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里所讲的两句话,「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定,六祖大师在《坛经 》里面也是这样教给我们。六根在六尘境界里面,不著相就是禅,不分别、不执著就是禅,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定。所以大乘,特别是一乘的禅定,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修学。你们看《华严经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人家入定是怎么入的?以前我们读过,鬻香长者修禅定是到市场里面去修,经 里叫「市廛」,市廛像我们现在的百货公司、市场,最热闹的地方,他到里面去参观,到里面去玩,样样都接触,他在里面修禅定,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不是像小乘人把一切境界都离开了,跑到深山住在石洞里人迹不到的地方去修禅定,那是小乘人的定,那种定不能破无明,可以断妄想不能除无明,在小乘也只能证得阿罗汉果,往上一著他就有障碍,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个道理,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晓得怎么修法,我们要恒顺众生。
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什么样的境界、什么样的人事都接触,这个接触不是故意去接触,故意去接触你已经 有分别,起心动念了,不是故意的,是随缘。我们早晨起来出门赶车看到许多人,那些人都不是约好的,我们没有约好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见,这叫随缘。并不是事先约好,并不是事先大家都存这个心,没有存心,这才叫随缘。从早到晚都随缘,随缘里面修不变,不变就是不动心、不起念、不分别、不执著,就修这个,这叫一心。我们念佛修的一心,除念佛之外,一切事相当中都要修一心,这才叫做念佛人。不要以为一天到晚心里有阿弥陀佛就叫一心,一心里头哪有阿弥陀佛?诸位要明白这个道理。一心是无心,无心是真心,为什么真心?他一切明了,他不是不明了,他一切无心,无心又样样明了,明了是智慧,无心是禅定,定慧等学,这样修法。换句话说,你起心动念就错了。这样才能修随顺不二。
我们果然明白这个道理,在生活当中这样去用功,用上三年,你这个人就变样子,就不相同了,大乘法的修学的确是不可思议。你修上三年,你就得定,就开智慧了,就像惠能大师所说的「惠能心中常生智慧」。三年就有功效,你要不真修那就没有办法,要真修。用这种理论方法来修学,这一生当中,我们念佛讲得理一心不乱,在禅家讲明心见性、大彻大悟,是决定可以做到的,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违背这个原理原则,你在日常生活当中迷失方向,你不肯修不二随顺。你随顺是随著生烦恼,随著打妄想,那有什么办法?这样搞下去,再搞上无量阿僧只劫,还是这个样子,可能连目前这个样子还不如。这是我们必须要明了的,要记取的。
讲义【故於一真不二境中,现诸净土。】
这句话如果说是释迦牟尼佛的境界,那与我们有什么关系?不错,是他的境界,他告诉我们也是我们自己的境界。一真、净土本来具足,问题在哪里?在现或不现。不二随顺的人现了,一真净土现前,他受用到了。我们是随缘随变的人,一真净土的确没有离开,但是这个境界不能现前,不能现前的原因就是我们迷了,被无明、邪见所障碍,一真净土所以才不能现前。我们如果懂得修不二随顺,你下一分功夫,这个境界就现一分,二分功夫就现二分,妙极了。一真净土好像一面镜子,镜子本有光明,但是现在镜子上面尘土盖得厚厚的,没有光明,虽没有光明,它光明在不在?在。佛的境界好像这面镜子干干净净没有染污,我们凡夫的境界同样是一面镜子,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但是上面盖著很厚的尘土。修行修什么?尘土代表无明、邪见,去掉一分镜子就放一分光明,它就起作用了,再去掉一点,光明又透多一点,就这个意思。去尘垢的方法,在《华严经 》、《法华经 》、《圆觉》、《楞严》里面,这几种经 都属於一乘了义经 典,可以说都是教我们修不二随顺。
我在《华严经 》里面提出两句重要的原则,「不二」是「托法进修」,「随顺」是「依人证入」。《华严经 》经 文长,说得详细,《圆觉经 》经 文短只有两卷,可是《圆觉经 》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跟《华严经 》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一样,没有两样。一个是用那么多文字来说当然说得很详细,一个文字这么少也要把这些道理都包含在里面,所以《华严经 》便於说理,便於讲解,《圆觉经 》便於受持,我们在受持是愈少愈好。诸位要是晓得这个意思,这段经 文与我们现在就有作用,就有关系。佛在什么地方说的?佛就是在「不二随顺」的境界说这部经 。
讲义【不二境,即寂灭真境,诸佛自受法乐之地。】
『诸佛』,这个「诸」字就包括有我们自己一分在,这个意思就亲切了。诸佛,没有说到我,那是你迷惑颠倒,明明里面有你,你自己不敢承当,那有什么办法?自己要直下承当。你要是承当了,你也修这个方法了,平等、清净是自受用,从平等、清净里面生起慈悲是他受用,自他不二。
讲义【现字,即称体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
『现』字就是他受用,就是从清净平等里面现起大慈大悲,『即称体起用』,也叫做称性起用。『以无身心之相,哪有说听之事?』所以起作用一定要现相。相怎么现法?是不是有心去现?诸位要晓得,有心就错了,我们要学就在这个地方学。无心,完全随缘,就是《楞严》里面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自己要想「我要怎样怎样做法,我想怎样怎样做法」,诸位想想,你有没有起心动念?你有没有分别执著?你到底是迷还是悟?
