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法门是邪、哪是真、哪是假,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就得依照古人的慧眼、法眼所拣别的,我们来依他的。在大藏经 里面,这就是依佛菩萨、古大德这些善知识为我们做增上缘,奠定我们悟入的基础,然后你要有时间为弘法利生,也可以看看今人种种的说法,听听他们的见解,这是可以的。我们自己根基没有奠定,脚跟还没有站稳,是要以古注为第一。

   说到这个地方,同学们讲古注都是文言文,我们看不懂,这个话也是事实,可是这桩事情不是难题。你真正想学佛,想研究经 论,你就应当花上三年时间学文言文,三年的时间不算太长。文言文是《大藏经 》、《四库全书》的钥匙,你花上三年将文言文的基础奠定好,这把钥匙你拿到了,经 律论三藏、《四库》你就有能力受用,你这一生受用无穷,为什么不肯花个短短的几年时间把它学好?你们要问:文言文应当怎么学法?修学文言文的秘诀就是背诵古文,你能把古文熟背一百篇,这个钥匙你就拿到了,教材从《古文观止》里面选就够了。《古文观止》里有三百多篇,你背上三分之一,这个钥匙你就得到了。你要能全背了,你在今天这个社会里可以称之为古文学家。可见得这个东西不难,就是要熟背,要背得很熟,这是学习文言文唯一的方法。暂时不必求解,只是求背,熟透了自然就通达,古人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用不著老师来讲解,你念上一千遍,自己都通达了,里面意思全都了解。所以念的遍数要多,遍数少不行,一定要遍数多,要熟透,这是讲奠定我们学佛之基础,这个可以说预备的基础,然后才有能力阅读《大藏经 》。

   在这几句当中,诸位特别要留意的,那就是「悟」、是「入」,所以佛法讲求的,这个地方跟诸位讲总因缘,换句话说,释迦牟尼佛一生所说之法都离不开这个原则,不是教你求解的。这部经 这一段经 文是什么意思、怎么讲法,不注重这个,著重在开悟。我们在讲堂也常常劝勉诸位同修,我说学佛有两个目标,近的目标要求开悟,远的目标要证果,所以诸位学佛要向这两个目标迈进,这就正确了。如果你只求这部经 怎么讲法,我要来学著讲,将来我讲给别人听,你目标错了,你会不会开悟?不会开悟,为什么?你根本没想开悟。你不是走开悟的路子,你走什么路子?走知见的路子。就像六祖在《坛经 》里面对神会讲的,那是讲反面话,「知解宗徒」,这一句是骂人的话,那是不会开悟的,只晓得讲经 而不开悟。印宗法师在没有遇到六祖之前,在广州法性寺讲《大涅槃经 》也是讲得津津有味,听众也是很赞叹他,那时他没有开悟,所以遇到风动、幡动就争论不休了,到六祖给他点了一点,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他才有所体会。

   「知解宗徒」,也就是儒家学记里面所讲的「记问之学」,是这种学问。他记得很多,他到处请教别人,人家给他讲,他听了很多。他听得很多,看得很多,记得很多,全是别人的,自己没有开悟,统统都是别人的,儒家给我们讲的「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没有资格为人师。可见得儒家要想做个大宗师,做个老师,要开悟,儒家也讲开悟。佛法所重在出世间法,这个悟入更是重要,不但讲开悟,而且证入。悟是悟自己的佛性,就是佛知佛见,入就是所谓见性,真正见道,就是得到佛知佛见。这个佛是自家不是别人,千万不要弄错,「悟入佛知佛见,悟入释迦牟尼佛的知见,悟入阿弥陀佛的知见」,那就搞坏了,那就错了,那你还是变成记问之学,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如何能解决众生的问题?这一段很要紧。下面讲别因缘:

   讲义【别,即就本经 ,有十因缘。】

   别因缘是当会,就是圆觉一会,我们要来看这一会是什么因缘。读这一段文必须反省自己,这些因缘与我们相不相应,如果与我们也很相应,我们就是这一会的当机者。十条完全相应,没话说,你是当机者;十条里面有一半相应,你也就有资格学《圆觉经 》;如果有一、二条相应,这个东西也对你有帮助,有好处,虽然你得不到真实的利益,也有薰修的功德。十因缘:

   讲义【乃以本觉真如,内熏为因;十二菩萨,请问为缘。】

   这两句,凡是发心学佛的人都具足,如果你不是『本觉真如内熏』,你怎么会想到学佛?你怎么会想到看经 ?你怎么会想到到这个道场来听经 ?谁叫你来的?「本觉真如内熏」,把你薰来了,就这么回事情,这是根本的因缘,第一因缘。换句话说,你学佛对佛法爱好兴趣浓与淡,就是本觉真如内熏力量的强弱,如果这个力量强,换句话说,你天天都来听经 ,每一会你都来参加,你一会也不缺;力量弱一点,你就若有若无,高兴就来听一下,不高兴就到别的地方玩玩,这是力量弱的。力量强的,一会他都不肯放弃。读经 也是如此,力量强的他天天要读,力量弱的不见得天天读,偶尔去翻一翻,这就是内薰的力量弱。这个东西与烦恼薰习成正比,本觉真如力量强,烦恼就弱;烦恼的力量强,烦恼也是内薰,力量强,你的本觉真如力量就薄弱。一个是真本,一个是妄本,本经 里面要详细跟我们讨论。『十二菩萨,请问为缘』。这几句,给诸位说,是本会别因缘里面的总因缘,说出我们每一位学佛同修之所以来学佛,道理就在此地,决定离不开这个原理原则。向下,这是讲十种差别因缘,我们是或有或无,不一定完全具足。

