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尊师重道

  仁爱和平讲堂—尊师重道篇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你再次收看「仁爱和平讲堂」,我是主持人蔡诗萍。我们今天继续请到净空和尚老师父,来跟我们谈一谈「尊师重道」。谈到这个师,老师的问题,我想在台湾这个社会里面,现在普遍都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老师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然后教育制度的设计,又让老师、家长跟学生,彼此之间好像出现了很多的隔阂。可是如果我们回到传统的中国文化里面,对於老师的定位的话,韩愈的「师说,传道、授业、解惑」,一连串的这样的一个角色,也许可以找到一些答案。我们今天就继续的来请教净空和尚,师父来跟我们谈谈,他怎么样来从文化的角度,来替我们解析师道,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里面还应该有的意义。师父您好。

  净空法师:您好。

  主持人:我先请教师父,就是说了解您的人都知道,平常您跟信众在传道解经的时候,您常会提到您的老师,章嘉大师他对您的整个生命中的一些影响。我的意思就说,您自己已经非常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你的言谈之中,你常常还是会告诉别人,你会感谢、你会谢谢那些曾经在你生命的过程中,帮助你的、开示过你的老师。这是个什么样的原因?

  净空法师:这是报恩。如果没有老师的教诲,我们这一生也是很平凡,跟一般人一样的过去了,对於圣贤之道就是一无所知。所以这一生当中有这点小的成就,完全是老师教诲的恩德。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圣贤、祖宗教导我们,最重要的一句话,「知恩报恩」。如果人不知道恩义,那人跟畜生就没有差别,所以要知道报恩。如果人知道孝亲、报恩,这个社会自然就祥和。

  主持人:在您的一生里头,如果我们再请您来帮我们整理一下、回顾一下的话,您最记得的、最感谢的几位老师,分别是谁?

  净空法师:我是二十二、三岁的时候来到台湾,那时候失学了,一个人到台湾,在台湾是举目无亲,必须要自己要照顾自己生活,很想读书,没有这个机会。以后是听说方东美先生,他是桐城人,这是家乡距离不远,安徽桐城。

  主持人:当时他是在台大任教!

  净空法师:对,他是台大哲学系的主任,也是位名教授。我就给他写信,好像那年我二十六岁,二十五、六岁,我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看。他一个星期回了我一封信,约我到他家里面去见面,见面时候,他很热情的接待我,问我的学历。我说我只读到初中毕业,国共战争,我们就跟著军队来到台湾。到台湾来之后,就没有能力继续再读书,所以对哲学非常爱好。这是个哲学家,希望能有机会旁听他的课程。他告诉我,他说你有没有欺骗我?我说我不敢欺骗老师。他说你写的文章、写的信,我们台湾大学的学生写不出来。我说这点,这是喜欢读书,虽然没有上学,可是我读书没有间断,也很喜欢写文章。解释之后,老师还是半信半疑。

  主持人:他还是不相信一个中学生程度的人,可以写这样的文章。

  净空法师:不错,半信半疑。就告诉我,他说现在的学校(这是五十七年前了),「先生不像先生,学生不像学生,如果你到学校去听课,你会大失所望。」这几句话一说,我说老师那是很明显的拒绝了,我就感到很难过,当然很沮丧的态度。好像应该沉默了大概五分钟,他老人家说,那这样好了,你每个星期天到我家里来,我给你上两个钟点课。这是我们怎么想也不敢想,想不到的。所以说是这么个缘分,就从底下一个星期,就每个星期天到他家里。他住在牯岭街,牯岭街六十号,台大的宿舍,是个日本式的别墅房子的样子。我的哲学是这样跟他学的。

  主持人:就这样每个礼拜不间断。

  净空法师:学生一个,老师也是一个,也没有教科书,也没有课本。他给我讲了一部哲学概论,从他自己学习,他是从西方学康德的,以后是一直研究中国的、印度的。他最后一个单元给我讲佛经哲学,我就非常惊讶。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对宗教,总认为是迷信,特别是佛教,佛教在宗教里面那属於多神教、泛神教,泛神教就是低级宗教,人家高级宗教只是崇拜一个真神,佛家是什么都拜。所以这是怎么会有哲学?方老师就告诉我,你不晓得,释迦牟尼佛是大哲学家,他是圣哲,佛经哲学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听了这些话,感到非常震撼,从来也没有听到过,这么一个说法。所以我回过头去请教他,我说老师,你这个佛学从哪里学来的,你怎么会知道这些事情?他就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在中央大学教书,有一段时期他生病,生病到峨嵋山去养病,峨嵋山环境非常清净,他说到山上没有杂志、也没有报纸,什么东西都没得看,只有佛经,所以说只有拿著佛经来当作消遣,每天,读书人总喜欢接触书本。他说愈看愈有兴趣,以后这样一看的时候,他就进入了佛教。所以他告诉我,他说真正的佛教不在寺庙。

