有用微妙的文字言語來稱贊的私意,而一意專心攝化衆生,因此能在一念之頃到達十方無邊的世界,而供養諸佛,請其說法。又,爲了對長時的修行心懷怯弱的衆生,經雛劫數,超越地帶,成就正覺。又,爲了認爲佛道易修而懈慢的衆生,說需要無量劫。度生攝化的方便是無量不可思議的。
但在實際上,此菩薩之種性,根與發心與所證皆相等,決無超過之法。地前一阿僧祇,地上二阿僧祇,合起來,都需要叁阿僧祇劫的修行。只是隨衆生之感見,而其示現有種種之差別耳。
又,是菩薩發心相者,有叁種心微細之相。雲何爲叁?一者,真心,無分別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衆生故。叁者,業識心,微細起滅故。
【要義】次陳述發心之相。十地菩薩發心之相有叁種。第一,所謂真心,乃證真如的理體的根本智。第二,所謂方便心,乃衆生攝化的後得智。第叁,所謂業識,異于佛果圓滿之德,表示有微細起滅之累。可知在實理上,此菩薩尚有業轉現的阿黎耶識。
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能現十方利益衆生。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衆生無邊。衆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複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衆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見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衆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要義】最後說明功德成滿,更就一切種智,設問答以解疑。菩薩十地位正確地究竟之時,功德成滿,達于佛果位。此時在色界的頂上的摩醯首羅天,示現一切世間色身中最高大的身體,只用一念契合全分真如的始覺的智慧,頓斷根本無明。因頓斷無明,故顯現一切種智。所謂一切種智,名爲根本後得無礙之智,或稱爲真俗無礙之智。乃一切無不遍照之智也。此智上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業用,能現于十方,攝化衆生,給與利益。“義記”中以一切種智配合智淨相,以不思議業配合不思議業相,因皆是本覺隨染之所成故也。
關于一切種智的疑問是:宇宙廣大無邊,人生無量無邊,其間差別亦複無邊,難知難解。雖是一切種智,亦不能一一了解,如此,不但在客觀對象上疑問,在主觀上,若說無明頓斷、無有心想,則與一切種智一一了解也相矛盾。于此甚是懷疑。答曰:客觀對象的境界,本來不出一心之外。此一心絕對平等,脫離心想。是以一切無所不照。衆生因有妄分別的心想,故在心外認境,甚不自由,又有不能照之處。然諸佛如來,離主客的見相,全無心想,故無所不遍,無所不照。因此而起攝化衆生的大悲,開示種種法義,尚有何疑?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能現一切處,利益衆生者,一切衆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雲何世間多不能見?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衆生心現。衆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如是衆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故。
【要義】前文解答關于一切種智的疑問,今解釋關于自然業智的疑問。前文言諸佛如來自然有不思議之業,能示現一切處,利益衆生。然則衆生何以不見聞佛身?答曰:諸佛如來的法身,乃真如平等無差別者,遍滿于宇宙中。但斷絕作意分別之想,是自然的。只是適應著衆生的感見。故衆生有塵垢,猶如鏡面有垢,不能映現萬像。法身上無由顯現報化二身。
第八章 修行信心分
起信論分爲五分,現在是說第四的修行信心分。第二立義分略說大乘。第叁解釋分廣說大乘。都是教人知道大乘爲何物。現在陳述的是須向此大乘起信心而修行。所謂四信五行,即在大乘起信的題號中相當于起信二字。
一、四信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聚衆生故說修行信心。何等信心?雲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雲何爲四?
【要義】承前起後,先舉能修之人,後標信心與修行。所謂能信之人者,乃言未入正定聚者,即不定聚者。前述的分別發起道相,雖然也是不定聚之機,但是使已經信心成就之人,表示叁種發心,使入正定聚,主要是說叁賢十地的修行。現在的修行信心分,雖然也是對不定聚而言,但因信心尚未成就,故特地說述四信五行之法,主眼在于使信心成就。故前者是爲勝機的菩薩而說,今者是爲劣機的行者而說。因此前者是理想的實踐論,今者可說是實際的實踐論。此分別發趣相是從修行信心分的能信能行,著眼于所信所行的對象,以說明大乘。
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恭敬,發起善根,願求一切智故。叁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衆,求學如實行故。
【要義】今陳述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中的四信。所謂四信者,乃言信真如,信佛,信法,信僧。第一,所謂信真如,因真如乃宇宙萬有的根本,故樂念之。第二,所謂信佛者,即相信佛有大智慧光明等無量的功德,經常恭敬供養。第叁,所謂信法者,乃言教法中有大利益,經常作六度的修行。第四,所謂信僧者,即相信僧能隨順真如,行二利,常親近菩薩衆,受教,修行。要之,真如是根本,佛法僧叁寶,不外乎真如的顯現。即真如的人格的、理想的表現,是佛;真如的哲學的、理論的表現,是法;真你的倫理的、實際的表現,是僧。又可把真如體相用的叁大順次配合佛法僧叁寶。終極則惟一地歸結于真如。但今因以窮行實踐爲主眼,故信仰對象有四,爲欲鼓吹不壞的信念也。
二、五行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雲何爲五?一者,施門。二者,戒門。叁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要義】今陳述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中的五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的六波羅蜜中,禅定(止)、智慧(觀)合爲止觀。爲五行。此止觀之二,乃不離一對之法。但必須均等,故合爲一門。加之一心二門叁大四信五行,依照增數之法,巧妙地組織本論,有深意焉。
雲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悭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