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圓覺經 (第一集) 臺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檔名:09-08-01
諸位同修,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圓覺經 》,這部經 在過去我們也曾經 講過許多遍,這是一部大乘了義經 典,言簡意赅,是一部非常好的經 典。在大乘論當中,像《大乘起信論》一樣,文字不多,把整個佛法的義理全都包括,本經 也是如此,裏面有理論,有修行的方法。在當年,華嚴宗第五代祖師,就是宗密大師,宗密的老師就是清涼國師,宗密是把《華嚴》的經 義完全在《圓覺經 》裏面發揮,所以替《圓覺經 》寫了好幾種的注解,最著名的像《大疏》、《略疏》、《大疏之鈔》、《略疏之鈔》,後來研究《圓覺經 》的人都是以宗密大師的注解爲依據。宗密的注子在臺灣也有流通,當然比較有一點深度。
我們今天在自己講堂裏面來研究這部經 典,可以不受時間的限製,我們可以長講,以往我們在其他地方,在講座裏面,都是受時間限製。這一次我們采取的本子,是圓瑛法師的《講義》。前面圓瑛法師有一篇自序,諸位自己去細細的看,相當的重要,也等於把全經 做一個概要的介紹,這個我們不講。我們從《講義》第一頁,玄義這個地方講起:
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
這是本經 具足的經 題,我們簡稱爲「圓覺經 」。
講義【今講此經 ,依賢首宗開啓十門。賢宗十門,前八門是懸示,第九門總釋名題,第十門講解經 文。今爲便利聽衆起見,移第九門,總釋名題,而爲第一,令人一聽,即得領知總題名義。然後研究諸門,有所標准,不致茫然。】
注子裏面圓瑛法師說得很清楚,他是依賢首宗的十門開啓,雖然是依賢首宗,但是他的次序稍微顛倒一下,因爲十門開啓解釋經 題是列在第九,他把第九移在第一,一開頭就講經 題,然後這才按照十門開啓的順序來說。科判就從總釋名題來研究。
講義【此經 共有五名,乃如來金口,親自命名。一、大方廣圓覺陀羅尼,二、修多羅了義,叁、秘密王叁昧,四、如來決定境界,五、如來藏自性差別。】
本經 在經 文裏面釋迦牟尼佛說了五個名題,第一就是『大方廣圓覺陀羅尼』,第二是『修多羅了義』,第叁是『秘密王叁昧』,第四是『如來決定境界』,第五是『如來藏自性差別』。你要是問這部經 的內容,你從五個題目就全部能了解,你也曉得這部經 的重要性。「大方廣」是說的法性,法性的體相用,「圓覺」就是佛,佛這個字通常翻成覺,小乘人也有覺,小乘人叫正覺,菩薩稱爲正等正覺,佛稱爲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圓覺,圓滿了。「陀羅尼」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總持,總持法門。所以在題目裏面,我們就能看出這部經 說的是什麼。翻經 的大師定題目選經 題,在這個題他就把前面五個字都選用。
「修多羅了義」,修多羅是經 ,這是印度話,翻成中文就是經 典,經 典是了義的經 典。佛在「四依法」裏面告訴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部經 是大乘了義經 典,這是把這部經 在大乘經 裏面的地位、分量給我們說出來了,它是多麼的重要。在今天這個社會裏面,我們要講大乘了義經 ,的確應當是以《圓覺經 》最爲殊勝,因爲它文字少,大家很喜歡。《華嚴》、《法華》、《楞嚴》也是了義經 ,分量太大,人家一看到就害怕,就不敢修學。看到《圓覺經 》只有薄薄的兩卷,縱然圓瑛法師有這樣詳細的注解,也不過就是這麼一冊,這個分量我還可以學。《楞嚴經 》比這個多五倍,人家拿到手上,「這麼多,這個我要到什麼時候才看得完!」他就不敢學了,看《華嚴經 疏鈔》更不必說了。它的好處是在此地,這部經 也特別爲大家所歡迎,所以應當細講。
「秘密王叁昧」,這個名稱跟《楞嚴》裏面所說的「首楞嚴大定」是一樣的意思。所以讀《楞嚴經 》之後,再看《圓覺經 》就很容易理解,經 裏面的意思就不難體會得到。本經 是顯教的經 典,其中並沒有密咒,不像《楞嚴經 》裏面有五會楞嚴神咒,那裏頭還能說一點秘密,有一點密的意思在。本經 全是顯說,顯說稱之爲「秘密王叁昧」,這是指它的意思太深密,說都說出來了,可是意思確實是深,有很深的深度,因爲它是大乘了義經 典。這樣深的經 ,也許我們會懷疑自己,這樣一乘了義的深經 ,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我們初學的人怎麼能學得懂?怎麼能入得進去?我不曉得諸位有沒有讀過《法華經 》,如果對《法華》有相當的深度,你就會覺悟到,《法華經 》裏面講信,只要你能夠信得真,縱然是沒有念過書的人,不識字的人,一乘了義的大法一聽就明了,像六祖大師一樣,這種信心在佛門裏講是最深的信根,正是《華嚴經 》所講的「信爲道元功德母」。
