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这部经的好处、利益太大了,知道有这么多好处,才肯用心学习,希望能得到经上所讲的好处,使我们在这一生中过得非常幸福美满,生活与体质皆能改善,充满智慧;而不是生活在烦恼之中。学金刚般若才真的没有白学,本经真有此作用。我们凡夫心中常生烦恼,不生智慧。与般若相违,则常生烦恼;与般若相应,则常生智慧。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真正证得真善美慧的幸福快乐。
论用一大段,至此讲竟。
◎判教
这是古代祖师大德们,将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加以整理,辨别浅深大小,便利后代初学,有次第可以入门,所以有「判别教相」。如同现代学校为学生编排课程标准。佛法虽然有判教,但佛经毕竟不同于世间学校的教科书。世间的书籍确实有浅有深,浅的不能深,深的不能浅,所以排定课程标准比较容易。而佛法的经典,特别是大乘经,经文含义可深可浅,初学佛的人从这里读,一直到等觉菩萨还是离不开。程度浅的看,很浅;程度深的看,很深。随着自己修学,境界不断向上提升,则所学的经典愈看愈深,愈看愈不可思议,这是佛经与世间书籍不同之处。所以,「判教」之意是祖师大德对初学者的一番苦心。
1、诸佛出世,教化众生,必对机说。机有二义:「根机」,众生根性,各各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时机」,因时施教,如五时说,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
『诸佛出世,教化众生』,佛之所以出现于世,就是教导众生。「化」是转变。因为佛的教导,能令众生变化气质,化凡成圣。由此可知,「教化」二字,教导是因,化凡成圣是果;佛陀教育必得最胜之成就。
『必对机说』,什么是「机」?『机有二义』:一、『根机,众生根性,各个不同,障有浅深厚薄故』,这是说明众生根性不同,有些人很聪明,有些人比较鲁钝。佛经把众生的根性分为三大类:上根、中根、下根,这是大分。如果细分,则无量差别。原因就在业障有浅深不同,迷惑有厚薄不同。
二、『时机』,指时节因缘,这个关系也很大。『因时施教,如五时说』,世尊当年在世,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有不少学生,长期追随佛陀,经上常见的「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佛陀讲经说法,是以他们为主要对象。虽然如此,也要能顾及大众。可见讲经说法是相当不容易的事,要顾虑到各种不同根性,希望每个人都得利益,佛讲经说法才得到圆满的效果。
「五时」由浅而深。世尊成佛,首先在定中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参与此会的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凡夫、声闻、缘觉、权教菩萨都没分。一定要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才能参与如来定中的法会。这是二七日中所说(也有经云三七日,皆有根据),十四天或二十一天,《大方广佛华严经》就讲圆满了。
佛所讲的《华严经》,不是现前我们所见到的经本。当佛灭度六百年后,有龙树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聪明绝顶,是地上菩萨再来示现的。他在很短的时间,将佛法、世法都念完了,于是贡高我慢,自以为了不起。《金刚经》云:「善护念诸菩萨」,大菩萨有责任护念小菩萨。所以大龙菩萨就来帮助他,引导他到龙宫,看龙宫收藏的经典。他见到大龙菩萨的图书馆里所收藏的《华严经》,总有三本(三大部),他吓呆了!世尊讲的《华严经》有多大的分量?龙树
菩萨说:「此经大本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微尘偈」。古印度计算书本的大小,是以「偈」为单位,四句为一偈,不论句字长短;长行文也以此为单位。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就了不得,它有十个三千大千世界!把大千世界磨成微尘(细粉),一粒微尘算是一偈,十个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多的微尘偈,现代即使用天文数字也算不出来。
「一四天下微尘品」,「一四天下」,浅显的说,就是太阳系。太阳系所有的星球都磨成微尘,一粒微尘是一品,《华严经》有这么多品。他一看,贡高我慢之心立刻就消除,觉得自己所念得,简直不能比。再一想,自己都没有办法受持,阎浮提众生,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受持,所以舍弃大本。再看中本,分量还是太大。大龙菩萨说,还有下本。下本是《华严经》的提要,如中国的《四库全书》,有目录提要,分量不多。虽然不多,这么厚的精装本也有五本,比起全书当然少得太多了,全书一千五百本,目录提要五本。龙树菩萨见此下本,分量尚可,就把这一部分带到人间来。以后翻译成华文,就是现在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其实它是《华严经》大本的提要。这一部下本经的分量总共十万偈,四十品。