  主持人:不在寺庙。

  净空法师:我说为什么?他说寺庙现在已经很少人深入经藏,真正的佛教在经典,你要从经典里面,你才找到佛教的本来面目,你才能发现它在学术上的造诣。所以这是让我们重新认识宗教,重新认识佛教,这个单元讲完之后,我也是非常幸运,认识章嘉大师。章嘉大师这是佛门的一个专家,我们方老师还是从哲学方面去看佛教的。所以跟章嘉大师,那一年章嘉大师六十五岁,他六十八岁过世的,所以我跟他三年。这个三年他也是像方老师一样,每个星期给我两个小时。他住在青田街,青田街八号,也是一套日本式的房子,政府给他的。跟他的时间就长了,三年,三年如一日,每个星期天至少有一个小时到两个小时。他教我读书(这是个朋友介绍的,是个蒙古亲王,敏亲王,这人都不在了),教我从《释迦谱》、《释迦方志》看起。这两部书市面上买不到。在那个时候书店里没有佛书,整个台湾只有三家印佛书,在台北有个台湾印经处,朱镜宙老居士他们几个人办的,印经书。台中有个瑞成书局,台南有个庆芳书局,这两个书局印的量很少,也不多,种类也不多,分量也很少。所以我们需要看的几乎都没有,那只有去找《大藏经》,从《大藏经》里去抄。我还抄过不少。

  主持人:边读边抄。

  净空法师:对,只有利用星期天假日的时候,因为《藏经》不能借出的,所以只有在寺庙里面去抄经,我记得我还抄了不少部。然后才晓得,这个东西用现在话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他这个传记是汇编的,就是经典里面有关释迦牟尼佛一生的事迹,从原文节录下来,加一个小标题,这很好,这是原味,是原汁原味。所以读这个东西之后,才知道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看完之后,用现在的话来说,才知道这个人很了不起,你看他能舍弃王位,他能过苦行僧的生活,真正一生都用在学问上。从他十九岁开始求学,到三十岁这十二年间,我们了解他对於印度当时宗教界、学术界,可以说那个成就是世界其他地区,都不能相比的,包括中国。那就是他的方法很特殊,他们重视禅定,禅定能够突破空间维次,这个空间维次我们以后就晓得,它仅限於六道,就是六道里面的状况,他了如指掌。六道上面到二十八层天,下面到饿鬼、地狱,饿鬼、地狱也很复杂,也不单纯。像我们这地球上的社会一样,相当复杂,比我们还要复杂。在我们想像当中,世尊是个非常好学的人,好学总要追根究柢,这六道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有六道,会有这种现象?六道之外还有没有世界?这个问题没人能解答。

  主持人:所以我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请教师父,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谈老师、谈师道、谈尊师重道,老师用自己亲身的例子,当时一个中学生来到台湾,没办法继续念书,然后方东美教授开启了您对哲学的认识,他在哲学认识中间,又引领您进到了佛经的这部分。但是章嘉大师却是刚好承接这一块,把整个佛学、佛经替你打开了一个大门。我们待会回来继续来跟师父谈,从他自己的亲身经验里面,我们可以看出来老师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刚才我有很强烈的感触是,方东美教授也好,章嘉大师也好,开启的还不只是知识之门,而是某一种,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里面,是不容易看到的,就是老师是跟学生像个朋友一样,像一个非常亲密的关系一样,是在智慧的大门前,互相的学习、切磋。马上回来。

  主持人:我们常说老师很重要,到底有多重要?其实刚才听净空和尚跟我们谈到说,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他人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智慧的,开启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可是我有个很深刻的体验,我不晓得师父怎么样来解答,就是说他们传授的,感觉起来还不只是知识对不对?因为知识的话,其实也很容易,我开一些课,列订一些题目开给你,像我们现在很多老师一样,学生你愿意读的你就用功读,读了后有困惑,我就从知识的角度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个人这样说、为什么那个人这样说,这两者之间差别在哪里,他基本上还是一个传道、解知识的的惑。可是我的感觉,是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对您的影响,甚至很明显的可以见得出来,对您一辈子的影响。是他们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而是一种我们说智慧,也有一种是学生跟老师之间,一种非常微妙的亲密的关系,所以你才会记一辈子。否则的话,如果纯粹只是知识的话,我想师父您可能会记得,很多的书写得很好,这个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不会记得方东美教授跟章嘉大师,这一辈子对您的影响。所以这里面一定有一个东西,是我们现在的老师做不到的,那是一种对学生的关照、对学生的体验、对学生的人生开出的一条路,这个大概是现在最难做到的。所以师父你对这部分有什么样的看法?

  净空老和尚:这就叫师道。

  主持人:您讲到了,师道。

  净空法师:师道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我能够遇到这些老师,实际上老师并不是有特别的选择,没有,老师的心是平等的。为什么对我有这样的待遇?我…

《尊师重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五伦传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