我们学佛的人常常会问,无明是什么理由生起的?几时生起的?当你一起心动念,无明就生起了。不起心动念,虽然无明不再增长,你把它守在那个地方,又错了。守是什么?你把它保持在那里不能破除它,无明怎么可以保持!《楞严经 》里面佛讲阿罗汉的境界,「内守幽闲」,他就是守住他的无明,他不能破它,所以他不能见性。它不增长,但是它也不会消除,他把它守在那个地方,这是小乘人的大病。我们凡夫麻烦在哪里?无明跟邪见天天增长,小乘人已经 能够守在那个地方不叫它增长。诸位要是在此地真正能得到这一句「不二随顺」,则一生受用无穷,这个境界我们现前就可以证得,不必等来生。只要你懂得这个原理原则,在一切境界里面修你的平等心、清净心,这就是一心,为什么?起心动念就不平等,有我有人就不平等,就有分别,就有执著。有我,诸位想想,唯识里面讲的「我痴、我见、我爱、我慢」四大烦恼常相随,那怎么能平等?转第七识才叫平等性智,你的平等心才能现前。平等心是一心,诸位要懂这个道理。
末那识里面有两重执著,一重是我执,即四大烦恼常相随,另一重是法执。破我执还没有破法执,在净土里面讲是事一心的境界,也相当於阿罗汉的境界,再能够把法执也破了,那就证理一心,圆初住以上的境界。这些大乘法门里面基本的修学原理原则,我们虽然一下到不了这个境界,可是我执能够淡一分就有一分相似的受用,不是真实的,要转末那为平等性智才是真实的。《华严经 》那个境界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圆觉经 》也不例外,也是这样的,你一看经 题「大方广圆觉了义经 」,这个境界都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可是我告诉诸位,我们能得到相似的受用,就是天台六即佛里面的「相似即佛」,不要看到相似,相似是很了不起的受用了,这也是修行必经 的途径,一定要经 这个程序。
讲义【今云现诸净土者,正显从自受用身土,现出他受用身土。唯识云:「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
此地讲『现诸净土』,正是显示出从法性土变现为他受用身土。《唯识颂》里面说『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如来」就是指真如本性,佛在《金刚经 》里面给我们解释,「如来者即诸法如义」,我们讲这部经 ,开端「如是我闻」就把这个意思给诸位说出来了。「如是我闻」的「如是」两个字就是诸法如义,就是如来的意思,是我们自己的本体,禅家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说的就是这个,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的理一心,这样讲法就更亲切,我们从理一心里面变现出他受用的身土。本经 的当机者这十二位菩萨都是等觉菩萨,这个实在是太高了。《华严经 》里面四十一位从圆教初住到等觉,这个地方十二位全是等觉菩萨,这个境界多高!
讲义【现诸净土,为十二位法身大士,说此圆满修多罗教。据此,则他受用身土,仍依圆满觉性为缘起。】
这部经 说经 的处所太特别,与其他经 论所说的完全不一样。它的当机者,我们把尺度放得最宽也是地上菩萨,如果再放宽一点,勉强也能说圆初住以上是这部经 的当机者。前面玄义我们说得很详细,虽然当机者有这么高的地位,我们初学的人也能得受用,受用的浅深各人不相同,就看你自己的领悟,你的信心,你的修行。
经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
诸位先想想这个境界,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照一般讲法,二千五百多年前没有扩音器,座下有十万听众,各个人都能听得清楚,都听得欢欢喜喜,这个境界不可思议。也许有人会想,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讲经 说法,道场里有十万多人,哪来的这么多人?那个时候相当於中国周朝时候,总在春秋之前,印度还在部落的时代,他们的一个小国家,一个小的部落,整个一个国家也没有十万人,大的国家大概也只十几万人而已。那个时候的大国,像台北市这么大幅员的,大概都找不到,我们景美区在那个时候就是大国。你读历史,周朝时候「八百诸侯」,翻开地图来看,大概只有中国现在版图的五分之一,就是黄河流域跟长江流域这一块就八百多个。这十万都是『大菩萨摩诃萨』,这怎么可能?这个境界必须要晓得,这些菩萨是娑婆世界的菩萨,我们地球是娑婆世界的一点点,像今天所讲的外太…
《大方广圆觉经 第十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