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尊師重道▪P2

  ..續本文上一頁也想了很久,以後也想了很久,終於把原因找到了。老師雖然沒有說,我就清楚了,那就是師道必須要尊敬,你學生對老師沒有恭敬心,學不到東西。這印光大師說過,一分誠敬你能學到一分,兩分誠敬你就學到兩分,十分誠敬你就學到十分。你對老師沒有誠敬,老師怎麼樣想傳給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師的人一生沒有別的,就是希望能夠有學生傳他的道,那他就喜歡得不得了,這個人是什麼人?就是看他的誠敬心。所以我才發現到,你看我跟方東美先生寫信,是毛筆工楷,規規矩矩寫的。

  主持人:一筆一畫。

  淨空法師:對。我寫一篇文章,也是毛筆字小楷寫出來的,不是潦草的;一潦草,老師一看,算了,不理你了。我對老師這個恭敬心是父母教的,那是很小,大概是六、七歲上私塾。私塾是在一個祠堂裏面,這個祠堂是我們親戚,我姑母家裏,他們的祠堂。我們小時候就依靠著這個親戚的關系,住在他們的這個大家庭當中。那個家族是我們講中國傳統的家,他們這個家十個兄弟,十個兄弟不分家,你就可想而知,這個家族差不多將近有兩百人,這樣大的一個家族。所以它有家學,這個家學就在祠堂裏面。我去上學,我父親帶了禮物,這供養老師的束修,這古禮!那時候是民國大概二十年幾的樣子,所以是很早了,還沾到一點邊緣,傳統教學的邊緣。父親帶著我去上學,送我去上學,學校的大堂裏面供的一個牌位,我已經認識字了,那個字我都認識。上面寫著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神位」,那個大神位擺在那裏。我們進去之後老師已經站在那邊,還有同學站在兩邊,我們先向孔子神位行叁跪九叩首的禮。

  主持人:完全照古禮。

  淨空法師:對,我父親在前面,我跟在後面,跟在後面拜。拜完之後請老師上座,老師的座位就在孔子牌位的下面,請老師上座,我父親帶著我,向老師行叁跪九叩首的禮。我們小孩,父母親對老師叁跪九叩首,老師的話還能不聽嗎?老師接受家長這樣的大禮,你要不好好教這個小孩,你怎麼對得起人家父母?這真叫拜師!才六、七歲小孩剛剛上學,所以印象就非常深,使我一生當中,對老師都有一種虔誠尊敬心。所以現在沒有了,現在家長對老師沒有這種尊敬心,那個道就失掉了。所以絕對不是老師有私心,你沒有辦法接受,接受就在誠敬。誠敬是誰教的?我們曉得,老師跟父母在表演教我們。所以,老師教我們孝親,父母教我們尊師重道,這一個小孩能成功,這是兩個人配合表演教出來的!單方面教不出來。所以小時候有深刻的印象,這一生對老師是恭恭敬敬,而且老師教導我們的,一定是依教奉行。

  這樣的學生不好找了,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後老師不會放過你,他以嚴肅的態度,他要幫助你,要成就你。你看我們跟方老師學習,沒有繳一分錢的學費,沒有絲毫的供養。他對我那麼好,那麼樣認真指導,章嘉大師亦複如是。所以到以後晚年的時候,我們講經也講了不少年了,信徒也很多了。方老師過世之後,方師母身體不好,我一直照顧她。那個時候照顧她有叁個人,實際上事都是我去做的,我年歲最小。有潘振球,這都是方老師的學生,還有王先生,總政治部的主任是王升,這是我們都很熟的,他也是方老師的學生,最後的時候我們叁個人照顧。所以這是老師的恩德,老師跟我們關系比父母還要親密,老師的兒女那就跟自己兄弟沒有兩樣,所以從前師徒如父子。不像現在,現在我們看不到了。

  主持人:這我們以前過去常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我們比較難理解,對我這一代都已經很難理解。可是您剛剛舉的方東美教授,跟您的關系的例子,我想大家都能理解,這是一輩子的恩情。

  淨空法師:對,一輩子的。

  主持人:而且即使是方東美先生自己過世了,往生了,他的太太,就是您的師母,才可以得到你們這些學生的照顧。

  淨空法師:對,不錯。他的兒女跟我的兄弟一樣,一定照顧。

  主持人:好。所以你講到一個關鍵,師父,就是說要有師道,前提是要有孝道。所以很自然到最後就要回到家庭裏面,這也是您這麼多年來關心的。可是另外一個有意思的部分是說,老師對學生影響真這麼大嗎?我爲什麼這麼講?在之前我們訪問您,跟您聊天的時候,您一再提到說你自己對於學佛的信念,就是您不蓋寺廟,但是您送經典,您讓經典不斷的傳播出去。可是剛才在這樣談的時候突然間發現,這個觀念不就是方東美教授在跟您上課,所給您傳播的觀念對不對?他當年學到的,他告訴您。所以我就說你看,在一個觀念幾十年,可以在您身上就轉換成開花散葉,就會變成一些實踐的結果,可是也不過就是一個老師的叮咛跟提醒。所以好的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一輩子,而且還不只是這個人的一輩子,他還可以影響很多人的一輩子。

