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

  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4

   請掀開經 本第七頁:

   講義【叁、爲示修行漸次故。】

   『示』就是指示、開示。修行的漸次,我們今天講的程序,由淺入深,由小入大,講這個層次,所以說這部經 。

   講義【佛告普眼: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即是修行,漸次深入,佛爲示修行漸次,故說此經 。】

   這是從修行總綱領上來說,與《楞嚴經 》裏面講的「六結叁空」是同樣的義趣。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那就是你要想修清淨心,『淨圓覺心』就是清淨心,如來淨圓覺心的「如來」是講自己不是講別人。我們常常講自性清淨心,「如來」就是自性的意思,求自性清淨心,也就是淨土裏面講的理一心不亂,這是佛心,成佛之心。先把修行的目標確定,就是求理一心不亂,求自性清淨心,它的方法就是『正念』,正念就是正覺,是一樣的意思。由此可知,如果違背這個原理原則,你在菩提路上就走錯路,換句話說,你想得自性清淨心就得不到,念佛人求一心不亂是決定不可能的,諸位一定要記住這個。

   什麼叫「正念」?這是修行人很大很大的問題。正念揀別邪念,不正則邪;你要是認識邪念,那就是正念。凡是邪都不真實,《金剛經 》裏面所說的「如夢幻泡影」,這個地方講的『遠離諸幻』,就是《金剛經 》所講的「一切有爲法」你要遠離。一切有爲法都不真實,換句話說,你要是執著在一切有爲法裏面,那都不是正念。所以正念無念,無什麼念?無妄念,凡是執著一切有爲法的,這個執著、分別都是妄念。在一切有爲法裏面沒有執著,沒有分別,這就是「正念」。不是沒有有爲法,有爲法有的,只是你不可以執著,「遠離諸幻」。這一句是總說。

   下面舉幾個例子,這幾條非常重要。『幻身滅故,幻心亦滅』,這個地方講「幻身滅故」不是說你把這個身體不要了,把這個身體燒成灰了那也不行。你把身體燒成灰,你幻身滅了,你幻心不滅,那有什麼用?此地不注重在幻身滅,注重在「幻心亦滅」。如何能從滅幻身到滅幻心,這就是小乘聖者破我執的功夫。身沒有障礙,身是有爲,你不執著這個身,不執著身是我,這就叫「幻身滅故」。怕的是你有執著,執著是病,佛法無非就是破執著之法。我們就見思煩惱來講,「幻身滅故」就是見惑裏面破身見,「幻心滅故」就是思惑裏面貪瞋癡慢疑這五種惑斷了,這是幻心,這是我們從最粗淺的地方來講,你把這個執著打破了。

   下面再更進一步,『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六塵是阿賴耶的相分,執塵爲實有,那是法執,你也不執著,也不去分別,爲什麼?知道這一切相分當體即空,如夢幻泡影。諸位要曉得,不但七轉識、心所的相分是虛妄的,阿賴耶的相分也是虛妄的,也不是真實的,這樣才能破法執。下面這幾句全都是屬於法執裏面的,愈來愈微細,跟《起信論》裏面所講的叁細六粗相一樣。從幻塵以下都是屬於細相。《楞嚴》裏面的六結,最粗的是動,動、靜、根、覺、空、滅,這是六個階段,六根每一根都有六結,解六結越叁空,這個講修行次第。《圓覺經 》這個地方也不例外,也是這個說法,到『幻滅滅故』,這就是《楞嚴經 》裏面最後的一個結,也離開了,也舍掉了,這個時候真如本性現前,『非幻不滅』,「非幻」就是本性,這個時候你見性了。

   諸位同修對《楞嚴》都有一點基礎,《楞嚴經 》的經 文長,無論說理說事當然比較清楚明白。《楞嚴》裏面,佛給我們就自己身體上指出我們的真如本性,說明我們現在的身體是生滅與不生滅和合之物。不生滅的那一分是真的,就是「非幻不滅」,有滅的那一分不是真的,那是幻的。從《楞嚴》上大家能夠曉得,我們肉身是幻的,它是生滅法。前六識是生滅法,第六意識是生滅法,第七識是生滅法,道道地地的生滅法,夢幻泡影,阿賴耶識一半是真的,一半是虛幻的,半真半假。什麼叫半真半假?阿賴耶的無明叁細相,以及與阿賴耶相應的五遍行心所是假的,不是真的,可是阿賴耶的體性是真的不是妄的,真妄和合。現在教你離,遠離,遠離諸幻,遠離心意識,以及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相應的心所都離了,不相應的心所當然也要離,因爲不相應的心所完全是抽象的,這就是脫根。一切的相分也是虛妄的,包括阿賴耶的相分(本質相分)也是虛妄的,也要把它舍離,那是脫塵。禅家所謂「迥脫根塵,靈光獨耀」,根塵一離開,「非幻不滅」,非幻是靈光,你本性裏面般若智慧光明透出來了,這就顯示非幻不滅。

