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P5

  ..續本文上一頁

  2、立義分—大乘┤ ┌大(約法)—體相用

  └義┴乘(約喻)

  ┌離言真如

  ┌1.心真如門(僅有法大無義大)┴依言真如—空不空

  │ ┌本覺—隨染—性淨┐

  │ ┌1.心生滅—阿黎耶識┬覺┴始覺—始覺四位─┴同異

  │ │ └不覺┬根本─────┐

  │ │ └枝末—叁細六粗┴同異

  ┌顯示┤ ┌染淨生滅┤2.生滅因緣┬生滅因緣之義—意、意識—(流轉)

  │正義│ ┌(法大)┤ │ └生滅因緣的體相─六染──(還滅)

  │ │2.心生滅門┤ │ └3.生滅相──生滅相狀

  3、解釋分┤ │ │ └染淨互熏──四種法──染法熏習──淨法熏習

  │ │ └(義大)──叁大

  │ └3. 真生不二

  │對治邪執──人我見、法我見

  └分別發趣道相─信成就發心(十信位)─解行發心(叁賢位)─證發心(十地位)

  4、修行信心分─四信(真如、佛、法、僧)─五行(施戒忍進止觀)─方便(防退方法他力門)

  5、勸修利益分─信受得益─毀謗重罪─結勸修行

  ◎起信論法數配當圖

  叁定聚 位次 始覺四位 四相 九相叁細六粗 五意意識 六染

  │ │ │ │ │ │ │

  ┌正定聚┬金剛心 究竟覺 生相 業相 業識 根本業不相染應(第十地)

  │ │ ┌見相─轉識─能見心不相應染(第九地)

  │ │ ├境相─現識─現識不相應染(第八地)

  │ │ ├智相─智識─分別智相應染(七地、二地)

  │ ├地上─隨分覺─住相┤ 俱生法執

  │ │ └相續相─相讀識─不斷相應染(初地)

  │ │ 分別法執

  │ └叁賢二乘─相似覺─異相┬執取相 ┐

  │ │俱生我執┼意識 執相應染(叁賢二乘)

  │ └計名相 ┘

  │ 分別我執

  ├不定聚─十信─內凡覺─滅相─起業相

  │ 業系苦相

  └邪定聚─十信以前(外凡)

  付記 位次中叁賢位中,別開耎、頂、忍世第一的四相,是法相俱舍。華嚴終教中不別開。又,內凡覺這名稱,論文中無之,乃爲說述便宜而設。又,達究竟覺,真知生相業相,是佛果位。

  第二章 題號

  大乘起信論

  【要義】這是標明題號。所謂大乘,照通例的解釋,是對小乘而言,即修大行,得大果。關于大小二乘的差別,從曆史上說來,小乘是原始的佛教,大乘是發達的佛教或後代流行的佛教。從地理上說來,大乘是北方佛教,小乘是南方佛教。這所謂北方,是古代印度的北方,是指西藏、中國、日本等地。所謂南,是指錫侖、暹羅等地。從教理上說來,小乘是淺薄的,單說人空;大乘是深密的,兼說人法二空。從修行上說來,小乘是自利的,單以自己的悟達爲目的;大乘則自利兼又利他,其他一切衆生也要救濟。要之,大乘是說高尚的教理目的修行的佛教。其次,所謂起信,是說對這高尚幽玄的大乘,應當發生崇高尊重之念,而起信心。這裏單說起信而不說行,但本論中詳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止觀的五行。行的必不可缺,自不必說。但知行是合一的,有信才有行,這是真實的理法。只有信而沒有行,不是真的信心。現在雖單說信,但其中必含有行。須知信是一切行的根本。故“華嚴經”中說:信是道元功德之母。“心地觀經”中說:入佛法之海,以信爲根本。法然聖人說:涅槃之城中,有信始能入。親鸾聖人指示:往生的正因是信心。道元禅師說:信現成處,佛祖現成。然信主要是情的,大乘是智的,行是意的。故大乘起信的題目,可謂智情意叁者具足。最後一個論字,表示在經、律、論叁藏之中,非經非律,正是論藏。所謂緀,是佛陀的教條;所謂律,是關于佛教徒的行爲的佛陀的命令禁條;而所謂論,佛陀也說過,但今日所謂論藏,主要是指菩薩所說的。如序論中所說,此論中有宗論和釋論二類,宗論是以經爲宗而達意地說述法義,如起信論便是,釋論是逐經文而解釋,如世親菩薩的“十地經論”便是。

  古來佛教家的套語說道:題是一部的總標。這意思是說,書籍的題目,概括總合地表示著其中說述的一部始終之義。故知道了題號的意義,便可大略領會此書之內容。

  上文已述大乘起信這題號的要義。關于大乘,依照通例的解釋,說是對小乘而言的。但在賢首大師的“義記”中,根據本論一部的旨趣,提出絕對釋和相對釋的二釋,而大有發揮之處,故當再行摘示其大要。

  【詳義】賢首大師的“別記”中,分別地把大約于境,把乘約于心,又把大和乘都約于智。但現在務求簡略,當把此等省略,而直接論述“義記”的二釋。

  第一釋中說,所謂大,以當體爲目,以包含爲義。所謂乘,于喻爲稱,以運載爲功。即所謂大,乃對于宇宙人生的本體界的真如的當體當面的名稱。而此本體界的真如,本來是絕對的,所以宇宙人生百般事物無不網羅,雖一塵一毛,亦盡行攝取,無有遺漏。所以說以包含爲義。倘說是對于小乘的大乘之義,則因大乘中不攝取小乘,故包含之義無用。所謂乘,是比喻爲乘物,即從此處到彼處,所以說以運載爲功。倘迷失于宇宙人生的本體的真如中,則成爲凡夫,而沈淪于生死海的此岸;倘覺悟了,則成爲佛陀,而可在涅槃的彼岸獲得永生的樂果。因此稱之爲乘,而說有運載之用。由此可知所謂大乘,是法喻合並的名稱,是所信的境或對象。其次,所謂起信,是確信此道的能信之心。所謂信,是說以澄淨爲性,爲屬性,毫無混濁的汙點。即所謂大乘起信是心境相合之稱。倘是大乘的起信,則是對境揀心;倘是發起大乘之信,則顯示其非小乘之信。須知其意義略有左右。

