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二集▪P2

  ..續本文上一頁裏所講的兩句話,「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定,六祖大師在《壇經 》裏面也是這樣教給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裏面,不著相就是禅,不分別、不執著就是禅,不起心、不動念就是定。所以大乘,特別是一乘的禅定,是在日常生活當中去修學。你們看《華嚴經 》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人家入定是怎麼入的?以前我們讀過,鬻香長者修禅定是到市場裏面去修,經 裏叫「市廛」,市廛像我們現在的百貨公司、市場,最熱鬧的地方,他到裏面去參觀,到裏面去玩,樣樣都接觸,他在裏面修禅定,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是像小乘人把一切境界都離開了,跑到深山住在石洞裏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禅定,那是小乘人的定,那種定不能破無明,可以斷妄想不能除無明,在小乘也只能證得阿羅漢果,往上一著他就有障礙,所以我們要曉得這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怎麼修法,我們要恒順衆生。

   像善財童子五十叁參,什麼樣的境界、什麼樣的人事都接觸,這個接觸不是故意去接觸,故意去接觸你已經 有分別,起心動念了,不是故意的,是隨緣。我們早晨起來出門趕車看到許多人,那些人都不是約好的,我們沒有約好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見,這叫隨緣。並不是事先約好,並不是事先大家都存這個心,沒有存心,這才叫隨緣。從早到晚都隨緣,隨緣裏面修不變,不變就是不動心、不起念、不分別、不執著,就修這個,這叫一心。我們念佛修的一心,除念佛之外,一切事相當中都要修一心,這才叫做念佛人。不要以爲一天到晚心裏有阿彌陀佛就叫一心,一心裏頭哪有阿彌陀佛?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心是無心,無心是真心,爲什麼真心?他一切明了,他不是不明了,他一切無心,無心又樣樣明了,明了是智慧,無心是禅定,定慧等學,這樣修法。換句話說,你起心動念就錯了。這樣才能修隨順不二。

   我們果然明白這個道理,在生活當中這樣去用功,用上叁年,你這個人就變樣子,就不相同了,大乘法的修學的確是不可思議。你修上叁年,你就得定,就開智慧了,就像惠能大師所說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叁年就有功效,你要不真修那就沒有辦法,要真修。用這種理論方法來修學,這一生當中,我們念佛講得理一心不亂,在禅家講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是決定可以做到的,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迷失方向,你不肯修不二隨順。你隨順是隨著生煩惱,隨著打妄想,那有什麼辦法?這樣搞下去,再搞上無量阿僧只劫,還是這個樣子,可能連目前這個樣子還不如。這是我們必須要明了的,要記取的。

   講義【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現諸淨土。】

   這句話如果說是釋迦牟尼佛的境界,那與我們有什麼關系?不錯,是他的境界,他告訴我們也是我們自己的境界。一真、淨土本來具足,問題在哪裏?在現或不現。不二隨順的人現了,一真淨土現前,他受用到了。我們是隨緣隨變的人,一真淨土的確沒有離開,但是這個境界不能現前,不能現前的原因就是我們迷了,被無明、邪見所障礙,一真淨土所以才不能現前。我們如果懂得修不二隨順,你下一分功夫,這個境界就現一分,二分功夫就現二分,妙極了。一真淨土好像一面鏡子,鏡子本有光明,但是現在鏡子上面塵土蓋得厚厚的,沒有光明,雖沒有光明,它光明在不在?在。佛的境界好像這面鏡子幹幹淨淨沒有染汙,我們凡夫的境界同樣是一面鏡子,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但是上面蓋著很厚的塵土。修行修什麼?塵土代表無明、邪見,去掉一分鏡子就放一分光明,它就起作用了,再去掉一點,光明又透多一點,就這個意思。去塵垢的方法,在《華嚴經 》、《法華經 》、《圓覺》、《楞嚴》裏面,這幾種經 都屬於一乘了義經 典,可以說都是教我們修不二隨順。

   我在《華嚴經 》裏面提出兩句重要的原則,「不二」是「托法進修」,「隨順」是「依人證入」。《華嚴經 》經 文長,說得詳細,《圓覺經 》經 文短只有兩卷,可是《圓覺經 》裏面講的理論、方法、境界,跟《華嚴經 》的理論、方法、境界完全一樣,沒有兩樣。一個是用那麼多文字來說當然說得很詳細,一個文字這麼少也要把這些道理都包含在裏面,所以《華嚴經 》便於說理,便於講解,《圓覺經 》便於受持,我們在受持是愈少愈好。諸位要是曉得這個意思,這段經 文與我們現在就有作用,就有關系。佛在什麼地方說的?佛就是在「不二隨順」的境界說這部經 。

   講義【不二境,即寂滅真境,諸佛自受法樂之地。】

   『諸佛』,這個「諸」字就包括有我們自己一分在,這個意思就親切了。諸佛,沒有說到我,那是你迷惑顛倒,明明裏面有你,你自己不敢承當,那有什麼辦法?自己要直下承當。你要是承當了,你也修這個方法了,平等、清淨是自受用,從平等、清淨裏面生起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

   講義【現字,即稱體起用。以無身心之相,哪有說聽之事?】

   『現』字就是他受用,就是從清淨平等裏面現起大慈大悲,『即稱體起用』,也叫做稱性起用。『以無身心之相,哪有說聽之事?』所以起作用一定要現相。相怎麼現法?是不是有心去現?諸位要曉得,有心就錯了,我們要學就在這個地方學。無心,完全隨緣,就是《楞嚴》裏面所講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自己要想「我要怎樣怎樣做法,我想怎樣怎樣做法」,諸位想想,你有沒有起心動念?你有沒有分別執著?你到底是迷還是悟?

