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定往生。持名念佛法门,非常不可思议。不要看它很简单、很容易,它与最深、最不可思议的妙法相应,与金刚般若相应,与《大方广佛华严》相应,与《妙法莲华》相应,皆相应,所以说『暗合道妙』。
「持名念佛」四字,总括诸佛圆满法藏,其义深广无尽,故说即是真正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般若心经》所说的,它真的在做。真的在修深般若波罗密多,就这一句佛号。行深般若波罗密多,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是不是符合这个标准?老实念佛的人,心里只有一句佛号,其他的什么都没有,即是「离一切相」;这一句佛号,善中之善,没有比这更善的,一心持名就是「修一切善」。我在《无量寿经》向诸位详细介绍,整个佛法,不但是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归纳总结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阿弥陀佛』是诸佛所说、所证、所修一切法的总纲领,真的是究竟圆修一切善。
念佛法门最要紧的是一心称念;二心称念,就不符合。二心念佛是修一切善,但是没有离一切相;一心就离一切相。所以,要是二心念佛,与金刚般若不相应;一心称念就相应。念佛时,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求生极乐世界,求见阿弥陀佛。除此一念之外,别无二念,身心世界都放下了。才是「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与金刚般若完全相应,所以是真干,真的修金刚般若波罗密。
『是故能灭重罪,能消重业』,极重的罪业,这一句佛号都能消得干干净净,任何法门不能与它相比。所以,真正明白佛法的人,真正
希望消业障的大德们,就是一个念佛堂,一切经咒不念,一切忏法也不要,依一句「阿弥陀佛」,消灾灭罪,开智慧,得福报,圆满的成就了。
9、念实相者,空有不着,双照二边。实相之慧,从大悲生,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
「端坐念实相」,念阿弥陀佛就是念实相。因为念实相是空有两边不着。我们念阿弥陀佛,放下身心世界一切万缘,即是不着有;一句阿弥陀佛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即是不着空。空有两边不着,所以一心称念,就是念实相,要不然怎么能灭罪。『双照二边』,是空有两边都不着。
『实相之慧,从大悲生』,念佛人就是大慈大悲。因为要往生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为的是明心见性,得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自己有智慧、有能力,像佛菩萨一样,应机施教,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相,这才是念佛成佛的真正目的。所以,没有见到阿弥陀佛之前,我们想度众生,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纵然发恳切的愿望,没有智慧、能力,也是枉然。修学其他法门,要像佛菩萨一样能自在现身,谈何容易! 即使遇到真善知识,如法修行,经上讲,欲证得法身大士的地位,至少还要修三个阿僧祇劫,才有此本事。三大阿僧祇劫是天文数字,时间太长了,还是念佛往生净土好。
《无量寿经》中的四十八愿,是阿弥陀佛自己宣说的,是净宗的根本。净土三经,无非是四十八愿的详细介绍而已,其根源即是四十八愿。佛在四十八愿明白告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皆是「阿惟越致菩萨」,就是《弥陀经》讲的「阿鞞跋致」。这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七地以上」的不退转位。我们若依其他法门修至七地菩萨,必须经历两个阿僧祇劫。念佛法门不费力,超过一般菩萨修行两个阿僧祇劫,所以有能力分身。十方无量无边的世界,众生有感,就有能力应,感应道交,这才能普度众生。
「真实智慧」是从大悲心生的,我们念佛求生净土是大慈大悲。有些人念佛功夫不得力,因为没有慈悲心。要是有大慈悲心,功夫必定得力,决定不会退转,不会疲厌。没有慈悲心,念几句佛号就累了,就要休息,如何能得力。
『以大悲广修六度,得无量福』,修法都在日常生活中,如释迦牟尼佛为我们表演的穿衣吃饭、待人接物,这些地方皆修圆满的六波罗密,福慧二足尊是得无量福。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离相,观空也,修慧也。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经体为生实相。修宗为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此是修学的纲领。
『离相,观空也,修慧也』,离相是修慧、观空。『修善,不住空也,修福也』,离一切相是修慧;修一切善是修福,福慧双修才能圆成佛道。我们受三归依时念「归依佛,二足尊」。二足尊就是佛。「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没有丝毫欠缺。「二」是两种圆满,一是智慧圆满,一是福德圆满。修行要福慧双修,不能修慧不修福,或修福不修慧。如果修福不修慧,果报决定在六道,不能出离三界。修慧不修福,可以出三界,能证小果,如小乘的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虽证果,而没有福报。