  第二釋中說,所謂大,就義而言,是指體相用的叁大。所謂乘,約于用,即成爲佛性的叁位運載。則所謂大,是體相用的叁大,稱之爲義的叁大。所謂乘,是說佛性的叁位自在地運轉開覺,稱之爲用的叁大。所謂佛性的叁位,即自性住佛性、引出佛性、至得果佛性是也。所謂自性住佛性,是悉有佛性,自性本來清淨,這是吾人本有的佛性,相當于所謂本覺,這是所乘。所謂引出佛性,是說發心修行,而引出本有的佛性,是從初發心直到終等覺,相當于所謂始覺,這是能乘。所謂至得果佛性,是本有的佛性完全顯現終了的極處,即始本不二,相當于所謂妙覺位,稱之爲乘所至之處。如此,雖有義的叁大和用的叁大,要之不外乎一心,一心轉變而成義用的叁大。其次,所謂起信,起乃發起之謂,以本覺的內熏爲,以佛菩薩善友的外熏爲緣。內外因緣相和合,于是對大乘的勝境發起希有的信心,使溷濁的心變成澄清。

  將此二釋比較起來,可說第一釋是約于真如門而釋的,第二釋是約于生滅門而釋的。因爲本論的說明中說過:真如門約于體,生滅門約于體相用叁,今“義記”的二釋,前面單就體大而釋,後面就體相用叁大而釋。真如門是本體界,是絕對界;生滅門是現象界,是相對界,故可以,說二釋之中,一爲絕對的解釋,一爲相對的解釋。

  最後的論字,“義記”中說,論者,集議論也。即假立主客,問答往複,析征辯論,以建立正理,故名爲論。

  馬鳴菩薩造

  【要義】這是撰號,即標明本論的著者。關于馬鳴菩薩的史傳,已在序論中說過,茲不複贅。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菩提于此雲覺,即所求之;薩埵于此雲有情,即所化之人。稱上求菩提、下化衆生之人爲菩薩。

  染天竺真谛叁藏譯

  【要義】標明譯人。真谛叁藏本是西印度人,梁武帝大清元年八月十五日到著中國的南濱,翌年八月谒梁武帝。值侯景亂起,國內不靖,又值武帝駕崩,不得已而隱遁,與二叁徒弟爲對手,專心從事于翻譯。至大建元年,凡二十二年之間,譯成四十九部,凡一百四十二卷,壽七十而示寂。此人與羅、玄奘、不空,並爲翻譯家的泰鬥。所謂叁藏,是經律論的叁藏,但對翻譯的沙門,亦尊稱之爲叁藏,例如玄獎叁藏等是也。

  第叁章 歸敬頌

  歸命盡十方 最勝業遍知 色無礙自在 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 法性真如海 無量功德藏 如實修行等

  爲欲令衆生 除疑舍邪執 起大乘正信 佛種不斷故

  【要義】四句一頌,共叁頌。頌在梵文稱爲伽陀,我們稱爲頌,又可稱爲偈。和這相對的,叫做長行。頌相當于韻文,長行相當于散文。

  這是說馬鳴菩薩述作本論時,先以虔敬之念,表白歸依佛法僧叁寶。前二頌正言歸敬叁寶,後一頌說明其理由。序分大別爲歸敬序、緣起序、大綱序、發起序四種。可知今相當于歸敬序。

  所謂歸命,梵語曰南無。南無的譯語,據說有十八種,然通常都用歸。“義記”中關于歸命提出二釋:一釋,歸乃趨向之義,命者己身之性命也。即人生最貴重的是自已的生命,今將此生命全部奉獻于叁寶,乃表明至誠的衷情,告白絕對的信仰。二釋,歸乃敬順之義,命者諸佛之教命也。這是信奉服膺諸佛的教示禁條的意思。宗密的“注疏”中又提出一釋,說歸者還歸也,命者衆生的六根也。就是說衆生的六根還歸于一心的本源。吾人違背一心的本源,則進入迷界,成爲凡夫;隨順一心時,即進入悟界,成爲佛陀。這一心即不外乎叁寶,故還歸于一心,即表明對叁寶崇敬之至誠。藉益智旭的“裂網疏”中也提出此義。十方者,即東南西北四維上下的十方,意即無邊的空間。舉無邊的法界,同時攝無限的時間。即橫遍十方、豎徹叁世之意。這歸命盡十方五字一句,也關連于佛法僧叁寶,就是說歸命于無邊無限的叁寶。

  最勝業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即佛寶也。在法、報、應的叁身中,是報身、應化身的二者。法身攝于其次的法寶中。所謂最勝業,是說佛陀心口意的叁業最爲殊勝,勝于小乘,在大乘中也勝于因位的聲緣菩的叁乘。遍知者是佛的意業。真知即如理智,遍知心真如門恒河沙數的功德。俗智即如量智,是說遍知心生滅門緣起的差別。此真俗二智,稱爲如理智和如量智、無分別智和有分別智、平等智和後…

《大乘起信論新釋(日本 湯次了榮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