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四相,這是初級的菩薩,就是始教的菩薩。至《金剛經》後半部,不但要離「四相」,也不能有「四見」。不但沒有諸相,能證的心也不能有絲毫執著。不但能所沒有,佛法也沒有。這已深至極處,完全是圓教的教義,所以判作「亦通于圓」。這是古大德對本經的判法。

  『江注判本經爲境心俱冥,遮照同時,慧徹叁空,功圓萬行,至圓極頓之大教』,江居士一生以四十年的功夫深入此經,專參專弘。佛在大經裏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江居士自己圓悟了,所以看這部經,處處極圓極頓。他說的教人很難反駁,確實有道理。此經義自始至終能覺悟衆生。如果衆生真的覺悟,信心不逆,完全能受持,的確是圓頓根性的法器,決不是平常人。所以,他的講法符合本經的旨趣。這一段是講江居士注釋本經綱要,亦依天臺「五重玄義」,經題、顯體、明宗、辨用、判教等先後次第。

  ◎譯人: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

  『譯人』指翻譯經的人。本經在《大藏經》裏有七種不同的譯本,但是流通最廣的是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本。其他六種本子很少有單行本流通。

  1、「姚秦」,公元叁八四年姚苌稱秦王,叁八九年呂光稱叁河王〈涼〉,四0一年什師至長安。

  『姚秦』,中國古代以秦爲國號的有四個朝代,因此必須把皇帝的姓冠上,才曉得是那一個秦。如秦始皇他姓嬴,建立的王朝史稱「嬴秦」。符堅建立的王朝稱爲「符秦」。姚苌是符堅的大將,符堅與東晉

  打了一場敗仗,即是曆史上非常有名的「淝水之戰」。它之有名就是晉朝.謝安以寡勝衆,當時符堅率領八十多萬大軍,號稱百萬;而東晉軍隊只有十萬人;以十萬人打敗八十萬人,真是奇迹。于是姚苌發動政變成功,奪了符堅的王位作皇帝,沒有改國號,曆史上稱之爲「姚秦」,也稱爲「後秦」;稱符堅的王朝爲「前秦」。

  公元『叁八四年』,這是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事。『姚苌』建國稱『秦王』。公元『叁八九年』前秦將軍呂光稱叁河王(涼)。當時符堅曾派呂光將軍,率領七萬大軍去邀請羅什大師。那時羅什大師在西域龜茲國(是個小國)。符堅聽說鸠摩羅什是位很有智慧的賢哲,一心就想得到他。人才是國寶,他們國家怎麼肯放行!所以就派七萬大軍去,要不給人,就打仗,一定要把羅什大師請回來。于是兵臨城下,羅什大師勸請龜茲國王許他入中國,不要和秦國發生戰爭,實在也是敵不過秦國的大軍。

  這樣把羅什大師迎請來中國,軍行至涼州(即現在的甘肅),聽說朝廷政變,姚苌當了皇帝。呂光與姚苌本來是同事,都是將軍。他不服姚苌,就割據叁河(即涼州),自稱爲涼王。羅什大師也就留在涼州,呂光不善護持,但知道羅什是賢哲有智慧,也不肯放他走,等于把羅什大師軟禁了,讓羅什大師在那裏十幾年,不能弘法利生。一直到姚苌死了,兒子姚興繼位;呂光也死了,他的侄子繼位。那時情況就不同了,涼的力量很薄弱,所以把羅什大師送到秦的首都長安,公元『四0一年什師至長安』。

  譯者名字前冠上「姚秦」二字代表時代。「叁藏法師」是指學位,如現代學位的博士、碩士,即是通達「叁藏」的法師。譯經的法師一定要精通叁藏,故稱爲「叁藏法師」。

  『叁藏』是指經、律、論。世尊當時住世說經教學四十九年,後人將他所說的一切法,分爲叁大類。「叁藏」是經、律、論,其內容是戒、定、慧。律藏是講戒律、戒學,經是講定學,論是講慧學。世尊一代的教誨,就是戒定慧叁學。但是世尊每次說法,無論大小乘經典,每一部經典幾乎皆是戒定慧叁學具足。如何分別?後人編輯分類就從多分下手。譬如,這本經講定講得多,講慧、講戒比較少,就歸到經藏;如果研究討論的多,講定的比較少,就歸到論藏。這是學習必須知道的,因爲每展開一部經典,幾乎戒、定、慧叁學皆具足。叁藏是初學人修行的標准;修持功行圓滿時,叁藏又是印證的標准。我們的功夫到底有沒有成就?到底證什麼樣的境界、果位?叁藏經典可以作證明,所以它是修學、印證的標准。

  經、論是修正知見(學問),見解思想有沒有錯誤,對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用經論作爲正邪的標准。經論裏說的是佛知佛見。佛是究竟圓滿徹底的覺悟,是覺悟的知見,覺悟的看法、想法,決定沒有錯誤。我們的想法、看法與經典對照;如果與經上講的一樣,表示我們的想法、看法都正確。假如不一樣,一定要知道自己錯了,而把錯誤的知見,依照經論所講的改正,這是修正知見。

  我們在行持上,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到底是正?是邪?是善?是惡?這要依據戒律爲標准。戒律是佛與大菩薩的行持,我們的心行定要與戒律對照,如果心行與戒律相違背,必須依照戒律的標准改正。律是佛行,諸佛菩薩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即是戒律,所以我們學佛,要認真用佛的標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不可以世俗情見做標准。