因此一乘了義的經 典,諸佛菩薩也交代我們後人,不爲不信者說,你跟不信的人講沒有用處。什麼叫信?對於佛所講的道理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清淨信心,字字句句都能信受奉行,他就能悟入。信什麼?本經 裏頭有最要緊的一句話,所以它稱爲修多羅了義經 ,那是有它的道理,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你信不信?這句話,佛說法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經 ,只有兩部經 裏頭有,一個就是本經 《圓覺經 》,另外一部就是《華嚴經 》,這句話其他經 裏面找不到。換句話說,你相不相信你自己本來是佛?我們今天講信心就是講這個信心,你要不相信我自己本來是佛,這個了義經 聽了就沒有受用。你相不相信一切衆生本來成佛?這叫做了義,這叫「秘密王叁昧」。信就能入,入,我們俗話講證得,佛法裏面常講入,契入,你就入這個境界。
「如來決定境界」,決定裏面沒有一絲毫的疑惑,是諸佛果地上的境界。這些多半都是從法性理體上說的,「如來藏自性差別」,這是從相用上說的。果人自受用的境界是一真法界,他受用的法界是十法界,一真法界與十法界都是如來藏自性差別而顯現的,著重在自性差別,差別即是無差別,不是真正有差別。
從這個題目裏面就已經 把意思顯示得清清楚楚,我們也能看出這部經 對於我們修學大乘佛法的重要性。特別是我們希望在很短的時間,能夠把一乘了義大法的綱領掌握住,你能掌握住這個綱領,將來看一切大乘經 就容易,因爲一切經 都超不出這個原理原則。所以我勸同修們,既然我們今天開始研究這部經 ,要特別重視,重視的程度要超過《楞嚴》,超過《華嚴》,《楞嚴》與《華嚴》跟它是一樣的意思,但是那個經 文太長,不容易攝受,同時我們自己的根性以及現在生活的環境,對於攝受大經 有障礙,這個也是一樣的大經 ,但是它文字少,受持文字多的不容易,受持文字少的比較方便多了。大論,像《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這都是一百卷的大論,的確不如受持《大乘起信論》,爲什麼?一部《大乘起信論》,把這兩百卷的性相兩大部論統統包括了。《起信論》只有兩卷,所以會學的人要在這上下功夫。《起信論》我們在此地是細講,《圓覺經 》在這裏我們也采取細講,我相信我們老同修應該不會感覺到困難,因爲圖書館這些年來都是以大經 大論給諸位奠基礎,現在是講到真正精華的部分,也就是最重要的部分。
下面我們解釋經 題,諸位翻開第二頁,注解裏面我們揀重要的來講,不太重要的諸位看看就可以。
講義【大方廣叁字是義,圓覺二字是法。】
『大方廣叁字是義』,義是義理,『圓覺二字是法』。法與義,是根據《大乘起信論》裏面說的。宗密大師對於《起信論》有很深的研究。諸位要記住,《起信論》注解的祖師是華嚴宗第叁代的賢首國師,賢首國師的《疏》。賢首以後,《起信論》的注解太多了。我們圖書館選的兩種,一個是慈舟法師的,一個是一個日本人的,豐子恺翻譯的這個本子,你們打開來看看,你會發現他們的科判完全用賢首國師的,不但他們不敢脫離賢首大師注釋的範圍,幾乎所有注《起信論》的人都不敢違背賢首大師的這個範圍。《起信論》在華嚴宗裏面是一部重要的論典,宗密大師是華嚴宗的人,這種承受當然不例外。清涼疏鈔《華嚴經 》,宗密疏鈔《圓覺經 》,引用《起信論》的地方很多。
講義【如《大乘起信論》所雲,摩诃衍者,當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即衆生心;所言義者,即體、相、用,叁大之義也。】
『法』就是『衆生心』。「圓覺在纏,即是衆生如來藏心」,這句話我們要記住。圓覺哪個沒有?人人都有,正因爲是人人都有,所以一切衆生本來成佛。人人都有,你說「我現在沒有了」,那是你迷惑顛倒。如果你果然沒有了,釋迦牟尼佛在經 上講這句話,「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某某人例外」,要把你挑出去才行。你們在經 上有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把你挑出去,說你是例外的?沒有,可見得你的圓覺並沒有失掉。「在纏」,被什麼纏住?被煩惱纏住,被知見纏住。因爲你有煩惱,你有知見,所以你雖有圓覺,自己不曉得,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一切衆生沒有一個不如是,各個都是放光動地。
《起信論》說得很好,「本覺本有」,本覺就是圓覺,「不覺本無」,不覺就是纏縛你本覺的,不覺是什麼?無明,邪知邪見,這是本來沒有的。我們今天迷在什麼地方?本有的迷了,不知道它有,沒有感覺到它存在,沒有感覺到它在起作用;本來無的,認爲它有,認爲它存在,認爲它很有用處,這就叫顛倒。本來有的你以爲沒有,本來沒有的你以爲它存在,這是顛倒。不覺本無,那就是無明本無,無明是煩惱障的根源,也是所知障的根源,換句話說,二障本無。你信不信?不相信,很難相信,那就是你善根不夠。如果你相信,你就是圓覺會上的當機者,這部經 對你就很有受用,你聽…
《大方廣圓覺經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