   我們學佛的人常常會問,無明是什麼理由生起的?幾時生起的?當你一起心動念,無明就生起了。不起心動念,雖然無明不再增長,你把它守在那個地方,又錯了。守是什麼?你把它保持在那裏不能破除它,無明怎麼可以保持!《楞嚴經 》裏面佛講阿羅漢的境界,「內守幽閑」,他就是守住他的無明,他不能破它,所以他不能見性。它不增長,但是它也不會消除,他把它守在那個地方,這是小乘人的大病。我們凡夫麻煩在哪裏?無明跟邪見天天增長,小乘人已經 能夠守在那個地方不叫它增長。諸位要是在此地真正能得到這一句「不二隨順」,則一生受用無窮,這個境界我們現前就可以證得,不必等來生。只要你懂得這個原理原則,在一切境界裏面修你的平等心、清淨心,這就是一心,爲什麼?起心動念就不平等,有我有人就不平等,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有我,諸位想想,唯識裏面講的「我癡、我見、我愛、我慢」四大煩惱常相隨,那怎麼能平等?轉第七識才叫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才能現前。平等心是一心,諸位要懂這個道理。

   末那識裏面有兩重執著,一重是我執,即四大煩惱常相隨,另一重是法執。破我執還沒有破法執,在淨土裏面講是事一心的境界,也相當於阿羅漢的境界,再能夠把法執也破了,那就證理一心,圓初住以上的境界。這些大乘法門裏面基本的修學原理原則,我們雖然一下到不了這個境界,可是我執能夠淡一分就有一分相似的受用,不是真實的,要轉末那爲平等性智才是真實的。《華嚴經 》那個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圓覺經 》也不例外,也是這樣的,你一看經 題「大方廣圓覺了義經 」,這個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可是我告訴諸位,我們能得到相似的受用,就是天臺六即佛裏面的「相似即佛」,不要看到相似,相似是很了不起的受用了,這也是修行必經 的途徑,一定要經 這個程序。

   講義【今雲現諸淨土者,正顯從自受用身土,現出他受用身土。唯識雲:「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此地講『現諸淨土』,正是顯示出從法性土變現爲他受用身土。《唯識頌》裏面說『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如來」就是指真如本性,佛在《金剛經 》裏面給我們解釋,「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我們講這部經 ,開端「如是我聞」就把這個意思給諸位說出來了。「如是我聞」的「如是」兩個字就是諸法如義,就是如來的意思,是我們自己的本體,禅家所謂「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說的就是這個,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的理一心,這樣講法就更親切,我們從理一心裏面變現出他受用的身土。本經 的當機者這十二位菩薩都是等覺菩薩,這個實在是太高了。《華嚴經 》裏面四十一位從圓教初住到等覺,這個地方十二位全是等覺菩薩,這個境界多高!

   講義【現諸淨土,爲十二位法身大士,說此圓滿修多羅教。據此,則他受用身土,仍依圓滿覺性爲緣起。】

   這部經 說經 的處所太特別,與其他經 論所說的完全不一樣。它的當機者,我們把尺度放得最寬也是地上菩薩,如果再放寬一點,勉強也能說圓初住以上是這部經 的當機者。前面玄義我們說得很詳細,雖然當機者有這麼高的地位,我們初學的人也能得受用,受用的淺深各人不相同,就看你自己的領悟,你的信心,你的修行。

   經 【與大菩薩摩诃薩,十萬人俱。】

   諸位先想想這個境界,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照一般講法,二千五百多年前沒有擴音器,座下有十萬聽衆,各個人都能聽得清楚,都聽得歡歡喜喜,這個境界不可思議。也許有人會想,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在講經 說法,道場裏有十萬多人,哪來的這麼多人?那個時候相當於中國周朝時候,總在春秋之前,印度還在部落的時代,他們的一個小國家,一個小的部落,整個一個國家也沒有十萬人,大的國家大概也只十幾萬人而已。那個時候的大國,像臺北市這麼大幅員的,大概都找不到,我們景美區在那個時候就是大國。你讀曆史,周朝時候「八百諸侯」,翻開地圖來看,大概只有中國現在版圖的五分之一,就是黃河流域跟長江流域這一塊就八百多個。這十萬都是『大菩薩摩诃薩』,這怎麼可能?這個境界必須要曉得,這些菩薩是娑婆世界的菩薩,我們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點點,像今天所講的外太…

《大方廣圓覺經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