  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裏,說即使是世間知名的大德們講解經教,若與經中義理不相應,就不能聽他的;即使阿羅漢來講(阿羅漢是證果的聖人),如果與經義不相應,也不能聽他的;乃至菩薩、等覺菩薩亦如是。

  最後大師講,如果諸佛來講怎麼樣?當知佛佛道同,諸佛決定沒有講兩樣的話,否則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冒充佛來欺騙衆生。如果是真佛,今佛所講的一定與古佛相同。《金剛經》雲:「如來是不诳語者、不異語者」,所以我們要能辨別真佛或假佛?與經中義理對照,他講, 的意義與經之義理完全一樣,則是真佛;若講的不一樣,定是假佛。可是此處要注意,魔很厲害,他可以九十九句話與經義一樣,只有一句不一樣。但是那一句不一樣的,就會將衆生法身慧命斷送了,我們不能不小心謹慎。完全相同,沒有一句不同,才是真佛。特別是末法時代,《楞嚴經》雲,此時「邪師說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識不容易遇到,唯一靠得住的是經典。

  古來祖師大德收在藏經裏的著述,決靠得住,但是要古代流通的版本;現在新編的《大藏經》靠不住,因爲現代人的一些著作也都收錄,誰能爲現代人的著作做印證?從前收入《大藏經》的,都要經過當代的高僧大德審察過、大家都同意,沒有反對意見,才呈報皇帝,由皇帝批准入藏;是爲標准。現代沒有標准,所以閱讀《大藏經》要采古代編的爲善。中國最後一部《大藏經》是《龍藏》,幹隆時代編的,都是經過嚴格審查,大致上不會錯誤。

  修正知見是屬學問。修正行持是屬品德。所以,學佛的標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與學問。

  3、「法師」,凡能弘揚佛法者,稱爲法師。叁藏皆通,則稱叁藏法師。

  由此可知,法師,乃至于叁藏法師的稱號,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稱。佛門裏稱呼的常識,我們要懂得。「法師」是通稱,不論在家出家,男女老幼,只要能以佛法經義教導衆生的都稱之爲「法師」。「和尚」也是通稱,不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能主持佛法、主持教學的都稱爲「和尚」。和尚是印度話,義爲親教師,親自指導我修學的老師,就是我的和尚。所以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學佛,

  指導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淨空法師的和尚,我稱他爲和尚。

  現在有一些人,尊稱佛門一些大德爲「大師」,這是不可以的,因爲「大師」是對佛的尊稱。成佛才可以稱大師,你稱他大師,豈不把觀音菩薩比下去了?觀音菩薩稱「大士」,你卻稱大師,這是名實不符!我們在《無量壽經》上讀到「十六正士」,皆是在家菩薩,而且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也祇是尊稱開士、正士、大士,沒有稱大師的。不懂得這些名詞、術語的涵義,也許是錯用了。真正學佛的人不能用錯;用錯了,人家說你不懂佛法。古來的大德們對鸠摩羅什法師不稱大師,稱「叁藏法師」。在過去,皇帝的老師稱「國師」,專修禅宗的稱「禅師」,專修戒律的稱「律師」,都是名符其實的正確稱呼。

  4、「鸠摩羅什」,梵語音譯,義爲童壽。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叁萬二千句〉,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0一年至長安,姚興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譯經論九十八部叁九0余卷。

  『鸠摩羅什』,此是譯經師的德號。『梵語音譯,義爲童壽』,這也是贊美他。他年歲少時,中國人稱之爲童子,但他的智慧、德行就與老人一樣,顯得很老練、很成熟,聰明絕頂,所以美稱爲「童壽」。『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千偈是叁萬二千句,古人印度人稱四句爲一偈,句子長短不一。這是舉例說明他的學習能力很強,一天能讀這麼多的文字。「誦」是背誦。每天能背誦這麼多文字,確是傑出的天才,非常稀有。

  『博通世出世法』,他讀誦世出世間典籍太多了,且能背誦、能記得,的確是博學多聞。『公元四0一年至長安』,此時後秦的國王是『姚興』。秦王『待以國師之禮,在西明閣與義學八百人講學』。「義學」是指精研教理的人,在家與出家的都可以稱爲「義學」。專門在教理上探討研究,這些人都是以羅什大師爲導師,跟著他學習,『譯經論九十八部叁九0余卷』。羅什大師到長安只有七年,就圓寂了,所以他的譯經

  事業只有七年。在這短短七年當中完成了九十八部經典,而且譯得非常好,他是屬于意譯,玄奘大師則是直譯。意譯時離開原文,把原文的大意用中文的文法寫出來,讀起來非常地流暢,他的譯本非常受到中國人的歡迎,道理在此地。

  5、傳說法師乃七佛以來爲譯經師。以悟達爲先,得佛遺寄之意。

  此事在傳記裏都有記載,羅什大師是釋迦佛以前,七尊佛的譯經師,專門從事翻譯的工作。所以他譯得好是有原因的,生生世世都做翻譯。七尊佛可以講是無量劫,一尊佛算叁個阿僧祇劫,叁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他都示現爲翻經法師的身分。他爲什麼翻譯得這麼好呢?『悟達爲先,得…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