   楞嚴會上波斯匿王開悟了,聽到佛講的時候,他開悟了,他雖然悟了,只悟到一個沒有生死,只悟到這個,而不能把功夫更往上提升一層,這是我們爲他惋惜的事情。所以大經 的意思諸位真正明白之後,我們自己、一切衆生有沒有生死?沒有生死。你要是有生死,那是你迷惑,是你迷。你要是悟了,沒有生死。迷的時候心隨境界轉,悟的時候境界隨心轉,完全不相同。心爲境界轉,不自由,那真是苦海無邊;境界隨心轉,得大自在,解脫了。這個關鍵就是在迷悟,而迷悟的根源就要你放下諸幻,曉得我們現前所用的身心統統是幻,幻身幻心,外面境界是幻境,塵是境界,都不是真實的。

   講到修行次第,所謂頓超,絕頂聰明人一曉得這個道理,一放全放下了,根身境界一下放下了,這是頓超;一樣一樣放下,一點一點放下,這叫漸修。如果你在修行過程當中,不管你是念佛還是參禅,還是持咒,也不管你怎麼樣用功,你對於根塵識、身心世界,要是一絲毫都放不下,你所念的所修的全都變成有漏的福報,與你淨圓覺心,與你了生死出叁界,都不相幹,那只是修福而已,修人天有漏福報。這是修學大乘佛法的基本常識,不可以不曉得。

   我們今天的修行是落在哪一邊?我們是不是修的自性清淨心?是不是真正修的西方淨土?還是修的人天小福?再給諸位說,果然得到人天小福,那都算不錯的,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修的叁惡道的福報。叁惡道除了地獄道之外,地獄道沒福都是受罪,餓鬼道裏面有享福的,做鬼王去了,做閻羅王,做城隍,做山神,做土地公,這都是有福的鬼,鬼道裏享福去了。畜生道裏面享福的更多,有很多畜生做了鬼神,做了神,它不是鬼,它是畜生。我們讀《安世高傳》,安世高的同學就是畜生身,蛇身,他在神道裏面,我們俗話講龍王,他是水神,是龍王,但是他的身是蛇身,畜生身,像這一類的情形太多了。

   在大陸上,在本省,還有不少人家裏供狐仙,稱爲大仙,狐狸畜生,它能夠修成神,畜生裏面的神,也被人家祭祀供養,福報修到惡道裏面去享受,這是我們不可不知的。爲什麼會修這個福到惡道裏去?這裏頭的理由(因緣)要搞得清清楚楚,你統統都搞清楚了,我們自己將來到哪一道不要去問人,自己清楚明白。而且來生的生活狀況你現前都看得清清楚楚,這是個明白人,生從哪裏來,死到哪裏去,過去現在未來的狀況,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我跟大家講人天小果的福報,這不算什麼了不起的。此地所講的這個叫做大修行人,人家心大志高,他是要修自性清淨心,就是此地所講的「如來淨圓覺心」,那當然不一樣了。

   現在難在哪裏?難在一個正念,一個離幻,太難了。對我們初學的人來說,從哪裏下手?這樁事情我們在講席裏面也是時時提醒同學們,可是你得要真正發心去做,真正想修行,想在我們一生當中成就,不要再等到來生,這一生就把它修好。一個正念,一個離幻,我們怎麼修法?實在講就是破我執、破法執,首先要修一樁事情,就是我們不起心動念則已,一起心動念決不能想自己。諸位要曉得,起心動念都想到自己利害得失,這是增長邪見,增長無明,增長我執,增長法執,那你是起顛倒心,這一生決定不會有成就。怎麼辦?反其道而行之,我起心動念都想到別人,念念都爲別人的利益著想,常常這樣想,把自己就忘掉了,我執雖沒破,沒有自己了,比小乘高明得太多。小乘硬是在我執上要把它斷除,所以證得須陀洹之後,還得天上人間七番生死,實在是麻煩,才能把我執破掉。大乘的方法太巧妙,一切都是爲衆生,如果能這樣修法,有個叁年、五年,我執就淡了,有個十年、八年,你的境界就可以等於阿羅漢,煩惱障就破除,見思煩惱斷了。然後更進一步,破法執,所謂破法執是什麼?盡心盡力爲一切衆生,不著衆生相,所謂叁輪體空,叁輪體空破法執。《金剛經 》裏面所說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法執破了,這就是離幻,這就是正念。正念就是離幻,離幻就是正念。

   這部經 文字不長,世尊在這部經 裏面,就是普眼菩薩這一章,第叁章,要告訴我們修行的原理原則。前面兩章是對上上根人說的,普眼菩薩以下那是對大乘人說的。所以這部經 確實是了義經 典,是大乘了義經 典。

   講義【四、爲示窮盡深疑故。】

   疑是很大的障礙,必須要破除。疑從什麼地方來的?從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分別執著,你的疑問自然沒有了。我們學佛的人疑問很多就是分別執著太堅固,不但對世間一切法我們深深的執著它,就是對佛所講的一切經 也是深深的執著,這是很麻煩的事情,爲什麼?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看批評佛法的人有多少,批評經 典的人有多少,我聽到有很多,都是佛教徒,而且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用曆史的眼光來看佛法,佛法也是從低級的宗教慢慢的形成高級,釋迦牟尼佛提倡,曆代這些學者集大成,才成爲今天這樣的輝煌巨著,我們聽起來好像也滿有道理,其實完全錯了。爲什麼?佛在大乘經 講得很清楚,佛沒有說法,你執著個什麼?佛無法可說…

《大方廣圓覺經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