经云:「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阿罗汉到外面托钵,没有人供养他,没有福报,不能度众生。虽然有智慧,但是与众生没有缘分。因过去生中不与人结缘,托钵都托不到,人家不供养,还能为人说法?没人听你的。由此可知,成佛的目的是为普度众生,若不修福,怎么能度众生!所以学佛的人,一定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知道这个道理,才晓得「离一切相」是主修,第一重要;「修一切善」是辅助,也非常重要。「相」就在修一切善里「离」。不修一切善,也没得离。一定要懂得「离相修善」,才是福慧双修,才是真忏悔。
学佛最忌讳的是修福不修慧。佛门这样的弟子很多,喜欢修福,喜欢福报,喜欢享福,不要智慧。修的是痴福,福报到那里去享?因为愚痴,若变畜生,则到畜生道去享。佛在经上说: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修痴福,到畜生道投胎为大象。象是国王的坐骑,从前国王出门没有汽车,都是马与象。国王乘的象,金、银、琉璃、七宝挂满一身,它就享这种福报。现在国王出门不骑象,改坐车,但是现在享福的畜生很多。要是修福不修慧,来生都被外国人当宠物饲养。所以必须要懂得福慧双修,慧重于福!这很重要。
『此是真忏悔,能灭重罪定业』,许多大乘经论说,「定业不能转」,这是佛的方便语,不是真实语。佛为我们提出严重的警告,不要造重罪,是劝勉我们的意思。实际上,定业也能转;不过很难,一定要见性才能转,不见性不能转。修定,转不了定业。像阿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都转不了定业。一定要证得法身大士的果位才能转。由此可知,只要信愿往生极乐世界,就等同七地、八地菩萨,这样的果位,定业已转了。念佛法门无比殊胜!『内外障缘,一齐销尽』。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
『若能于本经,深解义趣,信心不逆,尽能受持,为人解说』,这四句将《金刚经》的精华说尽了,也是这一部经里最重要的经文。所以,「经」要深解;解浅了,不起作用。要深深的理解经义,才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起心动念、待人接物,应当怎样做才是行金刚般若,才是究竟圆满的智慧生活,所以不深解不行。因此,『经』需要细讲,粗枝大叶的讲,不得受用,要深解其义理。
『信心不逆』,「不逆」是决定不违背。这句话非常重要!一定要这样作法,非这样作法不可,这样的信心才是不逆。『尽能受持』。《金刚经》常讲「受持四句偈」,四句偈是少分;「尽能」是为人解说全经。
尽能受持是自行;为人解说是化他。自行化他『即为荷担如来事业』,此人就是佛的传法弟子,继续佛度众生的大业,即是如来的传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这些都是本经经文,到后面再细讲。『乃至灭罪生福,当得无上菩提』,这无疑是世尊在本经为我们授记。果然能做到前四句,就是如来授记的弟子,不是普通弟子。一、深解义趣。二、信心不逆。三、尽能受持。四、为人解说。只要真做到这四句,就是如来的传人,如来授记的弟子。这是真正希有!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障有三:⑴惑障: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⑵业障:一切罪业是,除则成解脱德。⑶报障:六道苦报身是,除则成法身德。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
『修行法门无量,而唯一宗旨,除障而已』,一切法门没有别的,除二障、三障而已。「二障」指烦恼障、所知障。三障是指惑障、业障、报障。
『障有三』,回向偈云,「愿消三障诸烦恼」。『一、惑障』:迷惑,『见思烦恼是,除则成般若德』。迷惑断除,般若智慧就现前。『二、业障,一切罪业是。』罪业是造作,就像《地藏菩萨本愿经》说的,「阎浮提(指地球)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当然这是指大多数的众生,极少数例外。因为起心动念,都是自私自利,造作罪业。自私自利有什么不好,为什么说是罪?佛言此是增长我执、我见,这就是罪,不能出三界,不能脱轮回。除业障,『除则成解脱德』,即得大自在。『三、报障』。报是『六道苦报身是』,在六道生死轮回舍身受身,这是六道的因缘果报,没有不苦的。
佛为我们讲三苦、八苦。欲界三苦、八苦具足。色界有坏苦。无色界有行苦。三界都苦!三界里没有安乐,《法华经》比喻三界是火宅。当我们感觉有一点乐受,那是苦暂时停一下而已。要觉悟,不要以为现在很有福报,觉得作人不错,很快乐,其实是迷惑颠倒。想想一餐
饭不吃,就饿得很苦。我们没有想到,苦是真的,三餐饭是药,治饥饿之苦,无乐可受。人活在八苦之中,这是真的,决定不假。『除则成法身德』。报障要是离了,就证得清净法身德。
『江注举破我、灭罪、成就如来,为本经之大用』,江味农居士在《金刚经讲义》,以这三者为本经的德用。本经的用途,能帮助人『破我执、灭罪业、成就无上菩提』。「成就如来」,就是成就无上…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