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作菩薩,決定不作凡夫,這才是自度;同時我們也要幫助別人。自度度他,一定要修六度,本經特別著重六度,要將六度變成我們日常生活行爲;六度是菩薩行。
佛法的殊勝處,就是能在自己本位生活環境中,在自己本身的行業中,落實六度萬行,就是修菩薩道,就是成佛。任何一個行業都是菩薩行,都是菩薩道。《金剛經》爲我們說出學習的理論、方法。《華嚴經》末後一品「普賢行願品」,一般稱爲《四十華嚴》,裏面最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叁參」,這五十叁位善知識即是五十叁尊佛,在《金剛經》裏稱「諸佛如來」。他們所示現的,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都是在本行修學,沒有改行,都在自己日常生活環境之中,懂得怎樣修學六度萬行,怎樣修學菩薩道,怎樣學習普賢行,一生達到圓滿成就。《金剛經》講的是理論、方法;《四十華嚴》是諸佛菩薩落實理論方法,而作榜樣給我們看,表演出來。「金剛般若」跟「華嚴」是一不是二,理論、方法與要領在這部經上。
本經一開端,世尊不用放光、現瑞來發起,就在日常生活中表演給我們看,看看諸佛菩薩,過的是什麼樣的日子,什麼樣的生活。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自度度他,以六度爲本」。六度即是菩薩的生活規範、守則;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而以般若爲主。換言之,佛教導我們,希望我們生活在究竟圓滿的智慧之中,這樣就是佛菩薩。
2、般若攝無量義:性體空寂,我法俱遣,情執盡空,得無所得。
『般若』是智慧,含無量義,這是真實的無量。般若之體是空、是寂。這個『空』不當「無」講。爲什麼稱爲空?因爲它沒有形象,眼睛看不見;它沒有音聲,耳朵聽不見;它不是形體,我們捉摸不到。不但摸不到,起心動念想,也想不到,而它真實存在,所以就用「空」
字形容,它的體是空。
『寂』是定、是清淨至極的意思,絲毫不染。不但沒有『我』,也沒有『法』,就像禅宗六祖惠能大師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就是我、法兩邊都離開。「離」就是不執著,也就是《金剛經》說的「不住」、「應無所住」的意思。
『遣』是放下、舍棄。『情執盡空』,「情」是起心動念。貪瞋癡是很嚴重粗顯的情執。起心動念是微細的情執。「執」是執著。這兩個字就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情是妄想;執就是執著。可見「情執」就是妄想與執著。將妄想、執著去掉,自性就恢複,也就是禅家講的「明心見性」。所以,爲什麼要將情執放下,要明白這個道理。我們現在變成凡夫在生死輪回中受這樣的苦,就是情執不肯放下。爲什麼不肯放下?事實真相沒搞清楚,不知道它是什麼。佛在本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情執是虛妄,不是真的。但是你將假的當成真的,堅固的執著,這個虧吃大了。佛得無所得,菩薩得無所得。試問,我們有沒有得?我們還是得無所得。若你自己以爲有所得,你就錯了,這才是真正情執,迷惑顛倒!「得無所得」是真的,我們要從此處覺悟。
生知─諸法緣生,未見本性,逐相而轉,迷而不覺。
『生知』,「生」是衆生,衆生的知見。衆生以爲『諸法緣生』。這是佛常講的,即使佛不講,衆生也發現了。現代西方很多科學家,發現一切法是緣生的。他們講,一切物質分成分子、原子、電子、粒子,認爲是小的組合而成。佛法講的是因緣生法,他不稱因緣,但是跟佛法講的因緣是一個意思。他懂得,但是『未見本性』。近代科學家比上一代進步很多,曉得根本沒有物質存在。
物質的現象是什麼?愛因斯坦認爲是「場」,「場」是能量集中而産生的現象。也有科學家說,一切物象是「波動」的現象。這些說法與佛法相當接近。佛在大乘經裏告訴我們,物質現象從那裏來的。唯
識經論說,「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妄想。「無明不覺生叁細,境界爲緣長六粗」,這樣發展爲十法界依正莊嚴。物質是從無而有的,換言之,「有」是從「空」變現出生的。它的體是空寂的,所以「有」不是真有,稱爲「幻有」,在佛法裏稱「妙有」,而不是真的有。科學家雖然講「場」、講「波動」,還沒有見性,還是凡夫知見。凡夫『逐相而轉,迷而不覺』。這就是苦!所以他沒有辦法超越輪回,很難突破輪回的界限。
佛知─緣生性空,有即非有,當體即空,覺而不迷。
『佛知』的是『緣生性空』。佛菩薩明心見性,知道一切現象是緣生的現象,體是空寂,沒有自性。真正的自性就是真如本性。故『有即非有』。有與非有是一,不是二。《心經》說「色即是空」,「色」是色相,是物質,就是空。不是說色等于空,本身就是空。『當體即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這話很難懂,要是真正懂得,你就很自在、很快樂,許多煩惱都沒有了。
