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法門是邪、哪是真、哪是假,我們沒有能力辨別就得依照古人的慧眼、法眼所揀別的,我們來依他的。在大藏經 裏面,這就是依佛菩薩、古大德這些善知識爲我們做增上緣,奠定我們悟入的基礎,然後你要有時間爲弘法利生,也可以看看今人種種的說法,聽聽他們的見解,這是可以的。我們自己根基沒有奠定,腳跟還沒有站穩,是要以古注爲第一。
說到這個地方,同學們講古注都是文言文,我們看不懂,這個話也是事實,可是這樁事情不是難題。你真正想學佛,想研究經 論,你就應當花上叁年時間學文言文,叁年的時間不算太長。文言文是《大藏經 》、《四庫全書》的鑰匙,你花上叁年將文言文的基礎奠定好,這把鑰匙你拿到了,經 律論叁藏、《四庫》你就有能力受用,你這一生受用無窮,爲什麼不肯花個短短的幾年時間把它學好?你們要問:文言文應當怎麼學法?修學文言文的秘訣就是背誦古文,你能把古文熟背一百篇,這個鑰匙你就拿到了,教材從《古文觀止》裏面選就夠了。《古文觀止》裏有叁百多篇,你背上叁分之一,這個鑰匙你就得到了。你要能全背了,你在今天這個社會裏可以稱之爲古文學家。可見得這個東西不難,就是要熟背,要背得很熟,這是學習文言文唯一的方法。暫時不必求解,只是求背,熟透了自然就通達,古人所謂「讀書千遍,其義自見」,用不著老師來講解,你念上一千遍,自己都通達了,裏面意思全都了解。所以念的遍數要多,遍數少不行,一定要遍數多,要熟透,這是講奠定我們學佛之基礎,這個可以說預備的基礎,然後才有能力閱讀《大藏經 》。
在這幾句當中,諸位特別要留意的,那就是「悟」、是「入」,所以佛法講求的,這個地方跟諸位講總因緣,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之法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不是教你求解的。這部經 這一段經 文是什麼意思、怎麼講法,不注重這個,著重在開悟。我們在講堂也常常勸勉諸位同修,我說學佛有兩個目標,近的目標要求開悟,遠的目標要證果,所以諸位學佛要向這兩個目標邁進,這就正確了。如果你只求這部經 怎麼講法,我要來學著講,將來我講給別人聽,你目標錯了,你會不會開悟?不會開悟,爲什麼?你根本沒想開悟。你不是走開悟的路子,你走什麼路子?走知見的路子。就像六祖在《壇經 》裏面對神會講的,那是講反面話,「知解宗徒」,這一句是罵人的話,那是不會開悟的,只曉得講經 而不開悟。印宗法師在沒有遇到六祖之前,在廣州法性寺講《大涅槃經 》也是講得津津有味,聽衆也是很贊歎他,那時他沒有開悟,所以遇到風動、幡動就爭論不休了,到六祖給他點了一點,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他才有所體會。
「知解宗徒」,也就是儒家學記裏面所講的「記問之學」,是這種學問。他記得很多,他到處請教別人,人家給他講,他聽了很多。他聽得很多,看得很多,記得很多,全是別人的,自己沒有開悟,統統都是別人的,儒家給我們講的「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沒有資格爲人師。可見得儒家要想做個大宗師,做個老師,要開悟,儒家也講開悟。佛法所重在出世間法,這個悟入更是重要,不但講開悟,而且證入。悟是悟自己的佛性,就是佛知佛見,入就是所謂見性,真正見道,就是得到佛知佛見。這個佛是自家不是別人,千萬不要弄錯,「悟入佛知佛見,悟入釋迦牟尼佛的知見,悟入阿彌陀佛的知見」,那就搞壞了,那就錯了,那你還是變成記問之學,解決不了自己的問題。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如何能解決衆生的問題?這一段很要緊。下面講別因緣:
講義【別,即就本經 ,有十因緣。】
別因緣是當會,就是圓覺一會,我們要來看這一會是什麼因緣。讀這一段文必須反省自己,這些因緣與我們相不相應,如果與我們也很相應,我們就是這一會的當機者。十條完全相應,沒話說,你是當機者;十條裏面有一半相應,你也就有資格學《圓覺經 》;如果有一、二條相應,這個東西也對你有幫助,有好處,雖然你得不到真實的利益,也有薰修的功德。十因緣:
講義【乃以本覺真如,內熏爲因;十二菩薩,請問爲緣。】
這兩句,凡是發心學佛的人都具足,如果你不是『本覺真如內熏』,你怎麼會想到學佛?你怎麼會想到看經 ?你怎麼會想到到這個道場來聽經 ?誰叫你來的?「本覺真如內熏」,把你薰來了,就這麼回事情,這是根本的因緣,第一因緣。換句話說,你學佛對佛法愛好興趣濃與淡,就是本覺真如內熏力量的強弱,如果這個力量強,換句話說,你天天都來聽經 ,每一會你都來參加,你一會也不缺;力量弱一點,你就若有若無,高興就來聽一下,不高興就到別的地方玩玩,這是力量弱的。力量強的,一會他都不肯放棄。讀經 也是如此,力量強的他天天要讀,力量弱的不見得天天讀,偶爾去翻一翻,這就是內薰的力量弱。這個東西與煩惱薰習成正比,本覺真如力量強,煩惱就弱;煩惱的力量強,煩惱也是內薰,力量強,你的本覺真如力量就薄弱。一個是真本,一個是妄本,本經 裏面要詳細跟我們討論。『十二菩薩,請問爲緣』。這幾句,給諸位說,是本會別因緣裏面的總因緣,說出我們每一位學佛同修之所以來學佛,道理就在此地,決定離不開這個原理原則。向下,這是講十種差別因緣,我們是或有或無,不一定完全具足。