这部经的梵文经典已经失传了。古代的书籍不像现在这么便利,而是写在贝叶上的称为「贝叶经」。是将贝多罗树叶一片切成一张长方形,大概写四行,有的写六行,两边打洞,用绳子穿起来。要是一部完整的下本《华严经》,用现在的大卡车也需要好几辆才装得下。分量多,自然容易脱落,当时都是手写本,所以流传下来遗失了很多。东晋时候传到中国只有三万六千偈。十万偈的《华严经》经文,只得三万六千偈;译成华文,这就是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也称为《六十华严》。
唐朝武则天时代,实叉难陀法师从印度带来的《华严经》梵文本,比晋译的增加九千偈。换言之,有四万五千偈,还是不到一半,但是《华严经》大致的义理已经能看得出来。此本译出之后称为《八十华严》,现在流通的即是这个本子。
唐贞元年间,外国向中国进贡,贡品中有《华严经》的最后一品,即八十经末后入法界品。这一品经是完整的,没有缺失,译成中文后,称为《四十华严》,就是华严经中《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所以,现在中文本的《华严经》已经是相当完整,但是与原文还只是一半而已。
《华严经》是世尊二七日中所说的。我们以为二七日时间太短,我们念都念不完。凡夫执着时间是定法,其实不然;时间可以延长,也可以缩短。古人笔记小说「黄梁梦」即是例子,「黄梁」是高梁小米,很容易煮熟的。小米还没有煮熟,他的梦醒了。他打瞌睡作一个梦,梦里已经过了几十年,说明几分钟可以延长为几十年。所以世尊讲《华严》说「念劫圆融」,可以把一念展开为无量劫,把无量劫浓缩成一念。
第一时所说的,完全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是对法身大士说的,当然不是凡夫能明了的。说《华严经》之后,世尊出定想想,教导迷惑颠倒、苦难的芸芸众生,不能不用权巧方便,于是在鹿野苑讲「四谛法」度五比丘,这等于是开班教学,从幼稚班办起,说《阿含经》。然后观察他们的程度,再讲深一些的「方等经典」。方等也成就了,学生们的智慧渐渐开了,第四个阶段讲「般若」。《金刚经》即属于第四时所讲的。智慧大开之后,最后世尊讲《法华》、《涅槃》。《法华经》经义与《华严经》无二无别,就是导入华严的境界。如此由浅而深,由小而大,『先浅后深,先小后大,循循善诱,引人入胜也』。这是世尊四十九年教学所用的方法,与现代办学一样,先办幼稚园、小学,再办中学、大学,而后办研究所,如是圆满达到教学的目的。
2、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使对一代时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
『古德判教,意在方便学人』,「判教」之用意,就是让初学的人方便契入。『一代时教』就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令初学者于经教『纲领条目,浅深次第,一目了然』,判教用意在此。学者
『可以循序而进,其接引后学之苦心,良足佩焉』,这一段说明古德何以做这件工作。判教很费事,也很费心,整理出头绪,目的就是便利初学,这是令人佩服的。
3、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唐后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贤首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
『晋末判别经教者有十八家』,这是在《华严经疏钞》里见到的。贤首、清凉大师都生在那个时代。当时判教的风气非常盛,但是『唐后』,各家判教都衰没了,『大众共依者,唯天台、贤首两家』,唯此两家传下来,因为这二家判得最好。所以,后来的学者、研教、讲经的人,不是依贤首,就是依天台。至今依天台者最多,原因是天台家的判教简要详明,贤首虽然判得很好,比较复杂。贤首用「十门开启」,就是用十个科目来介绍全经概要;天台用「五重玄义」比较简要,所以后人多取天台。
『天台判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是指小乘。小乘为什么称藏?小乘也有完整的三藏:经藏、律藏、论藏。「通」指大乘。通、别、圆都是大乘。「通」是大乘的开始,前可通小乘,后通大乘,也就是大乘中入门的教学。「别教」是大乘里高深的教义,不通小乘,纯粹大乘。也可以说,藏教浅;通教有浅有深;别教唯深无浅;圆教是一切圆融,无不通达。天台家这样区分世尊所说一代大小乘法。
『贤首』即华严宗,『则判为小始终顿圆五教』。五教中,小教与天台家的藏教相同;始教就是天台的通教;终教就是天台的别教;而将天台的圆教开为顿、圆二种。天台是把顿教包括于圆教中。由此可知,两家在名称上不一样,意义内容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
4、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
『天台判此经为通别兼圆』,天台宗判《金刚经》属于通教、别教,也有圆教的义理。此种说法,经里有通、别、圆,岂不是有深有浅?本经前半部,浅的人看得浅,深的人看得深。后半部唯深无浅,确实是有深度,没有浅显之处。
『贤首则判属始教,亦通于圆』,何以把它判作始教,判作通教,这是大乘的开始,因为经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必须离四相才是菩萨。若是刚刚离…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