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P12

  ..续本文上一页四相,这是初级的菩萨,就是始教的菩萨。至《金刚经》后半部,不但要离「四相」,也不能有「四见」。不但没有诸相,能证的心也不能有丝毫执着。不但能所没有,佛法也没有。这已深至极处,完全是圆教的教义,所以判作「亦通于圆」。这是古大德对本经的判法。

  『江注判本经为境心俱冥,遮照同时,慧彻三空,功圆万行,至圆极顿之大教』,江居士一生以四十年的功夫深入此经,专参专弘。佛在大经里说,「圆人说法,无法不圆」。江居士自己圆悟了,所以看这部经,处处极圆极顿。他说的教人很难反驳,确实有道理。此经义自始至终能觉悟众生。如果众生真的觉悟,信心不逆,完全能受持,的确是圆顿根性的法器,决不是平常人。所以,他的讲法符合本经的旨趣。这一段是讲江居士注释本经纲要,亦依天台「五重玄义」,经题、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等先后次第。

  ◎译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译人』指翻译经的人。本经在《大藏经》里有七种不同的译本,但是流通最广的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译本。其他六种本子很少有单行本流通。

  1、「姚秦」,公元三八四年姚苌称秦王,三八九年吕光称三河王〈凉〉,四0一年什师至长安。

  『姚秦』,中国古代以秦为国号的有四个朝代,因此必须把皇帝的姓冠上,才晓得是那一个秦。如秦始皇他姓嬴,建立的王朝史称「嬴秦」。符坚建立的王朝称为「符秦」。姚苌是符坚的大将,符坚与东晋

  打了一场败仗,即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淝水之战」。它之有名就是晋朝.谢安以寡胜众,当时符坚率领八十多万大军,号称百万;而东晋军队只有十万人;以十万人打败八十万人,真是奇迹。于是姚苌发动政变成功,夺了符坚的王位作皇帝,没有改国号,历史上称之为「姚秦」,也称为「后秦」;称符坚的王朝为「前秦」。

  公元『三八四年』,这是一千六百多年以前的事。『姚苌』建国称『秦王』。公元『三八九年』前秦将军吕光称三河王(凉)。当时符坚曾派吕光将军,率领七万大军去邀请罗什大师。那时罗什大师在西域龟兹国(是个小国)。符坚听说鸠摩罗什是位很有智慧的贤哲,一心就想得到他。人才是国宝,他们国家怎么肯放行!所以就派七万大军去,要不给人,就打仗,一定要把罗什大师请回来。于是兵临城下,罗什大师劝请龟兹国王许他入中国,不要和秦国发生战争,实在也是敌不过秦国的大军。

  这样把罗什大师迎请来中国,军行至凉州(即现在的甘肃),听说朝廷政变,姚苌当了皇帝。吕光与姚苌本来是同事,都是将军。他不服姚苌,就割据三河(即凉州),自称为凉王。罗什大师也就留在凉州,吕光不善护持,但知道罗什是贤哲有智慧,也不肯放他走,等于把罗什大师软禁了,让罗什大师在那里十几年,不能弘法利生。一直到姚苌死了,儿子姚兴继位;吕光也死了,他的侄子继位。那时情况就不同了,凉的力量很薄弱,所以把罗什大师送到秦的首都长安,公元『四0一年什师至长安』。

  译者名字前冠上「姚秦」二字代表时代。「三藏法师」是指学位,如现代学位的博士、硕士,即是通达「三藏」的法师。译经的法师一定要精通三藏,故称为「三藏法师」。

  『三藏』是指经、律、论。世尊当时住世说经教学四十九年,后人将他所说的一切法,分为三大类。「三藏」是经、律、论,其内容是戒、定、慧。律藏是讲戒律、戒学,经是讲定学,论是讲慧学。世尊一代的教诲,就是戒定慧三学。但是世尊每次说法,无论大小乘经典,每一部经典几乎皆是戒定慧三学具足。如何分别?后人编辑分类就从多分下手。譬如,这本经讲定讲得多,讲慧、讲戒比较少,就归到经藏;如果研究讨论的多,讲定的比较少,就归到论藏。这是学习必须知道的,因为每展开一部经典,几乎戒、定、慧三学皆具足。三藏是初学人修行的标准;修持功行圆满时,三藏又是印证的标准。我们的功夫到底有没有成就?到底证什么样的境界、果位?三藏经典可以作证明,所以它是修学、印证的标准。

  经、论是修正知见(学问),见解思想有没有错误,对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要用经论作为正邪的标准。经论里说的是佛知佛见。佛是究竟圆满彻底的觉悟,是觉悟的知见,觉悟的看法、想法,决定没有错误。我们的想法、看法与经典对照;如果与经上讲的一样,表示我们的想法、看法都正确。假如不一样,一定要知道自己错了,而把错误的知见,依照经论所讲的改正,这是修正知见。

  我们在行持上,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到底是正?是邪?是善?是恶?这要依据戒律为标准。戒律是佛与大菩萨的行持,我们的心行定要与戒律对照,如果心行与戒律相违背,必须依照戒律的标准改正。律是佛行,诸佛菩萨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即是戒律,所以我们学佛,要认真用佛的标准,改正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行,不可以世俗情见做标准。