講義【一、爲示因地法行故。】
這一條大概我們都不具足,爲什麼?如果我們具足這一條,那就了不起,那不是普通修行,那可以稱之爲大修行人。爲什麼?具足這一條,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必證理一心,那是究竟了義,一定證理一心不亂。這些文字都很重要,重要的我們就念,不重要的就不要念了。
講義【修證佛果,不離因心。】
『佛果』這兩個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因爲你搞清楚就不至於迷信,也就沒有什麼奇怪了。佛是大徹大悟、大智大覺,就是「佛果」。我們要想修證大智大覺、大徹大悟,『不離因心』,因地心非常重要。佛在《楞嚴》裏面講,因地心與果地覺決定相應。阿難的修學就是因地心與果地覺不相應。因地心比什麼都重要。
講義【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這兩句話是古大德常常講的。『因』是你發心,就是你用什麼心去修行。『果』是大智大覺,『果招纡曲』,這個果就是沒有得到,而你所得的果報是迷惑顛倒,那就錯了。你發心不正,所以你得的果報才是迷惑顛倒。我們自己想想我們這個修行,因地心,自己以爲很正確了,可是自己一天到晚迷惑顛倒,那你就得想想我這個果報迷惑顛倒,這個因地心是有問題,從我們現前的果報就想到我們的因地心是不是真正的正確。佛法是心法,諸位要特別留意到這一點,所以這個用心是很微妙的,我們用的是什麼心?
在本經 裏面,由文殊菩薩來作代表,文殊菩薩智慧第一,在表法裏面來講,智慧第一,他第一個代表提出問題向世尊請教的,就是代表《圓覺經 》是一切經 裏面智慧第一,意思在此地。諸位要想真正求開智慧,這個是智慧第一,可是我要給諸位說明,上根的人讀這部經 開智慧,中等以上的人讀這部經 有困難,這部經 經 文不長,義理太深,的確是有很深的深度。可是中根以上的讀《楞嚴》有受用,所以古人常講開智慧的《楞嚴》。而圓瑛法師他老人家所表演的這一套也非常有趣味,換句話說,他也在暗示我們,你看他老人家的修學,《楞嚴經 講義》在前面,他把《楞嚴經 講義》寫完成之後,最後寫這一部《圓覺經 講義》,他老人家往生了,這也就是給我們一個次第,先讀《楞嚴》再讀《圓覺》奠定般若智慧的基礎。這是他老人家在世表演這一招給我們看的,我們要懂得他的用意。
講義【如來答以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佛爲示因地法行,故說此經 。】
『法』是方法,『行』就是修行,「法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修成佛道的方法,他依什麼心?依『圓照清淨覺相』,這是《圓覺經 》裏面所說的。什麼叫圓照清淨覺相?如果諸位對於這個名詞搞不清楚,我換一個名詞你就曉得,「圓照清淨覺相」就是一心不亂,沒有兩樣。一心就圓,二心就不圓了,爲什麼?一心裏面沒有念,六祖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這個心是圓的。圓是從體說,照是從用說;清淨是體說,覺相是用說,這個名詞裏頭有體有用。一心是體,不亂是用,淨土法門所修學的就是修這個功夫。「圓照清淨覺相」就是佛之知見,由此可知,一心不亂就是佛之知見。
名詞在諸經 裏面說得很多,有許多的說法,在《華嚴》裏面叫一真法界,在《楞嚴》裏面叫如來藏性,在《法華》裏面叫一乘實相、佛之知見,在《彌陀經 》裏面叫一心不亂,在《維摩經 》裏面叫不二法門,都是一樁事情。一樁事情佛說這麼多名詞,其目的是教我們不要執著在名相上,你怎麼說都可以,只要這樁事情對了就行了,不要執著在言說,不要執著文字。希望你在言語文字上體會到它的意思,得旨忘言,旨意得到了,言語文字統統舍棄,這是你真正悟入了。如果你是執著在名相上,這是障礙。執著在名相上,那就是所知障、煩惱障把你障住了。
所以,我們何必執著?一有執著就不圓,就不清淨,就不覺了,離開分別執著,這是圓,這是清淨,這個是覺相。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心是一心,才有分別執著,這個心就落二叁了。換句話說,心要落在分別執著裏面,這就是滋長無明,而不是永斷無明。唯有一心,這是斷無明的辦法,叁心二意就是在滋潤無明,幫助無明增長。我們想想我們現前一天到晚用的功夫是幫助無明增長還是在斷無明?我們學的是什麼道?佛道是覺道,與覺道相反的是無明大道,大概學的都是無明大道,天天在增長無明,在修無明…
《大方廣圓覺經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