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师重道▪P2

  ..续本文上一页也想了很久,以后也想了很久,终於把原因找到了。老师虽然没有说,我就清楚了,那就是师道必须要尊敬,你学生对老师没有恭敬心,学不到东西。这印光大师说过,一分诚敬你能学到一分,两分诚敬你就学到两分,十分诚敬你就学到十分。你对老师没有诚敬,老师怎么样想传给你,你接受不了,你不能接受。所以做老师的人一生没有别的,就是希望能够有学生传他的道,那他就喜欢得不得了,这个人是什么人?就是看他的诚敬心。所以我才发现到,你看我跟方东美先生写信,是毛笔工楷,规规矩矩写的。

  主持人:一笔一画。

  净空法师:对。我写一篇文章,也是毛笔字小楷写出来的,不是潦草的;一潦草,老师一看,算了,不理你了。我对老师这个恭敬心是父母教的,那是很小,大概是六、七岁上私塾。私塾是在一个祠堂里面,这个祠堂是我们亲戚,我姑母家里,他们的祠堂。我们小时候就依靠著这个亲戚的关系,住在他们的这个大家庭当中。那个家族是我们讲中国传统的家,他们这个家十个兄弟,十个兄弟不分家,你就可想而知,这个家族差不多将近有两百人,这样大的一个家族。所以它有家学,这个家学就在祠堂里面。我去上学,我父亲带了礼物,这供养老师的束修,这古礼!那时候是民国大概二十年几的样子,所以是很早了,还沾到一点边缘,传统教学的边缘。父亲带著我去上学,送我去上学,学校的大堂里面供的一个牌位,我已经认识字了,那个字我都认识。上面写著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那个大神位摆在那里。我们进去之后老师已经站在那边,还有同学站在两边,我们先向孔子神位行三跪九叩首的礼。

  主持人:完全照古礼。

  净空法师:对,我父亲在前面,我跟在后面,跟在后面拜。拜完之后请老师上座,老师的座位就在孔子牌位的下面,请老师上座,我父亲带著我,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的礼。我们小孩,父母亲对老师三跪九叩首,老师的话还能不听吗?老师接受家长这样的大礼,你要不好好教这个小孩,你怎么对得起人家父母?这真叫拜师!才六、七岁小孩刚刚上学,所以印象就非常深,使我一生当中,对老师都有一种虔诚尊敬心。所以现在没有了,现在家长对老师没有这种尊敬心,那个道就失掉了。所以绝对不是老师有私心,你没有办法接受,接受就在诚敬。诚敬是谁教的?我们晓得,老师跟父母在表演教我们。所以,老师教我们孝亲,父母教我们尊师重道,这一个小孩能成功,这是两个人配合表演教出来的!单方面教不出来。所以小时候有深刻的印象,这一生对老师是恭恭敬敬,而且老师教导我们的,一定是依教奉行。

  这样的学生不好找了,是可遇不可求,遇到之后老师不会放过你,他以严肃的态度,他要帮助你,要成就你。你看我们跟方老师学习,没有缴一分钱的学费,没有丝毫的供养。他对我那么好,那么样认真指导,章嘉大师亦复如是。所以到以后晚年的时候,我们讲经也讲了不少年了,信徒也很多了。方老师过世之后,方师母身体不好,我一直照顾她。那个时候照顾她有三个人,实际上事都是我去做的,我年岁最小。有潘振球,这都是方老师的学生,还有王先生,总政治部的主任是王升,这是我们都很熟的,他也是方老师的学生,最后的时候我们三个人照顾。所以这是老师的恩德,老师跟我们关系比父母还要亲密,老师的儿女那就跟自己兄弟没有两样,所以从前师徒如父子。不像现在,现在我们看不到了。

  主持人:这我们以前过去常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我们比较难理解,对我这一代都已经很难理解。可是您刚刚举的方东美教授,跟您的关系的例子,我想大家都能理解,这是一辈子的恩情。

  净空法师:对,一辈子的。

  主持人:而且即使是方东美先生自己过世了,往生了,他的太太,就是您的师母,才可以得到你们这些学生的照顾。

  净空法师:对,不错。他的儿女跟我的兄弟一样,一定照顾。

  主持人:好。所以你讲到一个关键,师父,就是说要有师道,前提是要有孝道。所以很自然到最后就要回到家庭里面,这也是您这么多年来关心的。可是另外一个有意思的部分是说,老师对学生影响真这么大吗?我为什么这么讲?在之前我们访问您,跟您聊天的时候,您一再提到说你自己对於学佛的信念,就是您不盖寺庙,但是您送经典,您让经典不断的传播出去。可是刚才在这样谈的时候突然间发现,这个观念不就是方东美教授在跟您上课,所给您传播的观念对不对?他当年学到的,他告诉您。所以我就说你看,在一个观念几十年,可以在您身上就转换成开花散叶,就会变成一些实践的结果,可是也不过就是一个老师的叮咛跟提醒。所以好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一辈子,而且还不只是这个人的一辈子,他还可以影响很多人的一辈子。