  善导大师在《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章里,说即使是世间知名的大德们讲解经教,若与经中义理不相应,就不能听他的;即使阿罗汉来讲(阿罗汉是证果的圣人),如果与经义不相应,也不能听他的;乃至菩萨、等觉菩萨亦如是。

  最后大师讲,如果诸佛来讲怎么样?当知佛佛道同,诸佛决定没有讲两样的话,否则一定是假佛,是妖魔鬼怪冒充佛来欺骗众生。如果是真佛,今佛所讲的一定与古佛相同。《金刚经》云:「如来是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所以我们要能辨别真佛或假佛?与经中义理对照,他讲, 的意义与经之义理完全一样,则是真佛;若讲的不一样,定是假佛。可是此处要注意,魔很厉害,他可以九十九句话与经义一样,只有一句不一样。但是那一句不一样的,就会将众生法身慧命断送了,我们不能不小心谨慎。完全相同,没有一句不同,才是真佛。特别是末法时代,《楞严经》云,此时「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真正善知识不容易遇到,唯一靠得住的是经典。

  古来祖师大德收在藏经里的著述,决靠得住,但是要古代流通的版本;现在新编的《大藏经》靠不住,因为现代人的一些著作也都收录,谁能为现代人的著作做印证?从前收入《大藏经》的,都要经过当代的高僧大德审察过、大家都同意,没有反对意见,才呈报皇帝,由皇帝批准入藏;是为标准。现代没有标准,所以阅读《大藏经》要采古代编的为善。中国最后一部《大藏经》是《龙藏》,干隆时代编的,都是经过严格审查,大致上不会错误。

  修正知见是属学问。修正行持是属品德。所以,学佛的标准就是要有良好的品德与学问。

  3、「法师」,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

  由此可知,法师,乃至于三藏法师的称号,不一定都是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称。佛门里称呼的常识,我们要懂得。「法师」是通称,不论在家出家,男女老幼,只要能以佛法经义教导众生的都称之为「法师」。「和尚」也是通称,不管在家出家、男女老少,只要能主持佛法、主持教学的都称为「和尚」。和尚是印度话,义为亲教师,亲自指导我修学的老师,就是我的和尚。所以和尚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学佛,

  指导我的老师,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就是净空法师的和尚,我称他为和尚。

  现在有一些人,尊称佛门一些大德为「大师」,这是不可以的,因为「大师」是对佛的尊称。成佛才可以称大师,你称他大师,岂不把观音菩萨比下去了?观音菩萨称「大士」,你却称大师,这是名实不符!我们在《无量寿经》上读到「十六正士」,皆是在家菩萨,而且是在家的「等觉菩萨」。也祇是尊称开士、正士、大士,没有称大师的。不懂得这些名词、术语的涵义,也许是错用了。真正学佛的人不能用错;用错了,人家说你不懂佛法。古来的大德们对鸠摩罗什法师不称大师,称「三藏法师」。在过去,皇帝的老师称「国师」,专修禅宗的称「禅师」,专修戒律的称「律师」,都是名符其实的正确称呼。

  4、「鸠摩罗什」,梵语音译,义为童寿。七岁出家,日诵千偈〈三万二千句〉,博通世出世法,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姚兴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0余卷。

  『鸠摩罗什』,此是译经师的德号。『梵语音译,义为童寿』,这也是赞美他。他年岁少时,中国人称之为童子,但他的智慧、德行就与老人一样,显得很老练、很成熟,聪明绝顶,所以美称为「童寿」。『七岁出家,日诵千偈』,千偈是三万二千句,古人印度人称四句为一偈,句子长短不一。这是举例说明他的学习能力很强,一天能读这么多的文字。「诵」是背诵。每天能背诵这么多文字,确是杰出的天才,非常稀有。

  『博通世出世法』,他读诵世出世间典籍太多了,且能背诵、能记得,的确是博学多闻。『公元四0一年至长安』,此时后秦的国王是『姚兴』。秦王『待以国师之礼,在西明阁与义学八百人讲学』。「义学」是指精研教理的人,在家与出家的都可以称为「义学」。专门在教理上探讨研究,这些人都是以罗什大师为导师,跟着他学习,『译经论九十八部三九0余卷』。罗什大师到长安只有七年,就圆寂了,所以他的译经

  事业只有七年。在这短短七年当中完成了九十八部经典,而且译得非常好,他是属于意译,玄奘大师则是直译。意译时离开原文,把原文的大意用中文的文法写出来,读起来非常地流畅,他的译本非常受到中国人的欢迎,道理在此地。

  5、传说法师乃七佛以来为译经师。以悟达为先,得佛遗寄之意。

  此事在传记里都有记载,罗什大师是释迦佛以前,七尊佛的译经师,专门从事翻译的工作。所以他译得好是有原因的,生生世世都做翻译。七尊佛可以讲是无量劫,一尊佛算三个阿僧祇劫,三七、二十一个阿僧祇劫,他都示现为翻经法师的身分。他为什么翻译得这么好呢?『悟达为先,得…

《金刚经讲义节要述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