   讲义【一、为示因地法行故。】

   这一条大概我们都不具足,为什么?如果我们具足这一条,那就了不起,那不是普通修行,那可以称之为大修行人。为什么?具足这一条,我们修念佛法门的人必证理一心,那是究竟了义,一定证理一心不乱。这些文字都很重要,重要的我们就念,不重要的就不要念了。

   讲义【修证佛果,不离因心。】

   『佛果』这两个字的意思一定要搞清楚,因为你搞清楚就不至於迷信,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佛是大彻大悟、大智大觉,就是「佛果」。我们要想修证大智大觉、大彻大悟,『不离因心』,因地心非常重要。佛在《楞严》里面讲,因地心与果地觉决定相应。阿难的修学就是因地心与果地觉不相应。因地心比什么都重要。

   讲义【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这两句话是古大德常常讲的。『因』是你发心,就是你用什么心去修行。『果』是大智大觉,『果招纡曲』,这个果就是没有得到,而你所得的果报是迷惑颠倒,那就错了。你发心不正,所以你得的果报才是迷惑颠倒。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这个修行,因地心,自己以为很正确了,可是自己一天到晚迷惑颠倒,那你就得想想我这个果报迷惑颠倒,这个因地心是有问题,从我们现前的果报就想到我们的因地心是不是真正的正确。佛法是心法,诸位要特别留意到这一点,所以这个用心是很微妙的,我们用的是什么心?

   在本经 里面,由文殊菩萨来作代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在表法里面来讲,智慧第一,他第一个代表提出问题向世尊请教的,就是代表《圆觉经 》是一切经 里面智慧第一,意思在此地。诸位要想真正求开智慧,这个是智慧第一,可是我要给诸位说明,上根的人读这部经 开智慧,中等以上的人读这部经 有困难,这部经 经 文不长,义理太深,的确是有很深的深度。可是中根以上的读《楞严》有受用,所以古人常讲开智慧的《楞严》。而圆瑛法师他老人家所表演的这一套也非常有趣味,换句话说,他也在暗示我们,你看他老人家的修学,《楞严经 讲义》在前面,他把《楞严经 讲义》写完成之后,最后写这一部《圆觉经 讲义》,他老人家往生了,这也就是给我们一个次第,先读《楞严》再读《圆觉》奠定般若智慧的基础。这是他老人家在世表演这一招给我们看的,我们要懂得他的用意。

   讲义【如来答以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佛为示因地法行,故说此经 。】

   『法』是方法,『行』就是修行,「法行」就是修行的方法。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修成佛道的方法,他依什么心?依『圆照清净觉相』,这是《圆觉经 》里面所说的。什么叫圆照清净觉相?如果诸位对於这个名词搞不清楚,我换一个名词你就晓得,「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一心不乱,没有两样。一心就圆,二心就不圆了,为什么?一心里面没有念,六祖大师说的「本来无一物」,这个心是圆的。圆是从体说,照是从用说;清净是体说,觉相是用说,这个名词里头有体有用。一心是体,不乱是用,净土法门所修学的就是修这个功夫。「圆照清净觉相」就是佛之知见,由此可知,一心不乱就是佛之知见。

   名词在诸经 里面说得很多,有许多的说法,在《华严》里面叫一真法界,在《楞严》里面叫如来藏性,在《法华》里面叫一乘实相、佛之知见,在《弥陀经 》里面叫一心不乱,在《维摩经 》里面叫不二法门,都是一桩事情。一桩事情佛说这么多名词,其目的是教我们不要执著在名相上,你怎么说都可以,只要这桩事情对了就行了,不要执著在言说,不要执著文字。希望你在言语文字上体会到它的意思,得旨忘言,旨意得到了,言语文字统统舍弃,这是你真正悟入了。如果你是执著在名相上,这是障碍。执著在名相上,那就是所知障、烦恼障把你障住了。

   所以,我们何必执著?一有执著就不圆,就不清净,就不觉了,离开分别执著,这是圆,这是清净,这个是觉相。离开一切分别执著,你的心是一心,才有分别执著,这个心就落二三了。换句话说,心要落在分别执著里面,这就是滋长无明,而不是永断无明。唯有一心,这是断无明的办法,三心二意就是在滋润无明,帮助无明增长。我们想想我们现前一天到晚用的功夫是帮助无明增长还是在断无明?我们学的是什么道?佛道是觉道,与觉道相反的是无明大道,大概学的都是无明大道,天天在增长无明,在修无明…

《大方广圆觉经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