  淨空法師:不錯,你說我們傳下去的,那就是生生世世的,世代相傳,這就師道。

  主持人:可是在師道這個理解上來講,我就要請教您,現在我們的教育體製裏面,最難做到的,就是對老師的那一分尊敬,因爲你要回到那個古禮很難了,對不對?再去帶學生、家長叁跪九叩,然後這樣拜下去,很難了。所以您有什麼建議,就說在現在社會裏面,去用什麼方法把那個孝道、師道,可以微妙的結合起來,但是又不用那麼大的禮。

  淨空法師:禮決定不能夠廢棄。

  主持人:禮不能夠廢棄。

  淨空老和尚:不能廢棄。你說今天雖然不必用叁跪九叩首,你深深的叁鞠躬,是一樣的。

  主持人:應該的。

  淨空法師:九十度的鞠躬禮,叁鞠躬,你給人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說今天是點個頭,有意無意的,不行。

  主持人:我覺得您講的這個已經講到關鍵了,如果說開學的時候,一個家長帶著小孩到學校去,看到老師,鞠個躬說「孩子的教育就拜托您了」。其實您講這個,我們在日本的文化裏面還看得到,日本某一種程度。

  淨空法師:對,日本是繼承著中國傳統文化。

  主持人:所以您認爲說這個禮的形式,不可以少。

  淨空法師:非常重要。這個形式沒有了,那你基礎就沒有了。誠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

  主持人:誠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這剛好也就是,其實中國的文化裏面,非常重視的,一直告訴你說對任何的表達,善念善意的表達、感謝的表達,應該是真正要發自誠心。那您自己這麼多年來,這麼多人稱您爲師父、稱您爲老師,你有沒有用同樣的方式,在跟您的弟子或學生在互動嗎?

  淨空法師:我們不敢稱老師,我們這麼多年來,都是以學生的方式來學習。聽衆雖然很多,我認爲每個聽衆,都是我的監學、都是我的老師,他們來監督我,讓我認真的學習,我們一直都是用這個態度。爲什麼?我們的德行,還沒有能達到真正老師的標准,所以必須從謙卑入手。學問之道,你看每個宗教,第一堂課就是教你謙卑,教你懂得尊重別人、懂得敬愛別人,然後能做到關懷照顧、互助合作,這個道就流出去了。所以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謙卑才是真正的自尊。

  主持人:師父講到這一段我也很感動,因爲您說您到現在爲止,都還是以學生的心情來看待自己,透過媒體或者透過各種講堂,去跟您的弟子們、學生們去對話。我要說的就是,待會兒回來我要請教您,就是說對於那些老師們,我們也常說「人之患,在好爲人師」,這表示說做一個老師的人,他自己應該要有個謙卑的心,他才能夠在知識上、智慧上不斷的增進。待會回來我們來請教師父,那對於那些當老師的人,爲人師表者,怎麼樣去培養自己的謙卑之心,我們待會回來請教您。我們談師道,當然是我們怎麼去對待老師,家長怎麼去對待老師,是應該要有一分誠敬之心、虔誠之心。我覺得師父剛剛說得非常好,有一分的誠敬,你自然就可以學得一分;你有十分,就會學得十分,我想這個道理很清楚。做爲老師的人,都希望教到一個聰明的學生,尤其這個學生又懂得謙虛、懂得尊敬的話,沒有一個老師說會暗藏,就手上會藏一手不教的,不可能對不對?可是我們反過來請教您,因爲既然談師道的話,一定是相互的,老師自己也要讓學生感受到他的謙卑、他的謙虛。特別是我們套一句,類似像《莊子》所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任何一個知識你再怎麼專業,你懂得也是那一個部分。師父在佛學裏面的造詣,更能夠理解這麼龐大的一個佛學的體系,大概沒有一個人說,他能夠全部東西都能夠懂到非常熟悉。所以我想請教您,對於老師來講,老師如何學得一個謙卑之心?

  淨空老和尚:在中國古代,最受社會尊敬的兩種人,一種是老師,另外一種是大夫(醫生)。爲什麼?這兩種人真正在社會上,做出了犧牲奉獻,完全沒有名利。以前做醫生就是幫人醫病,不收醫藥費的,醫藥費是病治好了,你家裏富有多送一點禮物給他,家裏面貧寒的少送一點。實在送不起的,大夫還要布施醫藥,不但給他看病,還要送藥給他,救人!做老師也是如此,所以就窮秀才,他一生就教兒童,教兒童沒有講學費的,也是學生家長富裕的,逢年過節送的供養多一點。貧窮的,有的時候學生很好,老師還要幫助他生活,還得送一點糧食給他家裏去,來幫助他。所以這兩種人是社會上最值得人尊敬的。不像現在,現在這兩種都很賺錢的事業,以前沒有,它不是賺錢的,它與商業完全不相幹。所以這是兩種人,特別是做老師的,確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不但是給學生做好樣子,給社會做好榜樣,他才能産生影響教化一方。現在這個師道沒有了,老師自己思想、言行能不能給社會做典範?能不能給學生做好樣子?所以從前教,身教是擺在第一,言教是其次。

  我第一次到北京去的時候,我去參觀北京師範大學,他們副校長陪我一同參觀。我看到大堂前面有一塊牌子,上面寫了「學爲人師,身爲世範」。我看了之後很歡喜,我就告訴副…

《尊師重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五倫傳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