  净空法师:不错,你说我们传下去的,那就是生生世世的,世代相传,这就师道。

  主持人:可是在师道这个理解上来讲,我就要请教您,现在我们的教育体制里面,最难做到的,就是对老师的那一分尊敬,因为你要回到那个古礼很难了,对不对?再去带学生、家长三跪九叩,然后这样拜下去,很难了。所以您有什么建议,就说在现在社会里面,去用什么方法把那个孝道、师道,可以微妙的结合起来,但是又不用那么大的礼。

  净空法师:礼决定不能够废弃。

  主持人:礼不能够废弃。

  净空老和尚:不能废弃。你说今天虽然不必用三跪九叩首,你深深的三鞠躬,是一样的。

  主持人:应该的。

  净空法师:九十度的鞠躬礼,三鞠躬,你给人感受完全不相同。你说今天是点个头,有意无意的,不行。

  主持人:我觉得您讲的这个已经讲到关键了,如果说开学的时候,一个家长带著小孩到学校去,看到老师,鞠个躬说「孩子的教育就拜托您了」。其实您讲这个,我们在日本的文化里面还看得到,日本某一种程度。

  净空法师:对,日本是继承著中国传统文化。

  主持人:所以您认为说这个礼的形式,不可以少。

  净空法师:非常重要。这个形式没有了,那你基础就没有了。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

  主持人:诚於中,自自然然形於外,这刚好也就是,其实中国的文化里面,非常重视的,一直告诉你说对任何的表达,善念善意的表达、感谢的表达,应该是真正要发自诚心。那您自己这么多年来,这么多人称您为师父、称您为老师,你有没有用同样的方式,在跟您的弟子或学生在互动吗?

  净空法师:我们不敢称老师,我们这么多年来,都是以学生的方式来学习。听众虽然很多,我认为每个听众,都是我的监学、都是我的老师,他们来监督我,让我认真的学习,我们一直都是用这个态度。为什么?我们的德行,还没有能达到真正老师的标准,所以必须从谦卑入手。学问之道,你看每个宗教,第一堂课就是教你谦卑,教你懂得尊重别人、懂得敬爱别人,然后能做到关怀照顾、互助合作,这个道就流出去了。所以这是性德自然的流露,谦卑才是真正的自尊。

  主持人:师父讲到这一段我也很感动,因为您说您到现在为止,都还是以学生的心情来看待自己,透过媒体或者透过各种讲堂,去跟您的弟子们、学生们去对话。我要说的就是,待会儿回来我要请教您,就是说对於那些老师们,我们也常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表示说做一个老师的人,他自己应该要有个谦卑的心,他才能够在知识上、智慧上不断的增进。待会回来我们来请教师父,那对於那些当老师的人,为人师表者,怎么样去培养自己的谦卑之心,我们待会回来请教您。我们谈师道,当然是我们怎么去对待老师,家长怎么去对待老师,是应该要有一分诚敬之心、虔诚之心。我觉得师父刚刚说得非常好,有一分的诚敬,你自然就可以学得一分;你有十分,就会学得十分,我想这个道理很清楚。做为老师的人,都希望教到一个聪明的学生,尤其这个学生又懂得谦虚、懂得尊敬的话,没有一个老师说会暗藏,就手上会藏一手不教的,不可能对不对?可是我们反过来请教您,因为既然谈师道的话,一定是相互的,老师自己也要让学生感受到他的谦卑、他的谦虚。特别是我们套一句,类似像《庄子》所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任何一个知识你再怎么专业,你懂得也是那一个部分。师父在佛学里面的造诣,更能够理解这么庞大的一个佛学的体系,大概没有一个人说,他能够全部东西都能够懂到非常熟悉。所以我想请教您,对於老师来讲,老师如何学得一个谦卑之心?

  净空老和尚:在中国古代,最受社会尊敬的两种人,一种是老师,另外一种是大夫(医生)。为什么?这两种人真正在社会上,做出了牺牲奉献,完全没有名利。以前做医生就是帮人医病,不收医药费的,医药费是病治好了,你家里富有多送一点礼物给他,家里面贫寒的少送一点。实在送不起的,大夫还要布施医药,不但给他看病,还要送药给他,救人!做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就穷秀才,他一生就教儿童,教儿童没有讲学费的,也是学生家长富裕的,逢年过节送的供养多一点。贫穷的,有的时候学生很好,老师还要帮助他生活,还得送一点粮食给他家里去,来帮助他。所以这两种人是社会上最值得人尊敬的。不像现在,现在这两种都很赚钱的事业,以前没有,它不是赚钱的,它与商业完全不相干。所以这是两种人,特别是做老师的,确实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但是给学生做好样子,给社会做好榜样,他才能产生影响教化一方。现在这个师道没有了,老师自己思想、言行能不能给社会做典范?能不能给学生做好样子?所以从前教,身教是摆在第一,言教是其次。

  我第一次到北京去的时候,我去参观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副校长陪我一同参观。我看到大堂前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了「学为人师,身为世范」。我看了之后很欢喜,我就告诉副…

《尊师重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五伦传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