《金剛經》末後教我們修行的方法,「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佛舉這個比喻教我們觀察。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兩個人睡在一起,各人作各人的夢,同床異夢,沒有作一樣的夢。當你作夢時,如果你是學佛的,學佛學久了,佛法的印象比較深刻,夢中忽然想到,佛講夢,我正在作夢,夢裏的現象是不是當體即空?《心經》說「色即是空」,則夢即是空,空即是夢,空與夢是一,不是二。從這裏體會得,常常這樣想,這樣觀察,再看看現前這個花花世界,一切衆生,就跟作夢沒兩樣!一切萬法當體即空,有即非有。有與非有,空與有是一,不是二。
我們在佛法裏最難明了的,就是將色與空看成兩樁事,怎麼也合不來,不曉得它們根本就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金剛經》發揮這個道理的經文很多。真的了解「當體即空」,就是『覺而不迷』,不會隨著境界轉。不會受外面環境的誘惑。因爲外面境界當體即空,了不可
得,你就不會受它欺騙,不會爲它所轉,不會爲它作牛、作馬、作奴才。世間人之可憐,佛眼看,可憐愍者!都在作夢,在夢中造業,苦不堪言。佛與衆生對于宇宙人生真相,迷悟不同,衆生迷,佛覺悟。
3、因迷而成六道,因悟而有叁乘。
六道輪回從迷執來的,迷執就有六道。爲什麼會有六道?迷執的淺深不一樣。迷得淺一點的是天人兩道。天有二十八層,所以天上還有天。迷得輕的升天,迷得重的就往下墮落,最重的是地獄。六道皆因迷執而現。覺悟也有究竟、不究竟,換言之,覺悟的功夫也有淺深不一樣。究竟圓滿覺悟的稱爲佛;少分覺悟的是聲聞、緣覺、菩薩。一乘比一乘高,但不圓滿,所以覺悟有叁乘果報差別。這就說明十法界是怎麼來的。佛常講,十法界是依迷悟淺深不同,而說叁乘六道。叁乘是聲聞、緣覺、菩薩。
4、本經綱要─遣除妄想執著,念佛淨心之樞要。
本經的目的非常明顯,幫助我們破妄想、去執著。情執要是破除,念佛就不難,功夫容易得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都不難達到。
『無始無明』,「無明」就是我們完全不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真相,我們本來是明了的,現在不明了,現在「無明」了。有同修提出疑問,「本來我們明了,爲什麼會不明了?我們幾時不明了的?現在我們依照佛法修行,破了無明,恢複明了;我們恢複明了之後,會不會那一天又不明了?」其實這個問題,在佛法裏稱爲根本大問,可見不是小問題,是根本的大問題。
世尊當年在世,富樓那尊者就提出這樣問題。他聽佛說「一切衆生本來成佛」,既然衆生本來是佛,爲什麼會迷了變成凡夫?幾時迷的?現在修行成佛之後,將來會不會再迷,再變成凡夫?這個問題,我在此地不解答。諸位如果想明暸,可以參看《楞嚴經》第四卷。富樓那尊者問,釋迦牟尼佛答複。你看佛是怎麼解釋的,好好的讀那一段經文,看看你會不會開悟。若果開悟,你就成佛了。
「無明」是「無始」的,這兩個字非常妙!不是指很久以前,說不出時間。「無始」就是沒有開始。你若不相信,我問一個很淺顯的問題,你能不能答得出來,晚上你是幾點、幾分、幾秒開始作夢的?這不是很近似的問題,連這個問題都答不出來,就不要再問了。夢也如是,因爲心裏本來沒有夢,夢那有開始。有始有終,就真有這件事。既然當體即空,怎麼能說它是事實!「無始」,就說明它徹底是假的,根本就沒有這個事實,那有開始。若真有其事,才可說有始有終。
「無始」的深義,就像圓一樣。圓,那個地方是起點,從那裏開始?圓沒有開始。若明此理,破無明就不難。無明真有開始,真有結束的話,我們怎能破得了,修行還能有成就嗎?正因爲它無始,所以只要心清淨,不再分別執著,不再妄想,無明就斷了。無明有兩個現象:一是『妄想』,一是『分別執著』。這就是《華嚴經》上說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妄想是『分別心』,執著是『我執』與『法執』,分爲這兩大類。一是執著身是我,執著能思惟、能想象,有思想見解的是我。即是《金剛經》上講的「我見、我相」,所有一切煩惱都是從這裏生的。「我執」演變就是『煩惱障』。一是法執,認爲所有一切諸法也是真實存在。不知道一切諸法也是當體即空,于是就變成『所知障』。「所知」是你應該知道的,本來知道的,現在被障礙住,就不知道了。這叫「所知障」。
衆生因此兩種執著就變現出六道輪回的幻象。『惑、業、苦』是輪回的因果現象。兩種障是迷惑;迷惑就造業;造業就有果報。「苦」是果報,六道輪回就是惑業的果報。受報時又迷惑;迷惑再造業;造業再受報,這就是輪回的現象。從這個現象觀察,我們來生會不會比這一生更好呢?事相則是愈迷愈深,造業愈造愈重,所以後來的果報必然是愈來愈苦。六道,住不得,太苦了!一世不如一世,這是事實。覺悟的人,明白的人,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中決定…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